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题

  • 有句名言“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比喻恶劣的环境让人难以成功,甚至无法生存。对这句名言,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结合《骆驼祥子》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相关人物经历,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
  • 金圣叹评《水浒传》塑造人物的手法时概括:如要衬托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托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西游记》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类似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阐述。
    答案与解析
  •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时先主屯新野        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C.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D.咨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2)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卑鄙”:古义:               ;今义             
    “感激”:古义:               ;今义             
    3.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                                         
    乙文:                                           
    4.(1)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请写出诸葛亮任意两例事迹:  ,   。
    答案与解析
  •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好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为例,论证了——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答:

    答案与解析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制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不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选文论证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为了证明这个中心内容,作者采用           
    论证的方法,一是      二是           

    3.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


    4.文中加点的词“素材”是什么意思?


    5.文中第二段“由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 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1)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向我母亲说:“这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2)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 “哪个于勒?”
    (3)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4)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5)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6)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7)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
    (8)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9)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
    (10)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11)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个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12)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13)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14)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15)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劳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6)我给了他是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1.选文是对父亲哪方面的描写?描写中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态?(3分)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4)段中母亲说话“吞吞吐吐”,并指责父亲“胡说八道”的原因是什么?(2分)


    3.第(7)段写母亲眼见穷水手于勒浑身哆嗦,但她为什么还要让父亲去跟船长打听证实一下?(2分)


    4.联系全文分析第(11)段“母亲突然暴怒”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2)(4)(6)(7)(11)段是对母亲哪方面的刻画描写,从中你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特征。(6分)


    5.第(15)段中加点的“亲”字可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案与解析
  • 请用古诗文文原句填空。
    (1)过尽千帆皆不是,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然未勒归无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
    (6)了 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愁的名句,请你调动积累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虽然让许多同学意志更坚、信心更足,但的确也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生病是所有人的最大愿望和追求,是我们在这世上活得自在、潇洒,活得有意义的最基本保障。对待健康,人普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求”;另一种是“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保”健康的状态下,人对待身体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义不容辞,持之以恒。
    ②在“求”健康的状态下,人是没有自我、毫无尊严的。
    ③而这时只要去学习“保”的知识和技巧就能活到天年。
    ④面对疾病的威胁,人往往无能、无助、无知,只能听天由命。
    ⑤这时,所有外在力量都能决定你的命运,你不得不盲从于别人对你的生命所做的任何处置。        
    • A
      ④⑤②①③  
    • B
      ①③④⑤②
    • C
      ②④⑤①③
    • D
      ①③②④⑤
    答案与解析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们政府工作就要互帮互助,决不能各行其是。
    • B
      李警官在办案过程中十分细心,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真可谓明察秋毫。
    • C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盲目悲观。
    • D
      经过认真的准备,张亮终于在演讲比赛中拔得头筹,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答案与解析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
      《故乡》——《呐喊》——鲁迅——现代
    • B
      《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莫泊桑——法国
    • C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西汉
    • D
      《唐雎不辱使命》——《三国志》——陈寿——晋朝
    答案与解析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