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C.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C.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B.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C.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C.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B.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章节:高考语文考点12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BCA
解析:
1.B A项,“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人格……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文中说的是“人格”,而非“人性”,应将选项中的“人性”改为“人格”。C项,“必须现实化为人格”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可以现实化为人格”。D项,“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人格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这些因素的“静态叠加”。 2.C(“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只是说“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并没有表达出“任意转换”的意思。)
3.A(“……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错误,从原文“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可看出“让人生变得美好幸福”的条件是“人性得以实现”。)
3.A(“……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错误,从原文“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可看出“让人生变得美好幸福”的条件是“人性得以实现”。)
相关试题:
- 刘姥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吝笔墨塑造的一位乡下老太太形象。第四十回写行酒令时,别人的行酒令颇有文采,而刘姥姥的行酒令是“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惹得众人捧腹。有人认为刘姥姥不识字没文化很正常;有人认为她虽然不识字,但她也不愚。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阐释。查看答案与解析
- 查看答案与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节选自《故都的秋》)
- 阅读下面的文字查看答案与解析仰慕天柱山 韩小蕙安省有潜山市,古称“舒州”。其地面立天柱山,巨峰开石花,傲世而独绝。
仰基天柱山,首先是仰暮天柱山的尊严。这是豆古洪荒的大自然杰作,有巨大一簇石峰花,雄武地绽开在天柱山顶。石峰花呈爆发式怒放状,不知是在哪个春天,不知是被哪一夜忽然吹来的春风吹醒,于是在一阵天崩地裂之后,便留下永恒。伟哉,幸哉,大自然格外开恩天柱山!
仰慕天柱山,是仰慕天柱山的内涵。群峰莽莽,奔腾而来,山浪峰滔,岩呼石啸。一座又一座巉峦起,一块又一块巨石发功,将满山的绿高高举起,与天地人同辉,和日月星竟耀,共真善美歌泣。
仰慕天柱山,是仰慕天柱山的厚度。李白一步一回头,留下“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心愿。苏东坡游兴高飙之际,挥毫写下“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王安石虽累累被官场羁绊,内心却一直思念着“水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的天柱山。黄庭坚来得最是时候,石牛古洞前巧遇大画家李公麟,请他给自己画像之后,迅即写下一首七言诗:“郁郁窈窈天官宅,请峰排霄帝不隔……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
仰慕天柱山,也是仰慕天柱山的奋发。一代代才人辈出,一家家儿郎脱颖。东吴出了兼文学家、科学家、数学家于一身的才子王藩;晚唐有诗词名家曹松;宋朝出了宰相王珪,还有画出《五马图》的李公麟;清初又涌现出桐城派代表作家、皖江文化首创者朱书;晚清有京剧鼻祖程长庚,率领徽班进京,使京剧这一国粹形成并传播;新中国之后,又出了“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
仰慕天柱山,也是仰慕天柱山的传承。今天,就在我们身边,还在不断涌现俊杰人物。在天柱山怀抱中长大的刘少斌,建立天柱山养生武术院,一个又一个洋弟子追随而来,甚至在山脚下建起“俄罗斯学艺村”,穿着对襟练功服,终日沉浸在天柱山的纯净里。
最后,仰慕天柱山,是当年从余秋雨文章《寂寞天柱山》开始的。他独辟蹊径的“安家”角度,卓尔不群的“寂寞”见识,无不震撼着我,使一座陌生的天柱山,从此在心中深扎。正如一个人要有知音的理解,一座山也需要经典的解读。(有删改)1.作者笔下的天柱山有哪些值得仰慕之处?
2.文章第四段引用了一些文人诗句,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写到余秋雨对天柱山的解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查看答案与解析
材料一:
芯片指包含有许多条门电路的集成电路。体积小,耗电大,成本低,速度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通信设备、机器人或家用电器设备等方面。(摘自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材料二:材料三:
芯片被誉为一个国家的“エ业粮草”,一块指甲孟大小的芯片,可能深藏着10化多个品体管。长期以来,由于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国每年花费巨额外汇进ロ芯片。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产品超过石油已成为中国最大宗进口产品。
近年来,中国加大研发力度,国产芯片频频打破海外垄断,事分芯片还走向海外,让世界惊艳。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エ业化、信息化等同步发展。而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断,推进核心芯片等前沿技术研究,抢占信息技术发展制高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
国家将“核高基”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業备与成套工艺”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各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集中攻克难题;还推出集成电路产业授资基金,发展独立自主的“中国芯”。有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カ支持,中国企业也纷纷“増起袖子加油千”,“中国芯”纷纷实现重大突破。如今,中国正力争尽早摆脱缺“芯”之痛。(摘编自卢泽华《中国“芯突破”惊艳世界》)
1.下列产品未使用芯片的一项是
A.扫地机器人 B.智能电饭煲 C.笔记本电脑 D.普通手电筒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起,中国芯片市场规模逐年大幅増长。
B.2019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已超过前三年总和。
C.2022年与2019年的芯片市场规模基本持平。
D.2017~2022年,中国芯片市场增速持续下降。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芯片需求量大,相关产业产品的进口已超过石油。
B.国家的支持使中国“芯”的研究纷纷实现重大突破。
C.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是我国芯片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中国“芯”打破海外垄断,已经完全占领了世界市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查看答案与解析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材料四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B.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