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涵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简牍等。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而古文字材料是经典文献的根脉,文献的正本清源离不开古文字。
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古文字的形体结构比较复杂,书写工具和载体又比较原始,所以书写难度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字使用的广泛频繁,字符的原始理据逐渐淡化或被改造,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总体上更便于书写。在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还超越实用记录功能,追求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享受,产生了美术字体和书法艺术。秦代“书同文”不仅类化了汉字的书写体式,更规范了字词的用法,减少了文献歧义的产生,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文化推广,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正是因为古文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意在通过对古文字的全面研究,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如何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古文字传承古文明的实际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接触古文字,了解古文字,应用古文字,传承古文字。
(摘编自李运富《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材料二:
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古文字传承和传播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古文字的数字化还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此外,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通过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索各类专题文字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服务,节省资料收集整理的大量人力。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
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
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通过培育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语古汉字有两种构造:描摹原生形体、根据已有形体的语言意义孳生新形体。
B.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以及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都是由古文字奠定的。
C.汉字书法艺术是人们在书写演变过程中超越实用功能追求装饰性和艺术性而诞生的。
D.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历经数千载依然传承使用,其它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央领导人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B.“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自实施以来,致力于海外古籍调查整理项目,实现海外古籍的数字化回归,推动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互鉴。
C.《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殷墟保护提供支撑,建立起公安、内保、协管、网格员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打造“大保护”格局。
D.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字绘”的研究与创作,甲骨文表情包的推广,使甲骨文研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4.古文字学因其研究资料获取困难、知识创新缓慢,而逐渐成为一门“冷门绝学”,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字的构成及演变体现了怎样的智慧之光?(6分)
“国”字最初使“戈”下有一个“口”,“戈”寓意武力、军队.“口”指人口、百姓。后在“口”下加“一”,表示土地;再后用一个大“口”围住.表示四方疆域;最后简化为“国”字。基本演变如下图:
汉字:【国】字演变 字源演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看见过城市吗?
李昌鹏
一
儿子和儿媳妇在2000公里外的S城打工。12年前,他们在那里买了一套300多万的两居室,我曾为此担忧,那时的他们因此欠银行100多万。儿子和儿媳工作忙,他们却执意要让孙子从老家到S城上幼儿园,他们向我求告:“妈妈,你来S城继续帮我们带孩子吧。”
S城的学校比我们村的肯定要好,于是,我开始和老伴两地分居。
我没想到老了却会跨越两三个省份去S城,一去就是10年。最初,我隐约感到激动。我经常去菜市场卖菜,而在S城我却是一个去菜市场买菜的农村人。让我更没想到的是,儿子在S城的房子只有60个平方。S城有什么好?属于我们的只有60个平方,四口人住,转个身都困难。更为难熬的是,孙子上幼儿园,儿子和儿媳要上班,10年时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在那座没有熟人的城市。
儿媳妇经常说:“您说话声音得小点儿。”我意识到自己说话嗓门儿确实挺大,但说话声音小,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儿子经常出差,每次回家总显得疲惫。我想和他说说话,说老家在一个节令会种什么庄稼。我讲得次数一多,儿子的兴趣越来越低。
“我在城里是多余的人。”我给老家的老伴打电话,这是那10年经常重复的内容。儿子每个月给我800元买菜。我觉得我能赚到这800元。就偷偷在小区里捡废品。
第一个月,我就赚了1000元。
“妈妈,您不要再捡废品了。”儿子说。“我凭劳动赚钱,难道给你丢人了吗?”我气愤地说。
“这里的人来自天南海北,谁也不知谁的健康状况。垃圾箱是危险的,您不能捡废品,您要带孩子啊!”儿子说。
二
那时,婆婆隔段时间就要用家乡话冲我念叨一次:“我真想回去。”我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丈夫经常对我说:“对咱妈亲热一点儿。”这话我更不爱听。他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亏待了她老人家?前年,丈夫对我说:“妈妈在S城没熟人,没其他事可干,爸爸60多了,一个人在老家不免凄惶。咱们儿子14岁,他自己能上学了。”
决定送婆婆回去之前,我们在一个周六去游览S城的标志性历史人文景点,可丈夫又要出差。婆婆不识字,不能独自出行,10年来她见到的S城就是我们的小区。婆婆怕是再不愿来2000公里外的S城,回去前,陪婆婆去看看S城,这带有某种使命的味道。
我本以为丈夫出差,婆婆会对出游意兴阑珊,没想到不愿出游的是我儿子。儿子说最不愿意过周末,作业多,他不愿意出游。在奶奶的劝说下,他终于答应陪游。游览过程中,儿子一直打不起精神。婆婆倒是很开心,尽管她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婆婆主要的目的似乎就是要和孙子及我合影,她把那10年间最好的笑容留在了合影上。
高铁站在丈夫的县城老家已建成6年,这是我们第一次享受高铁带来的便利。又一个周末,我们家四个人一起坐高铁回去,走出高铁站的那刻,我看见婆婆的眼眶湿润了。
丈夫问:“妈妈,你怎么啦?”婆婆说:“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你还是和我们回S城吧,这里已经是第二个S城。”丈夫呵呵笑道。婆婆突然也笑了。
他们母子正打趣,一个穿着时尚的小伙子走过来大声喊:“大妈,你变白了,好洋气呀,看来没少被S城塑造呢!”
