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

1.按要求填空。(5分)

(1)     ,如礼何?(《论语·     》)人而不仁 八佾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陈情表》文末,李密以“          ”两句道出了自己的期许。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2.按要求选择。(5分)

(1)我校举办话剧大赛,以下对《红楼梦》“刘姥姥戴花”这一情节改编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3分)

A.贾母(回头笑看) 过来带花儿。

B.李纨(笑着拉过) 让我打扮你老人家。

C.众人(笑) 你还不折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

D.姥姥(笑) 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的,今日老风流才好!

参考答案:B

(2)小交扮演贾政这一人物,为了摸清人物心理,写了潜台词,其中有误的是( )。(2分)

贾政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是爆竹。〔甲〕娘娘所作爆竹,将要大放异彩

宝玉 是。

贾政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这是算盘。〔乙〕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

迎春 是。

贾政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此是风筝〔丙〕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

探春 是。

贾政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这是佛前海灯。〔丁〕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

惜春 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A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导读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江晓原

①戴蒙德在本书开始设置了一个“亚力的问题”,亚力是太平洋上新几内亚岛当地的一位政治领袖,他的问题是:“为什么是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指现代工业制品),再运来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戴蒙德写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试图回答亚力的问题。

②亚力实际上是在问:为何现代化(工业化)出现在欧洲而没有出现在新几内亚?这个问题和中国学术界比较熟悉的“韦伯(M. Weber)之问”(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和“孔飞力(P. Kuhn)之问”(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实际上异曲同工。在这类问题中,韦伯或孔飞力的西方中心立场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我们不必过多纠结,反倒是亚力的问法,更不容易发生这方面的问题。

③而将这类问题嘲笑为“就是问梨树上为何没结出苹果”,虽然从形式上有力消解了这类问题的理论价值,但确实不如尝试正面回答这些问题更有建设性。戴蒙德就是试图从正面来回答这些问题——认真解释梨树上为何结不出苹果

④要正面回答亚力的问题,前人已经尝试过几种路径。第一种是从人种上来论证,即亚力之问中提到的“白人”和“黑人”有何不同。但这个路径直接指向种族歧视,政治上严重不正确。第二种路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路径堪称源远流长,也不存在政治不正确的问题,所以戴蒙德选择了这一路径。他说如果要他用一句话来交代《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宗旨,那就是:“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按即人种)差异造成的。”

⑤戴蒙德尝试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给出更为精细的论证,他设立了关于地理环境的四条标准:一、食物资源,包括可驯化的动物资源和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有了丰富的食物才能喂养更多的人口,才能有人力从事觅食之外的工作,从而形成文化积累。二、传播与迁徙的条件。有了传播与迁徙,文明才可能传播和交流。例如欧亚大陆显然有利于传播和迁徙,而新几内亚作为太平洋中的岛屿,传播和迁徙的条件非常不利。三、洲际传播的条件。欧亚大陆又独占优势,而美洲就比较差,澳洲就更差了(可以看成放大版的新几内亚)。四、面积和人口。必须有足够大的土地面积,和足够多的人口,文明才能高度发展。

⑥按照这样四条标准操作下来,最有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区,毫无疑问,必定在欧亚大陆的某处。事实上,戴蒙德在欧亚大陆找到了两处这样的地方。第一处是“中东肥沃新月地带”,大体上就是两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也就是古称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及其周边地区,根据现今已发现的证据,该地区确实是人类文明发达的最早地区。第二处则是中国,在戴蒙德眼中,中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区。但是,接着问题就来了:肥沃新月地带和中国,都没有出现欧美的“现代国家”,这怎么解释呢?

⑦戴蒙德对肥沃新月地带命运的解释是“先驰得点,后继无力”:“欧亚大陆西部地区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创新——驯化动植物、文字、冶金、轮子、国家等等——都是在中东肥沃新月地带发明的。”而经过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征服之后,权力中心一再西移,新月地带最终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自身却从此衰落了。

⑧如果我们同意戴蒙德对新月地带命运的解释可以及格,那么他接下来最大的难题就是解释中国的命运了。戴蒙德知道,在公元1450年之前“中国是世界的技术领袖”。但到这里,戴蒙德似乎感觉“地理环境决定论”已经无能为力了,他转而求之于政治制度。他认为欧洲的分裂要优于中国的大一统,他找到的证据是:欧洲有几百位王公,所以哥伦布可以在几次碰壁后最终找到赞助人,赞助他去“发现”美洲;而大一统的中国只要政府一声令下,郑和庞大的舰队就全面停摆。所以,大一统的中国最终落后了,分裂的欧洲最终胜出了。而且戴蒙德相信,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大一统,“同样的灾祸将再次重演”。

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枪炮、病菌与钢铁》出版于1997年,完成于1996年,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否则亚力的问题就会换成“为什么是中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再运来这里”了。在1996年,戴蒙德不可能想象到中国今天这种规模的崛起,这是我们考察戴蒙德的分析论证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历史局限。

(有删改)

 

  1. 解释第③段“梨树上没结出苹果”的含义     。(2分)
  2. 解释第③段“梨树上没结出苹果”的含义     。(2分)

参考答案:

一个文明体系不可能发展出另一种文明的成果

不同的文明体系会发展出不同的成果

评分标准:两种文明(1’)不同成果(1’)

 

  1. 补写第②段“韦伯之问”与“孔飞力之问”的隐含前提。(2分)

(1)      (2)      

参考答案:(1)理性化道路是西方化道路(1’) (2)近代式国家是西方国家(1’)

 

5.根据本文以下哪一个选项的同学可能没有读懂戴蒙德(   )。(3分)

A.小甲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宗旨遵循“地理环境决定论”。

第二种路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路径堪称源远流长,也不存在政治不正确的问题,所以戴蒙德选择了这一路径。他说如果要他用一句话来交代《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宗旨,那就是:“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按即人种)差异造成的。”

  1. 小乙说:戴蒙德认为地理环境为族群文化积累、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⑤戴蒙德尝试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给出更为精细的论证,他设立了关于地理环境的四条标准:一、食物资源,包括可驯化的动物资源和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有了丰富的食物才能喂养更多的人口,才能有人力从事觅食之外的工作,从而形成文化积累。二、传播与迁徙的条件。有了传播与迁徙,文明才可能传播和交流。例如欧亚大陆显然有利于传播和迁徙,而新几内亚作为太平洋中的岛屿,传播和迁徙的条件非常不利。三、洲际传播的条件。欧亚大陆又独占优势,而美洲就比较差,澳洲就更差了(可以看成放大版的新几内亚)。四、面积和人口。必须有足够大的土地面积,和足够多的人口,文明才能高度发展。

 C.小丙说:戴蒙德认为新月地带权力中心的西移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

⑦戴蒙德对肥沃新月地带命运的解释是“先驰得点,后继无力”:“欧亚大陆西部地区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创新——驯化动植物、文字、冶金、轮子、国家等等——都是在中东肥沃新月地带发明的。”而经过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征服之后,权力中心一再西移,新月地带最终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自身却从此衰落了。

 D.小丁说:戴蒙德无法用“地理环境决定论”解释中国没有出现欧美“现代国家”的问题。

戴蒙德知道,在公元1450年之前“中国是世界的技术领袖”。但到这里,戴蒙德似乎感觉“地理环境决定论”已经无能为力了,他转而求之于政治制度。

答案B 必要条件 只要……就(充分条件) 只有……才(必要条件)

 

6.推测以下哪一段概述不来自《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   )。(3分)

A.在美洲大陆上大多数掌握文字的社会并非自己独立创造了文字,而是依靠“蓝图复制”、向邻近社会借用等方式获得,但是与文字中心的距离和地理阻碍又使得美洲社会拥有文字的难度增大。

B.传染病的洗礼使欧洲人具备了对这些疾病较强的抵抗力,进入美洲后,他们携带的病菌在缺乏抗原的美洲原住民中肆虐,尤其是天花病毒,在西班牙人1520年入侵时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人口,并直接杀死了称帝没多久的蒙提祖马二世。   

C.欧亚大陆的环境提供了更多可供驯化的食草性哺乳动物,而这类动物既可以用于食物生产,又可以作为食物来源,更可以作为粮食的运输工具。一种动植物在某一地区接受驯化之后,就会迅速在气候和环境相似的地区传播开来,当地的居民则不必重新驯化类似的野生品种,从而能够更快地发展食物生产。

