高中历史试题
- 答案与解析
打破朝代界限,建立长时段历史脉络,根据以下历史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历史背景:
1.明代内阁制(1368-1644):
明代初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强,尤其是在明中期以后,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2.英国枢密院制度(16-17世纪):
英国枢密院是英国王室的高级顾问机构,起源于中世纪。在16-17世纪,枢密院的权力达到顶峰,负责处理国家的重要事务。随着议会权力的增强,枢密院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被内阁制度所取代。
3.朝贡体系(明清):
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种制度,主要通过周边国家向中国朝贡来维持外交关系。明清时期,朝贡体系达到鼎盛,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
4.'一带一路'倡议(2013至今):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现代国际合作和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问题:
1.比较分析:
请比较明代内阁制与英国枢密院制度在权力结构、职能演变和政治影响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继承与创新:
从朝贡体系到'一带一路'倡议,分析中国对外交往模式的演变过程。结合具体史实,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在继承传统对外交往模式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和发展。
3.综合论述:
结合上述材料,论述历史制度与对外交往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何从长时段的历史脉络中,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角色和地位变化?
要求:
1.结构清晰:回答应包含引言、主体论述和结论三个部分。主体论述应分别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分析。
2.论证充分:回答应充分引用历史材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避免空泛的论述。
3.语言准确:语言应准确、简洁,避免使用模糊和不确定的表述。
- 材料一:答案与解析
以下是清代不同地区粮价图表,展示了18世纪至19世纪中国部分地区粮价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地区 时间范围 粮价范围(两/石) 主要粮食品种 重大事件影响 数据来源 直隶 康熙中期(1700年) 0.8-1.2 小麦、高粱 康熙治河工程稳定农业 《清实录》《户部则例》 江南 乾隆后期(1785年) 2.5-3.5 稻米 乾隆南巡、人口激增 《江南通志》《朱批奏折》 湖广 嘉庆年间(1800年) 1.0-1.8 稻米、小麦 白莲教起义导致运输中断 《湖广总督奏折》 四川 道光初年(1820年) 0.7-1.0 稻米、玉米 移民垦荒增加产量 《四川通志》 广东 光绪年间(1880年) 3.0-4.5 稻米、进口洋米 鸦片战争后通商、自然灾害频发 《粤海关报告》《申报》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代中后期,中国北方地区频繁遭受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和蝗灾等。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材料三: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指出,某些制度或技术一旦被采用,即使在更优的替代方案出现后,由于初始选择带来的优势或惯性,系统仍倾向于继续沿用该制度或技术。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路径依赖,即使在面临新的社会经济条件时,仍然难以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材料四:根据地理学研究,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气候变化导致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游牧民族的迁徙路线和生存方式。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自然灾害对清代粮食价格的影响,并探讨这种影响如何可能与王朝的兴衰相关联。(8分)
提示:可以从粮价波动的时间节点、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以及粮价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运用材料三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解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为何难以进行根本性变革。(8分)
提示:可以从制度的历史沿革、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以及制度变革的成本和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材料四,论述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迁徙路线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如何可能对中国古代的边疆安全构成挑战。(9分)
提示:可以从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游牧民族的生存策略、以及边疆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4.综合上述材料,探讨跨学科知识(如地理学和经济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5分)
提示:可以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力、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 答案与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文艺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其价值取向不断嬗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78年,政治挂帅,文艺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政治标准为核心要素,体现为电影对意识形态的着力张扬。
1979﹣1992年,多元探索文艺政策的价值取向,鼓励文艺创作的多元化,电影经由传统到现代的变革。
1993﹣2000年,市场化转型,文艺政策的价值取向关注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电影的商业化日益凸显。
2001年至今,产业化建设,文艺政策的价值取向强调文艺构建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电影产业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金宜鸿《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围绕“文艺政策”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答案与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是一国政治文明水平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持与发展,而且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古典大一统正是在中国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人民的选择之下,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与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北方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流徙,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蒙受战乱之害,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残破局面。三国孙吴境内有“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锦”。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人们纷纷流徙江南。据史书记载,当时沿长江的建康、姑苏一带已是“阡陌如绣”。隋的暴政对北方社会生产的破坏无可置疑,而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的沟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两宋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使中原地区战火蔓延。据统计北宋熙宗十年,南方占全国商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要求:从时期、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 答案与解析
材料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10月10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某一回革命。(要求:史实准确,表述清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答案与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必然带来思想层面的变化。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倡导西学反对传统,从而使一个个新思潮与救亡图强的政治运动相伴而行。早期的思想启蒙就是因为没能完成对中国的深层文化﹣﹣人们的观念、心理、意识的更新,致使他们在政治上的救亡运动也不能成功。
﹣﹣姚晔《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启蒙的历史贡献》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答案与解析
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天上午,全国多地都会举行悼念活动,纪念死难同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抗日战争使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军在中国造成一次性800人以上伤亡的惨案至少有173个;按照1937年的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总兵力为358万,在华兵力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等等。
﹣﹣摘编自《求是》杂志社课题组:《铭记伟大历史彰显学术话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上面是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一组数字,让亿万炎黄子孙重温历史并再一次重新审视和思考。请从维护人类文明成果的高度和角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深刻阐释抗战胜利的历史内涵。(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与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转型,但是在整个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缺乏现代意识,缺乏足够的领导改革和促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能力,致使社会各个结构的变化并不是互相协调和配套发展的,政治体制转型的滞后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清朝统治者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局面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突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改革,促使政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自此,中国进入政府主导下的主动现代化时期,从而使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结构得到发展与壮大,社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
﹣﹣摘编自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转型与政治结构的转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与解析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郭嵩焘使英开创了近代中国向外派遣公使的先例……1875年当朝廷宣布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以后,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极为耻辱的差事,好心的朋友纷纷前来规劝,要他退却此事以保全自己名声。可是郭嵩焘却出人意外地乐意受任了。他说:“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同僚目之为“汉奸”,同乡“耻与为伍”,也有人连声叹息:“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山,真为可惜。”好事者甚至编了付对联讽刺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熊月之《郭嵩焘出使述略》
阅读上述材料,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