丈夫的表弟开车来接我们,一路上和我们有说有笑,而婆婆沿途一直在看连绵不绝的基建工地。据说丈夫的表弟在邻村做村委会主任。他告诉我们,他们村已完成拆迁,不少人搬进回迁小区,他说丈夫所在的村子几年后也会拆迁。
“哥哥、嫂子,还是你们读过书的人混得好,在S城买了房。城镇化是趋势,这几年家里变化挺大,年轻人大部分在县城买房买商铺。多回老家看看吧,再过几年你就看不见你记得的老家了。”
三
我看见过城市吗?我曾对城市、对现代生活充满向往,可是在S城生活十几年,没有哪一条街道可以进入我的梦境。
我经常梦见母亲,在我回不去的泥瓦灶旁,给我用猪油炒鸡蛋饭。
在往昔炊烟升起的时分,母亲或许正打开老家回迁楼里的燃气灶,而妻子也一样在S城开始点火做饭。
对于我而言,城市是共通的,S城就是天下所有的城。我在S城做生意,在W城依旧在做生意。偶尔我因怀念W城的生意伙伴老李,便喜欢去W城。我们在江边的酒吧畅谈,用天真把自己从纷扰的人事中短暂放逐。可是老李早就去B城生活了,B城依旧有醉人的酒吧,我们延续着往日的交情。
脑海中那些拥有独特地理的城,临海的,傍山的;那些矗立在城市上空的别致建筑,它们曾被我看见并深深印刻,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我只能看见我能看到的部分,尽管我十分努力。我明白,一座座城市可以被感受,却无法被看见,正如我们只能片面地理解一颗母亲的心,一位妻子的情 一个丈夫的使命。
母亲不再愿意去看见家乡的城,她永远只会看见老家的乡村。我的母亲不属于城市,更不属于城市生活规则,她只属于亲人和乡亲。我们属于自己看见的那个部分,但那看不见的城市,才是我们真正的背景与未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在儿子儿媳的“求告”下来到S城,去菜市场买菜,住房狭窄逼仄,白天独守空楼,是这些让她有了“在城里是多余的人”的感受。
B.文中的“我”既可以指丈夫,也可以指妻子和母亲,小说对人物的选取具有典型性,情节的设置也具有一定社会普遍性。
C.小说标题“我看见过城市吗”蕴含着“我”对长久生活在城市却对城市内在缺乏认知的现状的反思。
D.婆婆10年来只在S城小区附近活动,临走前才去游览城市的人文景观,可见儿子媳妇平日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婆婆感受。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标题“我看见过城市吗”用设问的修辞,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有启发作用,它将人们的思考引向对农村城镇化的深入理解。
B.走出高铁站的那刻,“婆婆的眼眶湿润了”这一细节描写微妙地反映了母亲在驻留S城10年之后对家乡发生变化的疏离感。
C.“大妈,你变白了,好洋气呀,看来没少被S城塑造呢!”这句话从侧面表现母亲10年的城市生活对她由外到内的影响。
D.母亲在老家回迁楼里打开燃气灶和妻子在S城点火做饭,这两个画面交织着出现在“我”的思绪中,表现“我”在孝敬和爱情矛盾中的挣扎。
8.冲突,是小说的常见手段,既包括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又包括特定环境下人物自身的冲突。本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形或无形的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在情节叙述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和效果。(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业,京兆人也。博涉史传,有尺牍之才,为杜进记室,从征塞表。儒素长者,无他权略,威禁不行,群下擅命,尤信卜筮、谶记、巫现、征祥,故为奸佞所误。
摘自《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材料二:
北凉王段业惮沮渠蒙逊勇略,欲远之,蒙逊亦深自晦匿。业以门下侍郎马权代蒙逊为张掖太守。权为业所亲重,常轻侮蒙逊。蒙逊谮之于业曰:“天下不足虑,惟当忧马权耳。”业遂杀权。
蒙逊谓沮渠男成曰:“段公无鉴断之才,非拨乱之主,蒙逊欲除之以奉兄,何如?”男成曰:“业本孤客,为吾家所立,恃吾兄弟犹鱼之有水。夫人亲信我而图之,不祥。”蒙逊乃求为西太守,业喜其出外,许之。
蒙逊与男成约同祭兰门山,而阴使司马许咸告业曰:男成欲以取假目为乱若求祭兰门山臣言验矣至期果然。业收男成赐死。男成曰:“蒙逊先与臣谋反,臣以兄弟之故,隐而不言。今以臣在,恐部众不从,故约臣祭山而反诬臣,其意欲王之杀臣也。乞诈言臣死,暴臣罪恶。蒙逊必反,臣然后奉王命而讨之,无不克矣。”业不听,杀之。蒙逊泣告众曰:“男成忠于段王,而段王无故枉杀之,诸君能为报仇乎?且始者共立段王。欲以安众耳;今州土纷乱,非段王所能济也。”男成素得众心,众皆愤泣争奋,比至氐池,众逾一万。蒙逊进逼侯坞。
业先疑右将军田昂,囚之;至是,召昂,谢而赦之,使与武卫将军梁中庸共讨蒙逊。别将王丰孙言于业曰:“西平诸田,世有反者,昂貌恭而心险,不可信也。”业曰:“吾疑之久矣,但非昂无可以讨蒙逊者。”昂至侯坞,率骑五百降于蒙逊,中庸亦诣蒙逊降。
五月,蒙逊至张掖,田昂兄子承爱斩关内之,业左右皆散。蒙逊至,业谓蒙逊曰:“孤子然一己,愿丐余命,使得东还与妻子相见。”蒙逊斩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蒙逊据张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男成A欲以B取假日C为乱D若求E祭F兰门山G臣言H验矣I至期果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尺牍,古代书写用的一尺长的木简,可代指信札、文辞、墨迹、字迹等义。