D.复活节岛、皮特凯恩和汉德森岛、阿纳萨兹人、玛雅人、维京人,这些社会之所以会崩溃,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恶化了——当地可利用的资源耗竭了。当时那些社会中没有今天的科学技术,也没有全球化,和今天的发达国家相比,维持其社会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太弱,所以早早崩溃了。

参考答案:D

 

  1. 评析本文论证思路。(5分)

参考答案:

首先,对比亚力之问和其他问题,由此引出《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论题:解决人类文明发展差异的问题。(1’)

接着,由两种路径比较介绍戴蒙德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提出了四条标准。(1’)

然后,按照标准推理出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方在欧亚大陆,并阐释戴蒙德如何解释新月地带和中国没有出现“西方现代国家”。(1’)

最后,补充说明戴蒙德对中国的解释具有历史局限性。(1’)

本文抓住书本最核心的观点提出论题,归纳概括作者观点,同时兼有客观分析,思路清晰,层层推进。(1’)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机械僧(节选)

李伊菲

①自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起,老家屋后的岑山上就有一个不大起眼的,用白色石头垒成的无名寺。我也看不出年代,大抵算是古刹。寺中常年只有一个僧人,法号叫做随空。

②家乡那一带的山间零星散布着一些野温泉,一年四季都汩汩地冒出淡白的雾气来。岑山上最大的温泉在那无名寺庙的旁边,挨着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里有一种桃叶鱼,身体不过五六寸长,但烤熟以后脂肪会融化成甜美的香气。桃叶鱼平时的样子不甚起眼,但每到桃花盛期刚过,花瓣坠落到溪水里的时候,那鱼银白色的身体便会泛起淡淡的绯红。天气刚暖起来,我就背着篓子和自制的钓竿,跑上岑山去钓桃叶鱼。

③我专心致志地抛竿,不知道是桃叶鱼瞧不起我的面团钓饵,还是今天运气不佳,始终也没有鱼上钩。我蹲在溪边的石头上,唉声叹气。随空从寺里缓缓走出来,看着我的鱼竿。

④——村里的人都知道随空是机械人,如今见不到的型号,因此也看不出年纪。在我的记忆中,他的模样也不曾改变过,普通青年男子的样貌,淡淡的神情,总穿着那一身洗过太多次显得很旧的灰衣。

⑤听说在城里,但凡需要服务人类的行业,都能见到高仿真型的机器人。就连我们这里的老师也都是人工智能了。班主任最近更新了最优化的教学系统,不但能24小时随时耐心答疑,还用不着家长半点奉承。随空的存在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可大惊小怪。但仔细一想,随空平时只是孤身住在这样绝无香火的无名寺庙里,连化缘都用不着,几乎和社会失去了关联。机器人难道不是为了帮人类做事才会被制造出来的东西吗?连人类当了和尚到底对其他人有什么用处我都不太明白,机械僧人随空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才被造出来的呢?我越长大越觉得费解。

⑥随空先开口说话了。他的声音十分温和好听,语气也很缓和,只是大约因为扬声器有些旧了,带着一种仿佛从远处传来的模糊。“现在是桃叶鱼产籽的时候,过一阵再来钓吧。”

⑦我本以为他要劝我不杀生,顶嘴的话已经滑到了舌头尖,结果无可辩驳,只好气哼哼地放下钓竿往石头上一靠,皱起眉头:“过一阵我就要开学了!”

⑧阳光晒在我光溜溜的肚皮上,烤得我五脏六腑都热乎乎的。我拍着肚子,打了个滚儿,得意洋洋地说:“嗨呀,你们机器人可不懂晒太阳的舒服吧。”

⑨随空只是笑了笑,他步子很轻地走到我身边,在石头上坐下来,安详地问:“那你的作业写完了吗?”

⑩我顿时心情郁闷起来。“没写完。数学太难了。你们机器人是不是很喜欢做算术?”

“数学确实令人着迷。你听到蟋蟀的叫声了吗?它鸣叫的频率与气温的关系是C=4t-160。C代表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 t则是温度。按照这一公式,人类只要数一下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不用温度计就可以知道天气的温度了。”

“不不不,我们人类不会为了知道天气的温度去数蟋蟀的叫声……”

“你不会,但是曾经有其他的人类曾在夏天的最后一个有凉风的傍晚,安静地躺在原野之上,在月亮升起的瞬间顿悟蟋蟀鸣叫的涵义。这让我心生欢喜。”

我到底没有忍住好奇心:“那你难道是专门的和尚机器人?谁造了你?就是为了让你念经吗?”

“制造我的人是一位法号圆一的禅师。圆一禅师的初衷,是借制造我,看到一个无限接近于某种修行理想境界的可能性。我一出生便通晓了所有佛学的典籍,这已经是普通僧人一生也无法达到的成就了。他又让我学习无数修行者与高僧的问答记录,并且接待无数前来与我辩论佛法的客人,这些经验不断丰富我的神经网络。我想我也因此总有一天可以‘证得’了。

“有一日,圆一禅师问我,能教授的知识,我都已经掌握了。今后想要做什么?如果要继续和他修行,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确实不知道还能如何优化我了。只有一点,禅师非常肯定:我没能成为一个人造的佛。我以为禅师为此必是非常沮丧的,但他看起来好像并不十分失望。

“我走到岑山的时候已是冬天,这样的温度耗电太快,我怕突然断电跌倒在晒不到太阳又没有人烟的地方,就走进了温泉里想暖一暖。温泉恰好置于湍急的川上。黑暗中能闻到丛莽、森林中偏僻村庄的气息和新涨的雪水的味道,我在隆隆的水声中想像桃叶鱼在身旁的溪流里灵活逃走的样子。我像被初次启动之时一样赤裸站在猎户座之下,山河之间,时间像星光一样处在凝固与流动的分界点。那时河边还没有寺,被青苔半掩着的是一尊断臂的石头佛像。那佛像低垂双眼凝视着我,嘴角含着任何程序亦不能识别含义的笑容。

“我再也没有离开这座山。”

8.从下列诗歌中选出与本文“蟋蟀鸣叫的涵义”最不相同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

A.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蟋蟀》)

B.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贾岛《夜坐》)

C.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D.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张乔《促织》)

选( D ),理由:__本文“蟋蟀鸣叫的涵义”是指物候与季节更替之间的关联,ABC项均含此意,而D项中取蟋蟀声类似织布声,而暗含对人事的讽喻__。

【评分说明:选D得1分;本文中“蟋蟀鸣叫的涵义”具体内容1分,符合语境即可,不必追求精准表述;解释D项“最不相同”的原因1分。如未选D,则最多得1分(第二个得分点)。】

 

9.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②家乡那一带的山间零星散布着一些野温泉,一年四季都汩汩地冒出淡白的雾气来。岑山上最大的温泉在那无名寺庙的旁边,挨着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流里有一种桃叶鱼,身体不过五六寸长,但烤熟以后脂肪会融化成甜美的香气。桃叶鱼平时的样子不甚起眼,但每到桃花盛期刚过,花瓣坠落到溪水里的时候,那鱼银白色的身体便会泛起淡淡的绯红。天气刚暖起来,我就背着篓子和自制的钓竿,跑上岑山去钓桃叶鱼。

第②段描写了家乡山间冒着白雾的温泉和游动着桃叶鱼的溪流(概括内容1分),为全文奠定了诗意的基调(或从营造氛围、创设故事背景的角度答)(在全文中的作用1分),引出下文我因钓不到鱼而与随空发生的对话(引出下文的作用1分),同时也为后文写随空自述在此地顿悟的内容作铺垫(或答揭示了后文随空在此地悟道的原因)(为悟道内容作铺垫1分)。

 

10.从第段开始,小说的叙述视角发生转换。请从构思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4分)

从第段开始,小说的叙述视角从“我”对随空的好奇与不解(1分),转入随空对身世来历和内心世界的自述(1分)。使人物形象更加自然真切(1分),更有利于从故事的悬念转向解开悬念,使故事更具波澜、引人入胜(1分)。

 

11.有人说,小说虚构的目的是“使小说反映出来的生活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典型、更真实”。请结合全文,推断作者将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机械人的用意。(5分)

作者将故事主人公设定为机械人,为其设定了一出生便知晓所有知识却无法得道、最终在自然间理解了程序之外的奥义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2分)。这一虚构人物既代表着人类高科技成就的未来图景,也集中反映了人类希望在知识和技术中寻觅真理的现实困境,从而引发读者反思人类文明在物质进步和精神匮乏之间的冲突,指出回归感性世界的解决道路(表现主旨的作用2分)。

