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C.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C.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B.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