B.太守,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暴”意为公开,与《诗经·卫风·氓》中“至于暴矣”的“暴”含义不同。
D.“比”意为及、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要杀掉段业拥立沮渠男成为王,沮渠男成认为段业是一个孤身而来的外乡人,和沮渠家关系一向很好,反叛他一定不吉利。
B.段业要杀沮渠男成,沮渠男成解释了事情的原委,请求段业假说他已被处死,沮渠蒙逊一定露出马脚,等蒙逊造反时自己可奉王令讨伐并战胜蒙逊。
C.沮渠蒙逊虽然狡诈,但平素很得人心,所以他的煽动使大家慷慨激昂,于是人人奋勇争先,等进军氐池的时候,主动参加进来的人已超过一万。
D.沮渠蒙逊的大军进入张掖,段业的左右侍从都逃散了,段业走投无路向沮渠蒙逊求饶,希望能够回到东土和自己的妻子儿女相见,但最终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北凉王段业惮沮渠蒙逊勇略,欲远之,蒙逊亦深自晦匿。(4分)
(2)且始者共立段王,欲以安众耳;今州土纷乱,非段王所能济也。(4分)
14.从材料二来看,段业因何引来杀身之祸?请简要概括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移居二首①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陶渊明于义熙元年(405)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②纪:经营。
15.下列对《移居二首(其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虽无一字刻画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登高赋诗,忘却尘网之苦,神情超旷的形象如在眼前。
B.“过门更相呼”“相思则披衣”的细节描写,将诗人与邻人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致,与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异曲同工。
C.诗中描写了诗人移居南村后,和邻人融洽相处的生活场景,忙时勤力耕作,闲时随意往来。诗中所体现的人生兴味和自然之理与东晋士族的玄学自然观相同。
D.此诗以登高赋诗发端,以衣食力耕收尾,中间罗列日常交往琐事。诗人以情化理、理入于情,平淡散缓,从容自然的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
16.前人评价陶渊明的诗,统归于平淡,但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这首诗从平淡的田园耕作里讨出了人生天然的乐趣。试分析本诗与《归去来兮辞》相同的乐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______,______”的用人纳谏的策略,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
(2)古代文人常以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各自用“______,”和“______,”分别表达了欢聚和祭奠之意。
(3)"空"虽表示无,但在诗歌中别有意味,尤其在景物描写中时常出现。例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据权威机构调查,46%—59%的高三学生会在高考前出现中等以上程度的考前焦虑。过度的考前焦虑会造成学习效率降低、思路不畅、神经衰弱、自我封闭等。那么,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呢?(1)______。
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由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精神专注共同构建。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这就是思维自信方面较弱;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担心考差,则是精神不专注。学生可从自身最
弱处入手,(2)______,强化“三脚凳模型”,积极应对高考。
《战胜考试焦虑》一书提到,①我们可先从“觉察”中把握“三脚凳模型”。②再将功效犹如灭火器的“三种工具”付诸于行动。③使自己保持冷静、自信和专注。具体而言,④如果想提升身体冷静,考生要从身体迹象中觉察自身状态。⑤特别是呼吸紊乱内心不踏实、感官关闭等迹象都会影响处事状态。⑥培养对自身敏锐的觉察力有助于控制应激水平,⑦所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救火”三工具;一是进行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感受空气下沉到腹部,再用嘴呼气,感受气体自然释放,重复三次调整呼吸;二是使用着陆技术,感受双脚踩在地面的真实感,以地面为双脚的支撑,或者抓握一个物品,再张开手指,感受其温度与触感;三是充分调动感官,如环顾四周,快速地默念出所见事物,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当下,远离焦虑。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小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20.