这一似人而非人的形象包含当下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人性与工具性的强烈反差,以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构折射出真实的现实问题,从而更加耐人寻味。(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或艺术效果1分)

 

(三)阅读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谢枋得:南宋末年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

 

12.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 )。(1 分)

A.《格律诗选》   B.《乐府诗选编》

C.《古体诗选》   D.《长短句选辑》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D )。(2分)

 A.瑰丽雄奇    B.沉郁哀怨     C.质朴刚健     D.悲怆豪迈

14.分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①孤臣的“孤”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1分)

②托物言志,“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子然抗元的形象。(1分)

③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耸然坚定的壮士情怀;(2分)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孤立无援、艰难无奈的苦闷/落寞之情。(2分)

④借小孤山之“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自己即使孤掌难鸣,/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绝对不会放弃希望的复杂情感。(2分)

(①与小孤山的“孤”的关系1分;②对内容的概括1分;③对形象的具体诠释,答出一点即得2分;总括情感2分。给满为止。)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懿,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隶世宗帐下,从镇澶渊,补供奉官,擢河中都监。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汉乾祐年间,担任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庄纯正,指着他对手下说:“这个人志向远大的人才,不是一般人。”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遵守礼节更加恭谨,公府宴会,整日端直严谨,眼睛从不斜视。仁镐对他的手下说:“老夫我自认为日夜辛劳不曾懈怠,等到见了曹监军庄重严肃,才觉得自己的散慢。”

②显德三年,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者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显德三年,升为西上阁门使。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到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见(觌dí)的礼物,一无所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三番五次,最终还是接受了,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世宗强行退还给他,他才恭敬地接受了,全部把它分赠给亲戚朋友而不留给自己一文钱。外任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和宾客从人环坐野外,正好邻近的道的守将派人跑着送信来要见曹彬,使者向来不认识他,暗中问他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着曹彬给他看,使者以为人家欺骗他,笑说:“哪里有国戚重臣,而穿着普通、坐卧用具都没有装饰的呢?”仔细看了后才相信。

③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 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由是器重焉。

早先,太祖掌管禁军,曹彬并不依仗这种关系,除非公事不去太祖那里。大家聚会酒宴他也很少参与,因此更加受到器重。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和他说:“我过去一直想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磕头道歉说:“我作为周王室亲属, 又忝列宫内职务,谨慎做好自己的事还唯恐有过错,哪里敢多结交?”

④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起初,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上发现了,立即问什么原因,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好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不久,担任枢密使,太宗即位,他又加同平章事(做宰相)。

【注释】①价:jiè 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遂受而籍之以归 ( 登记 )  (2) 太祖典禁旅 ( 掌管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始觉之己之散率也( B 

  1. 放松爽快    B.散漫随性     C.散淡轻率     D.懒惰放纵

(2)遵庙谟( D 

A.宗庙的训示    B.对皇帝的崇拜     C.祖先的福佑     D.朝廷的谋划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

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臣为周室亲, 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由是器重焉。

“我是周室的近亲,又有愧于担任宫内职务,恭谨地做官,还怕有过失(犯错),哪里敢胡乱结交呢?”因此(更加)被器重(一句1分,错一句减1分)

19.第④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

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2分)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2分)

20.如何塑造曹斌自律的形象的?(4分)

①曹斌注意作为皇亲的特殊身份带来的影响,守理恭敬,不随意私下结交。

②不特意亲近上级,很少参加宴会,即使参加也终日端庄持重。

③不私下收受礼物,即使收了,也登记好,上交。

④与主帅宾从相处,不搞特殊。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1分)

见村楼记

【明】归有光

①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昆山县城的城壕,有人说就是古代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湮没,把城壕说成是娄江,不一定是正确的。吴淞江从太湖西面流过来,往北流好似要流进昆山县城,在距县城二十里的地方,好似要环抱县城,又好似要拐过县城,因此往东南方向流入大海。在吴淞江将要向南拐弯的地方,向着相反的方向拐弯分出来新洋江,在新洋江以东几里路的地方,有个村子叫罗巷村,我的已故朋友李中丞的祖先便住在这个村子里,所以李中丞自号罗村。

②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曰见村。

李中丞离家在外作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出生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之后每次官职变迁,延实都跟在他的身边。李中丞在东兖、汴、楚境内先后做过官,延实自泰山、嵩山、衡山以至潇湘、洞庭沿岸,没有不熟悉的,只是对于罗巷村,有生以来还不明白。李中丞去世以后,延实在县城东南门以内的金潼港选择了一块地方住了下来,有座楼房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城门之上,往前能俯视隍水,远望三面都是吴淞江流域,塘浦纵横交织,田埂如同图画,乡村集市远近辉映。延实每天在楼上洒扫、焚香,在里边读书,并给这座楼命名为“见村”。

③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近来我前去拜访他,延实为我准备了饭。想起从前和李中丞交游,我们时常到被称作南楼的他的旧宅去,在一块喝酒、评论文章,转瞬之间,二十四年过去了,没想到我和李中丞竟已成了隔世之人。现今独自面对他的幼子吃饭,不禁怅惘、悲伤了好长时间。县城之外有一座桥,我时常和李中丞一起走出城郭,拜访老朋友方思曾,有时方思曾不在家,我便和李中丞一起靠在桥栏杆上,时常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才怅然若失地返回城中。现今李中丞、方思曾两个人都死了,而延实的楼,就是方思曾的旧屋,现今见到见村楼,我能没有感触吗?李中丞从小携带书本进入县城,往来上坟以及过年过节的时候,到效外嬉戏游玩,所走过的路,我都能用手指出来。孔子小的时候,不知道父亲埋葬在什么地方,挽父的母亲清楚,告诉了孔子。我可以成为挽父的母亲那样的人吗?

④延实既不能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早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延实既能不忘记自己的先人,又依依不舍地思念本源,恭恭敬敬地感怀乡里,凄凄惨惨地伤感霜露降下,不忘祭祀、悼念先人。从古至今,大臣的后代过早成为孤儿而能自我建树的,史书传记当中多有这样的人,至于延实,全在他努力而已。

【注】①官廨:官署②术径:道路。③挽父:陬人。《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叙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④水木之思:想到本源。⑤桑梓:故乡。

  1.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B )。(1分)

A.也 B.者 C.矣 D.耳

22.推断不属于延实选择住在“见村楼”原因的一项是( A )。(3分)

A. 登楼时可见父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B. 地势高出城墙,方便眺望吴淞江风光。

C. 环境优雅,便于在其中焚香读书。

D. 见村楼是延实父亲的朋友方氏之故居。

23.结合全文,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具体叙述了延实跟随父亲历览通都巨邑名山大川,反衬不识祖居地罗巷村之遗憾,引出下文名楼曰见村以为纪念,为最后表扬和勉励延实不忘先祖发扬祖德作铺垫。

24.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有云:“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词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第①段先写昆山地理变化,从城隍、娄江、吴淞江写到新洋江,介绍李中丞祖居地罗巷村的环境,从容舒缓,蕴含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第②段一一叙述李中丞的仕途,然后描写见村楼所见村落与水田的农家自然景象,寥寥几笔加以点染,简洁晓畅,也表达了对延实生活追求的赞叹。

第③段从“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的眼前情事,联想起二十多年和李中丞交往的情景,又引出另一亡友方思曾,增加了世事苍茫的感慨。叙述娓娓道来不事雕琢,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亡友的深切思。最后用孔子典故,这里的“经行术径”实际包含李中丞的成长道路,学术为人等等,委婉地启发延实的思考。第④段写延实对父亲的怀念,最后直接表达对延实的期望之情。

全文始终荡漾着一股深切的故人之思,感情色彩极浓。

 

三 作文 70分

 

25.有人说,只有认清那些无意义的工作,才会获得实实在在的劳动价值。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

一、积累10分

1.默写(5分)

(1)物有本末,___________。(《大学之道》)

  1. 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_________》)
  2. (3)杜甫《登高》中化用屈原《九歌》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选择(5分)

(1)描述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2分)A.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林黛玉B.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贾探春C.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晴雯D.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妙玉

(2)(3分)某校邀请函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画线处中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家长:您好!时光飞逝,转眼间您的孩子们即将进入高三。高三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容忽视,特别需要您的【甲】绵薄之力。兹定于本周日上午10时举行 线下家长会,【乙】届时将有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诚邀您【丙】拨冗出席,我们【丁】静候莅临!高二年级组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评点者的角色 格非

①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文字镶嵌于原作的文本之中。对于阅读而言,它的强制性是一望而知的:读者不可能在阅读作者正文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增殖出来的文字完全无动于衷。一般而言,批评者的文字往往通过回目前的前批、题诗,回目后的总评,以及镶嵌于所谓正文中的眉批、旁批、夹批等首段编制进正式文本,从而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无法分割。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正文之外特殊的“附加信息”。

②追溯这一形式的来源,学术界见仁见智,已经有了不少重要的研究。然而我觉得它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有着相当深的关联。比如说对《春秋》经的阐释而形成的三传,使得《左传》、《谷梁》和《公羊》与经文一并传世。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并非仅仅是“经”的附庸,它在对“经”的质疑、补充或解释的过程之中,也使自己变成了完全自足的文本。甚至我们今天在阅读《春秋左氏传》的时候,出现了完全颠倒了的关系:即经文(原作)往往成了“传”的附庸或参照物。

③中国古典小说评点从功能上看,评点者不仅像现代批评家那样对原作修辞、手法和结构作出某种评论性的意见,也会对作者隐含于文本中的许多奥秘和未发之覆加以揭示,从而对读者加以提醒和指导。甚至,他们会在批评的过程之中,直接发表自己的感慨与兴叹,对世道人心发表评论性意见。兴之所至,有的评点者竟自己会讲述一个与正文毫无关系的故事,从而使得读者不得不停止对原文本的阅读,而进入评点者的故事。所有这些内容,评点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强行将之编织进文本,与作者的原创意图本无牵扯。但这些评点文字在原作的第一文本之外形成了第二文本,或次生文本,它对于读者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一方面,由于采取了交织镶嵌的方式,次生文本本身也构成了读者的阅读对象。另一方面,评点者的文字不断地指涉原著的修辞或寓意,不论这样一种指涉是否妥当,都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重要影响。

④甚至有一种批评者,他们与原作者是至亲好友,熟知创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那么,批评者的评点不仅对文本意义洞幽烛微,而且会关涉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此外,一般读者或文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信手涂鸦,在书中的眉页之间留下自己的阅读痕迹。如果假设此人拥有的本子恰好是一个孤本或善本,那么这位无名读者随手写下的意见也会随着本子的传抄、影印与过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而且读者在传抄过程中,也有随手篡改文字的“恶习”,这就使得衍文和错讹不断,有时甚至难以通过考辨加以还原。

⑥由于“评点”这样一个特殊的文本存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与西方叙事学意义上严格的作者——批评者——读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三者界限并不那么明确,同时它与现代版权法意义上的作者和读者概念也迥然不同。

⑦由此看来,在中国古典小说自写作至被阅读的过程中,评点者既是读者,也是批评者,也兼有了作者的功能。而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他所面对的文本因不是单纯的作者正文,既有评点者的次文本,也有许多无名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这就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对话关系。读者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同时进行对话,这也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时性”行为,而真正的作者意图则被浓缩成了一个典故——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既不突出,也非不存在,它被作为文本意图的有机部分,通过多重解释放置于一系列复杂的对话中,经过读者的反复阐释得以显现。

⑧对阅读的强调而形成的“读者理论”,在西方大致是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新的命题,而在中国小说的阅读经验中,这种开放性的阅读从来都是一种习惯和常识。

3.(2分)第①段中加点词语“附加信息”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项作为隐含的前提条件能支持第④段画线部分论证( )(2分)A.与原作者关系越近,掌握的创作细节就会越多B.原作者的至亲好友,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学造诣C.有一部分评点者,常会给原作者提供写作建议D.了解原作者的创作细节,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5.依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分)A.以“春秋三传”为例,论证了经文反而成为“传”的附庸或参照物B.评点者对读者加以提醒和指导,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C.对孤本或善本的评点,会随传抄、影印与过录一并流传,永垂不朽D.读者的评点使阅读变成一种“共时性”行为,构成全新对话关系。

 

6.有人认为,第②段对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来源”的论述不够充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具体分析。(4分)

 

 

 

7.小浦在阅读《红楼梦》时,发现小说第八回“黛玉出场”有两个不同的版本,颇有疑惑。你认为哪个版本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谈你的看法。(5分)【版本一】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摇摇(评点:摆摆)地走了进来。【版本二】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摇摇摆摆地走了进来。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光的笑容 鲍尔吉·原野

①光从长裙似的厚窗帘的脚下射进来时,只有三寸长,它落在提花地毯上,好像捕捉羊毛里的尘埃。如果你“哗”地掀开窗帘,光像洪水一般扑进来,占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是节省点光吧,我一点点拉开窗帘,光像客人从一条窄道走下来。它们只走直线,前方不管是床或者椅子,光都要走过去,把自己的衣服摊在上面。

②每天从窗外进入我家里的光是原来的光吗——昨天、前天、许多天以来的光?

③这些光线——它虽然被称为线,我实在不知道它们是多少根线——真像是我家里的熟人,从窗玻璃上的每一部分穿越而来,从它和煦的温度上可以感到这些光线带着笑意。如此说,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是的,否则它来此做什么呢?

④光坐在地板上笑,坐在橱柜、枕头、书本、床头眼药水上笑,它们坐在垂直的镜子上笑,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墙壁和吊灯上的光的兄弟。

⑤这些光线只是光的先头部队,是天色熹微之后进入屋子里面的亮,我称之为泛光,而整齐的光的队伍在后面。当阳光越过前楼的屋檐进入房间时,它们全穿着金色的制服。这些光不乱走,这些光永远保持队形,排成一字的方形向前面推进。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无论遇到什么东西,早晨的光都刻板地为这些东西涂上一层金色。如果你在地板上放一个金黄色的小南瓜,阳光也照样为它涂上金色,虽然南瓜身上一点也不缺这种颜色。

⑥如果我家黑猫飞龙少校端坐在光里,光比平时劳累。把金色洒在飞龙的每一根毛上,而猫毛又如此之多。飞龙如刺猬一样沐浴在晨光里,不时看一看自己爪子上的光,但没等它把光舔进肚子,光已经跑了。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光的速度是人可以理解的速度里面最快的,但飞龙少校从未听说过爱因斯坦,连塔吉克斯坦也闻所未闻,它认为斯坦并不比一只麻雀更重要。

⑦光行进的时候,边走边衍生新的光,即反光,否则光不够用了。反光也是光,你看到光在地板上缓缓推进时,它的反光已经把天花板照亮了,这又省了许多光。没错,墙壁也被照亮了。我家卧房的墙壁露出布达拉宫式的红色,客厅露出小葱的绿色,它们上面进驻了光。

⑧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光本身,这样说好像不讲理。怎样说才讲理呢?在光照中,我看到了栗子色的地板、彩色墙壁和其他东西的轮廓与色彩,但它们是地板、墙壁与其他东西,并不是光。光是透明的?当然透明,光从来不是一堵墙。然而透明的水、玻璃与水晶都有实体,而光的实体在哪里?

⑨你伸出手,当你看到你的手时,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以人的贪婪的本性而言,如果可以把光藏起来,不知有多少人藏起多少光,大街上到处是卖光的人,行贿也会贿之以光,但太阳没让人这样做。造物主所造的核心物质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与不可储存性,比如空气,光。电来自能源转换而非制造,同时不可储存。

⑩在我们见到光照射万物时,仍然可以说我们不知什么是光,没见过光本身。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爱在哪里?智慧和仁慈在哪里?人没办法指出它们,尽管它们就在那里。

⑪我趴在地板上摆火柴棍测量阳光的行进速度,后因接电话把这项重要试验耽误了。当你趴着看地板上阳光的脚步时,光似乎不动了。从理论说,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从实践——以人的视网膜、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说,它不曾移动,而人一转身,它又迈了一大截。光均匀地走过房间和整个大地,走过上午和下午。光时时在生长,人从来抓不住它们不断生长的尾巴。

⑫从古至今,只有光从容不迫。

8.第①段对“光”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9.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为闲笔,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理由。(4分)

 

 

10.本文③-⑦段描写了“光”在行进过程中的各种形态,请从构思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11.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校文学社公众号将隆重推介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的作品。公众号有“自然”和“童心”两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声声慢(清)洪昇

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百队红旗乱吼,白马嘶骄。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镠、终是儿曹。秋江迥,只闲抽铁弩,慢射银涛。