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横线句子,都有“还”,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21.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布和绸、官和民、主和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2.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有两处使用省略号的句子,请分别分析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严肃”与“乐观”两个词看起来毫无关联,但“严肃的乐观主义”却是哲学领域一道重要命题。“严肃的乐观主义”,是诠释人们面对艰难生活时的精神底色。很多人在承认人生“荒谬”的同时,也在尽力而为地创造“对我而言”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并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这,就是“严肃的乐观主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解析】本顾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C“实现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有效交流和互鉴”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导致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来看,“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有效交流和互鉴"只是可能性。
2. D【解析】本顾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古文献已经消失”错误。从原文"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中国文字与古代文献是传承和传播中华古典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信息资源库"来看,"古文献"没有消失,仍有遗存。
3.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C 是从法律层面保障古文字研究,与材料二观点不符。A.符合材料二“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的观点。B.符合材料二“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的观点。D.符合材料二"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的观点。
4.①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②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③古文字数字化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④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范式(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个要点4分,根据材料二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答案要点集中在材料二第二段。“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可从中概括出2~3个要点。
5.①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智慧,字形演变中固化了对"国"的认知,一个国的形成需要武力、军队、百姓、土地和疆域等。②古文字的使用传承了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研究解读“国”字各时期的字形体制和使用规则,可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各时期的古籍文献及历史文化。③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如“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便于书写,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求。(三个要点,各2分。如果学生不答3-5段分论点,具体地分析“国”字形体的创造体现了先民的思想智慧,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记录语言、产生文献、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以及在书写的演变中结构简化、顺应时代等,从三个角度具体分析,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本核心观点,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要求学生运用材料观点具体分析"国"字的构成及演变如如何体现智慧之光”。材料一开篇两段明确观点“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接下来第三、四、五段分述了“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回答问题还需要结合题干提供的“国”的构成和演变来分析。