似尔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雪冷金刀。夜半读残黄石,虎哭猿号。怕杀秋霜入鬓,枉临风、赋尽牢骚。回头望,暮云平、且醉浊醪

①钱镠:五代时吴越国王,据传他见潮水冲击,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潮水因此后退,从此大治。②玉勒:指马。③浊醪:米酒,多在穷困潦倒时饮用。12. 为这首词添加题目,最合适的是( )(1分)A.赠别 B.观射 C.听涛 D.怀乡

13.下列对本词分析错误的是()。(2分)A.对比映衬 B.用事用典 C.虚实结合 D.以动衬静

14. 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所寄寓的情感。(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①韩缜,外事庄重,出入将相,厚自奉养,所至以严称。

②其子宗武,第进士,辟为河间令。值河溢,增堤护城,吏率兵五百伐材近郊,虽墓木亦不免,父老遮道泣,宗武入府白罢之。徽宗即位,为秘书丞,因上疏言:“近世事有微渐而不可不察:大臣不畏公论,小臣趋利附下;人主怠于政事,威柄下移,怨诽归上;左右无辅弼之士,守边无御侮之臣。且开境土以速边患,耗赋财以弊民力。岁谷不登,仓庾空竭,民人流亡,盗贼数起。宜根治朋党,排去旧怨,忧国虑民。诚躬揽权纲,收还威柄,敷言奏功,考察名实,不以侍御之好、钟鼓之娱为乐。仁祖恻怛至诚,以收天下之心;神宗厉精不息,以举天下之事。此皆所宜法者。”不报。

③哲宗将祔庙,然宫中索内府书画甚急。宗武亟疏言:“先帝祔庙,陛下哀慕方深,而丹青之玩取索不已,播之于外惧损圣德。陛下践祚,如日初升,当讲磨典训,开广圣学,好玩易志,正古人所戒也。”疏入,皇太后见之,怒曰:“是皆内侍数辈所为尔。”欲尽加罚,帝委曲申救,乃已。明日,太后对宰相奖叹之,令俟谏官员阙即用之。

④寻除都官员外郎,改开封府推官。又乞为淮南转运判官。前使者贷上供钱,禁庭遣使来索。宗武奏具状词极鲠切坐贬秩罢归。

⑤久之,蔡京欲以知颍州。帝语先秘书事,京不敢复言,遂致仕。官累太中大夫,年八十二卒。

⑥论曰:韩氏诸子行各有适,缜尤适于严,遂及其子。

①祔庙: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②员阙:官职空缺。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以速边患(  )(2)遂致仕(   

16.为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父老道泣(  )A.阻塞 B.掩蔽 C.防护 D.覆盖

(2)言奏功( )A.铺开 B.陈述 C.普遍 D.涂抹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陛下践祚,如日初升,当讲磨典训,开广圣学,好玩易志,正古人所戒也。

 

 

  1. 为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三处句。(3分)宗武奏具状词极鲠切坐贬秩罢归

19.第②段韩宗武上疏说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3分)

 

 

 

20.简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严”字塑造韩宗武这一形象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倦圃图记(清)朱彜尊

①倦圃距嘉兴府治西南一里,在范蠡湖之滨。宋管内劝农使岳珂倦翁尝留此著书,所谓金陀坊是也。地故有废园,户部侍郎曹先生洁躬治之,以为别业,聚文史其中,暇则与宾客浮觞乐饮。其以倦圃名者,□取倦翁之字以自寄。予尝数游焉,乐之而不能去于怀也。

②岁癸卯,先生左迁山西按察副使,治大同。越明年,予谒先生于塞上。时方九月,层冰在川,积雪照耀岩谷,弥望千里,勾萌尽枯,无方寸之木。相与语及倦圃,山泉之深沉,鱼鸟之游泳,蔬果花药之蓊郁,情景历历如目前事。先生抱膝低徊者久之。嗟夫!故乡之乐,人之梦寐在焉。以予暂游者。犹不能释于怀。况先生之寝处笑语其中者哉。

③先生之门人周君月如工绘事,为先生图之,为景二十。于是各系以诗,先生复命予记其事。

④予尝览前代园亭山水之胜,往往藉人以传,又必图绘之工,而后传之可久。若王维之辋川,顾瑛之玉山。百世而下,观其画图,不独想见两人之髙,而其所与游,如裴迪、崔兴宗,下至袁华、于立之徒,览者亦希慕之不已。然则图绘之作,顾可少哉!

⑤今先生方欲任天下之重,援斯民于饥溺。虽欲遗章组之荣,息影江湖之上,以遂其所好,盖难几矣。是倦圃之所,有山泉鱼鸟、蔬果花药之乐,先生且不得而私,而予与周君翻得藉圃之图以传,为可乐也。

⑥周君名之恒,山东临淸人,尝为江西参政,罢官后,遂移家江浦云。

①岳珂:南宋文学家,岳飞之孙,曾知嘉兴府。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夫 B.惟 C.盖 D.其

22.下列对第①段“倦圃”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倦圃位置在嘉兴城外的湖边B.有名人古迹,为岳珂著书处。C.由嘉兴人曹洁亲自修整重建D.因现主人倦翁的字号而得名。

23.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三、写作70 分:榜样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人或事物。生活中,人们常以为,榜样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复制,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事有终始(2)仰观宇宙之大兰亭集序(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1)(2分)B(2)(3分)【甲】“绵薄之力”改为“鼎力相助”(评分说明:找对1分,修改正确2分。)

二阅读70分:(一):3.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或增殖(1分)的批评者的批注文字(1分)。4.(2分)D5.(3分)D

6.同意,第②段以“春秋三传”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这一观点(1分)。但特点的相似性,不能自然得出两者间的溯源关系(1分)。“春秋三传”是经文和传之间的阐释关系,而本文是古代小说,文体并不一致(1分)。而且,“传”作为“完全自足的文本",与第①段所述评点文字“与正文完全融为一体,无法分割”的特点并不相吻合(1分)。因而论述是不够充分的。

不同意,第②段以“春秋三传”为例,通过对其具体特点的描述,如“传”在对“经”的质疑、补充或解释过程中(1分),使自己变成了完全自足的文本,甚至使“经”成了“传”的附庸或参照物,阐明了评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1分),来表明其与评点这一形式具有高度相似性(1分),从而论证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阐释学和注释学实践(1分),因而论述是充分的。

7.版本一好(1分)。“摇摇”写出黛玉的身材纤细窈窕,行动如弱柳扶风(1分),而“摇摇摆摆”,让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有了轻浮之态(1分)。点评“摆摆”显得画蛇添足,不符小说人物和情节的设置(1分),使原本对文本之意有补充和画龙点睛的点评成了错讹(1分)。

(二):8.(3分)动词精准,光的进入方式(“落”“捕捉”“扑”“走”),给人以具象化的画面感(1分);用拟人、比喻修辞,将光比作“我”的客人,体现光与人的和谐关系(1分)。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富有情趣(1分)。

9.(4分)不是“闲笔”。画线句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光速度极快、不可捕捉的特点(1分),用调侃、幽默的笔调(拟人手法或者引用《相对论》中相关素材)(1分),表现猫对光的无知并不影响它享受光(1分),凸显“光”与“猫”游戏的趣味(1分)。

是“闲笔”。画线句虽然指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光速度极快、不可捕捉的特点(1分),本段重点在于通过猫沐浴在阳光中的场景表现光的特点(1分),而画线句与光的特点没有直接的关联性(1分),因此是闲笔。

10.文章首先描写了晨光熹微时的光线,与人最熟悉亲近:(1分)然后是天亮后的阳光,整齐有序,辉煌庄严,给人启迪:(1分)最后写行进中衍生的反光,客观地照出万物色彩,使人自省。(1分)三种光按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同时也呈现了人从自然中获得智慧的过程,表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并为后文哲理思辨作铺垫。(1分)

11.应编入“自然”专栏。本文以“光”这一自然界物象为核心,从光—自然—人三者间关系思考,视“光”与爱、智慧、仁慈等最高价值同列,倡导在美学、哲学意义上师法自然,同时反思人本性贪婪、心念无法安住。所以应编入“自然”专栏。

应编入“童心”专栏。"光"虽然是本文重点描写的对象,但观察“光”的视角同样是其核心要素。文章以“光的笑容”为题吸引读者,充满童心童趣;内容选材如“黑猫飞龙少校”符合儿童兴趣,贴近儿童视角;语言表达符合儿童理解,表现了追求纯真的思想主题。所以应编入“童心”专栏。