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让母亲产生“我在城里是多余的人”的感受,主要是因为儿子媳妇从感情上不理解母亲,媳妇嫌弃她说话声音大,儿子不想陪她聊天等,跟老伴感叹这句话是出现在儿媳经常说"您说话声音得小点儿"和与儿子说话"儿子的兴趣越来越低"的语境中,而“去菜市场买菜,住房狭窄逼仄,白天独守空楼"的客观环境不是根本原因。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项“它将人们的思考引向对农村城镇化的深入理解"错误,本文主题主要是写从农村到城里生活的人,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虽然有母亲回乡老家变化大的情节,但并没有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农村城镇化问题。C,“由外到内"错,只反映了外在的变化。D.“表现‘我’在孝敬和爱情矛盾中的挣扎”错,应为表现“我”对城市生活的思考和对家乡的思恋。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冲突技法的具体分析能力。
①婆媳之间生活习惯、情感的冲突;②母子之间对城市、乡村不同感受和认识的冲突③母亲为照顾孙子去S城却又留恋故土的冲突④儿子现实中生活在城市却又沉浸在对乡村生活的回忆的冲突;⑤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的冲突。(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手法的赏析能力。
①特点:小说采用分节的模式,从母亲、儿媳、儿子各自的视角叙述故事,即从三个人的有限视角共同叙述,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点明视角叙述特点得2分)②效果:人物上,角色定位清晰,有利于集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集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上,打破了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纵向格局,以截取横断面的方式独立成节,设置各自的情节发展脉络,新颖别致,可读性强。(从小说要素分析,两个方面得4分。若从读者阅读感受分析效果可酌情给分。)
10.DGI【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沮渠男成想要在请假休息的时候发动政变,如果他来请求到兰门山去设祭那么臣的话就应验了。
11.B【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及文言文实词课内外迁移能力。A项解释正确。B.“一县"错,应是一郡;C."暴臣罪恶"的“暴”意为公开,《诗经·卫风·氓》中"至于暴矣"的“暴"意为凶暴,两者含义不同;D.解说正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也是及、等到的意思。
12.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沮渠蒙逊…平素很得人心”错,由原文“男成素得众心”可知,应是沮渠蒙逊平素很得人心。
13.(1)北凉王段业忌惮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想要疏远他,沮渠蒙逊也暗自韬光养晦。(“惮”“晦匿”各1分,句意2分)
(2)况且起初我们一起拥立段王,是想让大家安定,现在各地纷乱不堪,不是段王所能拯救的。(“始”"济"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句“惮"忌惮、害怕;“晦匿”暗中修养、韬光养晦。(2)句“始”起初、开始:“济”拯救、救济。
14. ①忠奸不分,不善纳谏:看不出沮渠蒙逊的反叛之心,冤杀亲信马权和忠于自己的沮渠男成:②胸中无韬略,做事无章法:对沮渠蒙逊有所担心却未加防范,轻易地被沮渠蒙逊欺骗,怀疑田昂却让田昂平叛。(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顾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文中材料二第一段“蒙逊谐之于业曰:天下不足虑,惟当忧马权耳。业遂杀权”第二段“蒙逊谓沮渠男成曰;段公无鉴断之才,非拨乱之主”"男成忠于段王,而段王无故枉杀之"概括出第一个要点:忠奸不分,不善纳谏。
第三段“业不听,杀之”轻易地被沮渠蒙逊欺骗,第四段“业先疑右将军田昂,囚之;至是,召昂,谢而赦之,使与武卫将军梁中庸共讨蒙逊。”怀疑田昂却让田昂平叛,第五段“田昂兄子承爱斩关内之,业左右皆散"最终被蒙逊所斩杀,概括出第二个要点:胸中无韬略,做事无章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段业,京兆人,广泛阅读史书,有文学才能,是杜进的文秘,跟从他出征西域。是儒学长者,但缺乏政治谋略,命令传达施行不了,下属擅自发号施令,不受节制,尤其相信占卜、诚书、巫术、征兆,所以被奸佞小人误国。