(三):12.(1分)B13.(2分)D14.(5分)上阕首先描写射雕之人瞄射姿态,借赞颂他人武艺超妙,表达了自己当年的神勇威武(1分)。接着用典,词人看来,射雕的壮举与钱锷射潮的霸业相比,更胜一筹(1分)。射雕之姿,不急不缓,胸有成竹地抽出铁弩,瞄向雄鹰,比钱锷射潮更具英雄之姿,体现了诗人胸有成竹的雄心壮志(1分)。下阕首先追忆当年,回忆年少时的风采盎然,雄姿英发,骑马掠过四野,挥刀舞剑冷光四射,体现了年少时出征作战时的雄心壮志与豪迈之情(1分)。但是最后暮年潦倒,孤城废宫,凭吊故国,只能满腹牢骚,浊酒自醉,闲适度日,体现了暮年时的壮志未成的无奈与遗恨(1分)。

(四):15.(2分)(1)招致(1分)(2)辞官(1分)16.(2分)(1)A(1分)(2)B(1分)

17.(5分)皇帝您刚刚登基,就像太阳刚刚升起,应当研究琢磨法典圣训,传播推广儒家学说,(而)沉迷供玩赏的事物会改变您的志向,这恰恰是古代贤人所训诫的。18.(3分)宗武奏具状/词极鲠切/坐贬秩/罢归

(参考得分点:“践祚”“讲磨”“开广”“好玩易志”“正古人所戒也”(判断句式):一个分句1分,扣完为止。)

19.(3分)首先从大臣品行、皇帝威信、人才状况、内外政策、百姓民生五个角度概括需防微杜渐的治理问题(1分):再从公报私仇、人才调零、严刑峻法、文风衰弱、洪灾饥荒、大臣党争等角度说明国家形势之严峻,充满痛惜之感(1分);最后建议皇帝效法前代明君,励精图治(1分)。层层推进,很有说服力。

20.(4分)一是韩宗武考虑周详严密,担任秘书丞期间向皇帝提出多方面治理措施及批评建议,毫不避讳(1分);二是韩宗武严守谏官职责,直言上书,认为皇帝不该沉迷丹青,并提出建议,受到了太后的赏识提携(1分);三是韩宗武义正词严、不屈不挠,担任转运判官时上书自辨言辞切峻,遭到贬黜(1分)。文章首尾呼应写韩氏家风以"严"始终,说明韩宗武之"严"家族渊源(1分)。

(五):21.(1分)C 22.(3分)D 23.整散结合。(1分)以散句描绘塞外大雪封山、草木凋零的肃杀景象(1分)用整句铺排,回忆倦圃山泉鱼鸟、蔬果花药种种美景。(1分)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感,写尽曹洁贬谪之苦,思乡之切;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感同身受,同情怀念。(1分)24.全文围绕“乐"字层层展开:一方面回顾往昔倦圃中“聚文史其中,暇则与宾客浮觞乐饮”的读书闲饮之乐(1分);由此引出“人之梦寐在焉”的故乡草木之乐,表达对友人思乡之苦的安慰(1分);另一方面,劝勉曹洁"不得而私",不仅绘图传世使后人乐之(1分);更要“任天下之重,援斯民于饥溺”,承天下重任,以百姓之乐为乐(1分)。

三、写作70 分:略

(三)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司马迁《       》)

(2)            ,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

(3)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                        ”使用侧面描写刻画出客之萧声动人心魄的效果。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面是某校舞蹈大赛组委会草拟的评委邀请函。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邀请函

于大师:【甲】

您好!我校“青绿杯”舞蹈大赛是区域性校园民族舞选手展现风采的重要平台。大赛组委会决定将于2022年6月11日在逸夫礼堂举行“第四届青绿杯舞蹈大赛”。您担任过多类舞蹈大赛评委,为选拔舞蹈人才倾尽全力,在舞蹈界声名鹊起!【乙】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担任评委会主席。本届评委会由五名评委组成,比赛评分规则由评委会商议决定!【丙】

期盼您能拨冗参加!【丁】

××中学第四届“青绿杯”舞蹈大赛组委会

2022年4月11日

  1.        B. 乙      C. 丙      D. 丁

 

(2)将下列5句话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建设安全数据要素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

    目前,中国在数据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数据要素市场仍面临巨大挑战

 据测算,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的总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38.6%

A. ①⑤④②③

B. ①③⑤②④

C. ②⑤①③④

D. ②③①④⑤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真实性是非虚构的核心问题,非虚构文学所追求的真实性与其它文类有着鲜明的差异。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在对现实生活具体、客观、准确观察与描绘的基础上,忠实地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然而现实主义文学中所谓的真实只是社会现实的影子,而不是真实本身。《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具体事件大多不是现实中的客观事实,而是作者塑造与加工的结果。正如巴尔扎克所言:“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 因此无论是《红与黑》中的于连还是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都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他们只是作者根据现实环境或人物原型而塑造出来的人物典型,只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已。

②非虚构创作的立足点是“写真实”,真实性是作品的生命,离开了真实,非虚构创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随着时代变迁,“复杂多变的现实使人们贫乏的想象感到沮丧与难堪”,“真实生活的生动性有时超过了虚构故事的魅力”,因而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与其它文体所谓的写实不同,非虚构所书写的事实是现实中“已然”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作品中发生的事实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事实,也不是没有得到核实道听途说的故事,更不是作者为了所谓的理想而认为现实中应当存在的典型性真人真事,而是的的确确、经过核实的“已然”发生的不容置疑的事实。

(节选自王光利《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

 

材料二

①由于要直面“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非虚构文学写作者的“主体性”遭到严重质疑。其立场价值、家庭背景、知识视野、职业生活等等,都变成必须考察的对象,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你对“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的观察。这是非虚构文学中的“非”,也是非虚构文学中的“虚”。因为这一个“非”字,“非虚构文学”被认为是表达了现实的客观世界,而同时,因为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它又很难取得完全的信任。这几乎成了非虚构写作的原罪。

②但是,这一“原罪”也恰恰构成了非虚构文学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非虚构文学之所以不同于报告文学、新闻报告和纪实文学等文体的地方。作者不敢擅用自己的权力,他必须盘察并警醒自身的一切,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换句话说,你在观看和判断“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反过来,它们也在观看和判断你,不是因为你是写作主体就掌握了主动权,你的写作对象,甚至,你的读者,整个世界都拥有话语权和判断力。“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不是你写作的依据和确定自己的支撑,而是需要不断克服的对象。写作主体并不全然是主动的一方,它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世界三个维度的互相依赖,互相生成。

(节选自梁鸿《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

 

材料三

   ①如果说虚构写作要尽量占有现实生活,非虚构写作所要警惕的则是不要被现实素材所淹没。作家这时候要发扬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只是做现实素材的搬运工,而须有一个艺术的转化。事实上,非虚构在艺术创作上所要经历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因为面对非虚构的事实,更需要轻盈的飞扬的艺术处理。非虚构写作所需要的艺术匠心,一点也不比虚构的作品少。

②非虚构写作要求作家对现实世界有最细致的体察之心,要求作家有穿透生活表象的洞见,要求作家有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非虚构写作更需要想象力。撬动板结的现实表面,质疑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推翻之前的定论和成见,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真相,需要的正是作家的想象力。

③虚构和非虚构写作哪一种更能呈现真实?应该说,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能抵达真实。它们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抵达真实。毕加索说: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非虚构和纪实是一种真实,虚构和想象也是一种真实。不仅实体是真实,那些光影也是真实;不仅历史事实是真实,那些被人遗忘的光荣与梦想也是真实。历史书可以敲定史实,但《红楼梦》却比史书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温度。不仅实话构筑真实,谎言也可以反推真实。也许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不同声部不同音调的声音,正是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或真或假,或真实或想象,带着各种色彩的声音,用不同的方式逐渐勾勒出真实的轮廓,逐渐触摸到一个时代的心灵。

(节选自李墨波《虚构与非虚构的双重必要性》)

3. 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原罪”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4. 对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理解有误的一项的是(  )。(2分)

A.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世界中的人与事。

B.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听说的,但要经核实。

C.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不能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

D. 非虚构写作的内容的真实性与新闻报告有区别。

5.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 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作家的虚构能力不及前人。

B. 非虚构写作需要作家运用艺术匠心处理已然的生活事实。

C. 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个人经验与知识体系是写作的障碍。

D. 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想象力就是对现实素材的艺术构思。

6. 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完成下列表格。(4分)

 

材料二

材料三

议论角度

(1)                                                        

针对问题

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遭质疑

(2)                                                     

解决方法

(3)                        

(4)                        

7. 请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为材料三的画线句写一段例证。(5分)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真珠如土金如铁。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一户人的村庄(节选)

熊莺

这是一座只有一户人家的空村。

华蓥山脉中段、四川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十组,四十四岁的村民傅华强家的一天,很寻

常地,开始了。

天地一隅,这空谷,当地人称野鸭子沟。

忙完家禽牲口们的那点活儿,上午九点,差不多是农家人早餐的时间。

“吃饭了……吃饭了……”泥墙老屋前的坝子上,华强娘陈加碧的一双手在围裙上摩

挲。

沟里再无别家,唤人回家,无须再道个姓甚名谁。

老太太陈加碧家住沟头,沟腹里,每一处曾经的老屋都锁着门,闭着户。所不同的是,有的家出走时,一双绣花的鞋垫忘在了门外的窗棂上,有的人家,一面塑料的水蓝小镜落在了一扇老木门的门环上。有的衣柜的门还半开着,如人,半张着嘴。

再有走得急的老人家,老料(做棺材的木材)不舍得弃,儿女拗不过他们,他们将老料,一张张用木楔子隔着,竖在避雨的檐下。儿女非要带他们去渠县,去大竹、去成都、去广州、福州、北京、上海,多年前就已经打好的上好的棺材,只能放弃,弃在墙边。听天由命。祖祖辈辈留下的这山峦里山岗上,快落幕时分,却又要血脉分离。

这个曾经有着二十户、共一百一十多口人、上百亩丰腴土地的小山村,空了。

而加碧这样的人,当年却是冲着这一沟田,才嫁上山来的。

那年,媒人上门说亲,临巴街上长大的她死活不肯。1963 年,才从“三年自然灾害”走过来的她的娘流泪了:“三四月间,他家还有半柜子苕片,饿不到你的!”

十八岁的女子,一身朴素衣衫就上山了。这一来,少女已白发。

山里没有时间概念,起床,吃饭,睡觉,身体便是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午九点、下午两点,晚上七点,一日三餐,雷打不动。

早饭后,华强每天这时要做的事,是放牛。

两头大牛,两头小牛犊,他拉着四头牛的绳子在前面走,往这村庄上山必经的那段林阴道上走。那里有一片柏树林,树下草叶葱茏。牛铃声空空响起的这小路,从前是能走摩托车的乡间大路,也是村庄里的人们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

十八岁的华强当年,也是从这里下山的。

那年,腼腆的华强站在母亲面前,母亲塞给他一百元钱,“走正道。”她跟他说。

队里的长辈承包下湖北一处度假村的活儿,挖钓鱼的鱼塘。乡里乡亲的,老老少少一行六人出发了。一行人中,数华强年少。

他们之前,老龙村另一个组的村民王旭,已下山去了渠县。王旭家有着整个老龙村少见的茅屋,传说,王旭下山之后一只随身的簸箕于县城繁华的街角一支,便开始买卖。簸箕里摊开时装,是去重庆解放碑进的货。这个传奇人物,至此无归。

湖北那年奇冷。

大年刚过,这一夜,少年睁着眼。

彩条布搭起的塑料工棚下,六个人挤了一地。身下一层稻草。人字形狭窄的工棚里少年看见,白天那鼓着风的塑料布一动不动,使手一碰,他听见了棚外有冰层碎裂垮下来的簌簌声。

太冷,少年不敢合眼。

多少钱一天的工,没人告诉少年,这是少年第一次出门, “包工头”也是第一次开张。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冬水田里的水抽干,淤泥担上坎,筑成堤。他们在缔造,一座城里人周末娱乐垂钓的休闲世界。

度假村方不管吃住,工程结束后,论“质量”结账。

华强是第十天后开始哭的。

抽水机的水泵坏了,他与工友穿着雨鞋在冰封的秧田挖泥。十八岁的少年第一次知道,冷可以让一个人失去尊严和意志,锐痛,他大哭。

那样的泥水里,后来的狂风暴雨里,他一站数月。

作别工地回家时,少年家里的稻谷已黄了,玉米挂了一房梁,坡下地里种下的萝卜冒着片片新色。那日他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一共二百多元一分不少地递给母亲,母亲加碧不看那钱,儿子瘦得皮包骨,她一双手,不住地在儿子长满虱子的头上疾风似乱拨。

中午的菜可口,土豆炒肉丝,胡萝卜炒肉片。菜是地里的,肉,是逢场时华强去山下买回冻冰箱里的。

村庄像一沟天然牧场,山里人华强家顺应天时地利,一年多前已不再养猪。他家开始喂羊。每天午饭后牧羊是华强的事,午后山上的露水才干,羊不宜吃带露水的草。

那日,不知怎么一群驴友出现在了他家门前。驴友自重庆来。站在华强家的院坝,来人大呼小叫,华强家斑驳土墙露出的发黄蔑条,每一间昏暗小屋撑起的老式蚊帐,门前一张破烂的矮凳,一节引水的竹枝,一应田地里的农具,鸡舍羊圈,就连他家采来备用的常见药材,都让那些城里人惊喜交集。

他们去问华强,鸡能卖吗?地里的菜可售吗?大米拜托能不能邮寄?最好的空气、最好的食物、最好的水,没有考勤,没有上下班,没有竞争,没有领导管你,你们一天怎么过的?

那个午后,华强站在一处的山弯里往远处眺,咩——咩——咩,他唤着他的羊。

野鸭子沟山下的不远处新建的“风景区”内,坚硬的崖壁,有一山大大小小的洞穴,景区因这一山洞穴而斥资打造。那是上千年前,《尚书》里曾经记载过的一彪人。

这一彪人,他们手持竹枝,吟竹枝词,踏木牙,跳自己部族的舞蹈。当年助武王伐纣时,他们“歌舞以凌”。那时,千人唱,万人和,整个山林为之震动。

何年何月,这一彪人,神秘消失,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也无从知晓。他们当年一路迁徙至此,会不会,也因了这一片丰饶而富足的土地?

景区,因追溯他们而建。

那些人,史书上称“賨人”。

8. 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9. 删去第段画线句中的逗号,表达效果是否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10. 请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1. 如果你是一位驴友,在作者的公众号里读到这篇文章,文章引发了你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思考。请选择两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留言。(5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中吕】普天乐·远村归帆

(元)徐再思

远村西,夕阳外。倒悬一片,瀑布飞来。万里程,三州界。走羽流星迎风快,把湖光山色分开。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①酒旆:酒旗。

12. 下列书籍中可以同时收录上述两首作品的一项是(   )。(1分)

A. 《宋元长短句》 

B. 《元代小令选》

C. 《元四家散曲集萃》

D. 《元杂剧套曲全鉴》

13. 对两首作品的写作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普天乐》以动景反衬静景

B. 《普天乐》以实景催生虚景

C. 《寿阳曲》拟人与对比并存

D. 《寿阳曲》嗅觉与视觉连用

14. 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辛公义传

(唐)魏征

①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开皇元年,除主客侍郎,摄内史舍人事。七年,使勾检诸马牧,所获十余万匹。高祖喜曰:“唯我公义,奉国罄心。”

②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③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④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暕衔之。及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义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后数岁,帝悟,除内史侍郎。从征至柳城郡卒,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北周学校名。②差:通“瘥”,病愈。③閤:内舍。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唯我公义,奉国罄心。        

(2)何忍勤劳使君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摄内史舍人事                

A. 提起     B. 统领  C. 兼任   D.辅佐

(2)预令属公义                  

A. 属下     B. 委托  C. 归属   D.嘱咐

17. 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后 人 有 遇 病 者 争 就 使 君 其 家 无 亲 属 因 留 养 之

18.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19. 辛公义说话很关注说话对象,请以第②段画直线句为例,加以分析。(4分)

20.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指明循吏应该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魏征撰写的《辛公义传》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象祠记

(明)王守仁

①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②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③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

④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王守仁,明代杰出的思想家。②有鼻:古地名,舜把有鼻封给象,象不孝不悌。③干羽:盾和雉尾,两种舞具。格:归附。④烝烝:淳厚貌。乂:安定。《尚书》曾记载舜用孝顺使家庭和睦。⑤格:至。⑥瞽瞍: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曾想害舜。⑦管、蔡: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武王死后,管叔和蔡叔反叛,被周公率军队平定。

21. 对第①段中两个“胡然乎”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个“胡然乎”以反问句对当地官员重修象祠的做法表示不满。        

B.第二个“胡然乎”在呈现唐代毁祠与明代修祠的对比后加重疑问。        

C.连用两个“胡然乎”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疑问,也引发读者的兴趣。        

D.连用两个“胡然乎”将重修象祠的原因由苗裔习俗引出下文议论。

22.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  )。(1分)  

A.若夫        B.所以        C.至于        D.然则

23.第③段作者认为不仁德的象最终被舜感化,论证是否充分?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2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三 写作 (70分)

25.作文。

    有人说,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这使人获得自由。

 你对这种说法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蝉蜕于浊秽 屈原列传

(2)或取诸怀抱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按要求选择。(5分)

(1)D (2分)

(2)C (3分)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3. 作者的主观性使非虚构写作很难表现真正的客观真实,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困境/矛盾。(2分)

表现客观事实和作者的主观性1分;矛盾1分

4. C(2分)

5. B(3分)

6. (4分)

(1)写作者与写作对象(现实材料)的关系/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

(2)写作者可能被现实材料完全淹没

    (3)形成写作者、现实材料、读者的互生关系/者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作者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

    (4)在思想与艺术上对现实材料实现转化/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用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抵达真实

每点1分

7.《护官符》写的是《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拥有无人企及的财富,同时也是官员暗中保官位、运亨通的救命符(2分);

虽然四大家族是虚构的,但四大家族呈现的家族豪富以及对官员升降的影响让我们看清大清社会的官官相护的官场真实现状。(2分)

史书虽然尽量做到实录,但虚构的文学作品却可以通过虚构的细节描写(叙述情节、文学创造等)更为形象地来表现社会真实性、复杂性,因而更感性更具体更鲜活有生命力。(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8.细节描写,选取最普通、寻常的物件,绣花鞋垫、水蓝镜子、半开的门,让读者联想到当年村民的生活气息,离开时的匆忙,以及离开后村庄的荒凉。使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人去楼空的凄凉具体可感。(3分)

 

鉴赏角度1分:细节描写;【学生写出了具体物体,具体意象亦可、描写入微】

内容1分:离开时的匆忙,以及离开后村庄的荒凉

艺术效果1分:人去楼空的凄凉具体可感

 

9.保留逗号表达效果更好。逗号将句子分成两个分句,前一分句写清户数、人数、亩数,一连串的数据充分体现小山村曾经的热闹与富足,后一分句只用空了两字作结,简洁有力,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乡村前后变化巨大,出人意料。(3分)

 

逗号前内容的概述1分:小山村曾经的热闹与富足;

强调“空白”作用。1分

逗号分割前后产生的效果:强烈对比1分(内容上);简洁有力(长短形式上)1分;

 

10. 插叙,十八岁华强下山打工作为插叙,将乡村生活与打工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交代了华强一家留在乡村的原因,自然引出华强回到家乡后的生活情景。

插叙部分也写出了山里人为了生存进入农民工队伍所忍受的极差的生活条件和失去尊严的痛苦,更为丰富地表现出华强的内心世界。(4分)

 

插叙1分

内容1分:华强痛苦的打工生活。

与前后文的关系1分:引出华强回到家乡后的宁静的生活或和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对比

与全文关键要素(情节、主旨、人物)联系1分:交代了华强一家留在乡村的原因;或者引发读者对于城乡生活的思考;或者更为丰富地表现出华强的内心世界。

 

11.示例:华强一家的质朴,生活的宁静祥和、景区呈现的古老文明都让我看到了乡村与城市的繁忙焦虑工业化互补的文化价值。也看到乡村人的离乡失根的无奈,乡村的文化价值在未来社会不应消失,也不能仅以变为景区的形式保留,而是应该以真实、生动的生活样貌出现。(5分)

 

两点,一点3分,两点5分。

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由文章主旨引发。

如果脱离主旨,只谈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思考,一点最多给一分。

(老师们讲评时可以强调对话性质,但基于留言的形式多样,本次对此不赋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12. B(1分)

13. D(2分)

14. 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评分细则:归帆场景描绘(特点)+诗人情感+整体概括意境特点,一点一分,给满为止。

《普天乐》中远景着眼,写壮观如瀑布的船队,快如飞羽流星的船速,船在水中跃动,立于樯杆的乌鸦和翱翔于湖面的白鸟(动态、快速、热闹);

表现出渔民们打渔满仓归来的欢快之情(喜悦、满足……)‘’

传达出宏阔明快的意境。

而《寿阳曲》则选取归帆之后情景,天色已晚,落花纷纷,水面飘香,连围着打渔者买鱼的人群都已经散去了,作者用静景表现岸上生活;

表达出了闲适之情(安宁、满足……);

传达出淳朴宁谧的意境。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15.(2分)

(1)用尽、用完 、用尽、倾尽、全部付出给分

完、尽、全都、全部不给分

  1. 使…劳累、使…劳苦、使…辛劳……

使…勤劳不给分

16.(2分)(1)C (2)D

17.(3分)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18.(4分)我作为刺史,没有德行可以用来引导百姓,还让他们被关押在牢狱中,难道有把老百姓关押在监牢里却内心安定的刺史吗?

【评分标准】

第一句1分, “刺史”“可以”倒扣。第二句2分,“尚”、被动、“囹圄”倒扣。第三句1分,“岂”“而”倒扣。

 

  1. (4分)对象是当地土著,对于疾病、生命的认识很愚昧,面对这样的对象,辛公义先告知生死是有天命决定,并没有连带关系,一人死并导致家人一起死;然后告知,病人的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家人的抛弃;最后用事实说话,自己身处病患中,也没有染病。

【评分标准】

对象特点1分,梳理这段话的层次3分。

第1点补充: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写对象不愿意照顾生病的亲人,过于表层,不能给分。

 

20.(5分)

①为官重在教化疏导。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自身对待病者的言行移风易俗,教化百姓,不在强制执行。

②为官心系百姓疾苦。处理诉讼案夜宿厅事,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尽快让百姓脱离牢狱之苦。

③官深受吏民爱戴。百姓因感其为官之心而诉讼双方自发调解,罢官后,属下为他诉冤。

【评分标准】

第4段 不谋私利、不畏强权,本质上还是“奉法循理”,不能对应题干要求。

有一层人物特点和事例匹配,得2分。有两层人物特点和事例匹配,得5分。

如果第一层已经拿到2分,第二层只写出了特点或者事例再给2分,即得4分。

如果只是写对了两个人物特点,但是完全没有事例分析,只给1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21.(2分)A

22.(1分)D

23.(4分)

充分:虽然作者没有直接的、确凿的证据,但通过层层推论加以证明。(1分)作者用《尚书》的记载舜用孝顺使家庭和睦作为前提,(1分)证明既然家庭成员中曾经想谋害舜的父亲变成慈父,那么可以推论出最后成年的象也变得仁德了。(1分)再用《孟子》中记载舜派官员帮助象治理封地的事实,证明舜对弟弟象爱之深,考虑之周详,用周公弟弟管、蔡二人谋反的事,再一次反衬出舜之爱与照顾,突出舜之德足够感化象。从而推论出成年的象一定已经被感化为仁德之人。(1分)

不充分:虽然作者从《尚书》与《孟子》的记载中推论出象的转变与舜的教化,(1分)但这些都属于推论,并没有象转化为仁德者的真实、有力的历史记录(1分)。作者本人首段听闻苗裔供奉象祠认为实在奇怪,连问两个“胡然乎”,(1分)更加证明了王守仁的解释出于主观猜测,只是为了能够帮助当地官员传播仁德教化罢了(1分)。

24.(4分)

①支持官员尊重苗裔世代相传的习俗做法,便于融入苗裔实施治理。

②作者借本文对不仁德的象有象祠的现象提出新颖合理的阐发。

③作者的阐发赋予苗地不明原因的习俗以“人皆可教化”的深刻思想,从而正面发挥出象祠的教化功能。(作者借象为苗民祭祀,是因为他在舜的感化下弃善从恶,宣扬“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并提出君子要修身立德,以德感化天下人,激励人们改过向善。)

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3分,写出三点给4分

更多高中语文试卷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