材料二:
北凉王段业忌惮沮渠蒙逊的勇武谋略,想要疏远他,沮渠蒙逊也暗自韬光养晦。段业让门下侍郎马权代替沮渠蒙逊担任张掖太守。马权被段业亲近重用,常常轻慢、欺侮沮渠篆逊。沮渠蒙逊向段业说马权的坏话道:“天下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只是应当提防马权罢了。”段业于是杀了马权。
沮渠蒙逊对沮渠男成说:“段公没有鉴别真假、判断优劣的才能,不是一个平定乱世的圣明君主,我准备除掉段业来拥戴兄长您,怎么样?”沮渠男成说:“段业本来就是一个孤身而来的外乡人,是我们沮渠家拥立他登上王位的,他依靠我们兄弟就像鱼必须有水那样。像这样,人家亲近宠信我们,但我们却反过来要图谋他,一定不吉利。”沮渠蒙逊于是请求去做西安太守,段业为他外任而高兴,答应了他。
沮渠蒙进与沮渠男成约定一起去兰门祭祀,但是暗中派司马许威向段业报告说:“沮梁男成想要在请假休息的时候发动政变,如果他来请求到兰门山去设祭那么臣的话就应验了。"到了那一天,果然是这样。段业把沮渠男成抓了起来,命令他自杀、沮渠男成说:“沮渠蒙逊起初与臣阴谋造反,臣因为是兄弟的原因,才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说。现在因为有臣在这里,他害怕造反之后部下不跟从他,所以约臣去兰门山设祭而又反过来诬陷臣,他是想要让大王您杀了臣呀。臣请求大王先假装着说臣已死,并把臣的所谓罪恶公开。沮架蒙逊一定会造反,臣随后奉大王的命令、带兵去讨伐他,没有不能战胜的道理。”段业不听,把沮渠男成杀了。沮渠蒙逊哭着告诉众人说:“沮渠男成对段王忠诚,但是段王却无缘无故地把他给冤杀了,诸位能为他报仇吗?况且起初我们一起拥立段王,是想让大家安定;现在各地纷乱不堪,不是段王所能拯救的。”沮渠男成平素很得人心,大家都慷慨激昂,悲愤流泪,奋勇争先,等开进到氐池的时候, (主动参加进来的)人已经超过一万。沮渠蒙逊的队伍向前逼近侯坞。
段业起初怀疑右将军田昂对自己不忠实,把他囚禁起来;到了这时,又把田昂召了回来.向他道欺并赦免了他,派他与武卫将军梁中庸一起去征讨沮渠蒙逊。别将王丰孙向段业进道:“西平郡出来的那些姓田的人,每一代都有叛变的,田昂这个人外表恭敬而内心险诈,不可信赖。"段业说:“我怀疑他已经很久了,只是如果没有田昂,我这里就没有可以征讨沮渠蒙逊的人了。”田昂来到侯坞,率领五百名骑兵向沮渠蒙逊投降,梁中庸也来面见沮渠蒙逊投降。
五月,沮渠蒙进的大军到达张掖,田昂哥哥的儿子田承爱砍开城门的门闩把他们放进城内,段业的左右侍从都逃散了。沮渠蒙逊到了城里,段业对沮渠蒙进说:“我孤零零的只有一个人,请求你留下我的性命,让我能够回到东土和我的妻子儿女相见。”沮渠蒙逊把他杀了。
15.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错误。东晋士族优游山水之风颇盛,但其游山玩水之乐,大多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而已,他们在诗中所寄托的玄理,看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璞归真的乐土;他诗中所寄托的玄理,是在与淳朴勤劳的农夫交往中和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悟出的人生真谛,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活情趣。
16. ①登高赋诗之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与邻里相交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③自力耕食,自由自在之乐(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籽)(概括出2个要点,且分析合理得6分。每个角度概括得1分,两首作品具体分析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情感,对比鉴赏的能力。
17.(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举匏樽以相属:一尊还酹江月
(3)示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丽空好音。/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8.(1)“三角凳理论”来帮忙/学生可用“三角凳理论”应对
(2)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进而强化另外两条腿凳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及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一空由前句“如何缓解高考前焦虑呢?"得知应该填设问的答句,第二段则具体阐释了“三脚凳模型"这一应对方法,因此,应填"三角凳理论’来帮忙"等意思相近的句子。第二空,本段前文介绍了“三脚凳”模型的三只脚分别是“由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精神专注共同构建”列举了三类学生的具体表现,“从自身最弱处入手"怎么做,然后目的是“强化'三脚凳模型’”,中间应表达三脚中从最弱的一只脚着手带动其他两只脚的意思。
19. ②语意重复,“付诸于行动”去掉“于”,或者改为“付之于”。
④搭配不当,将“提升身体冷静”改为“使身体冷静”或“保持身体冷静”。
⑦不合逻辑,原文无因果关系,将“所以"改为“也”。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20. ①I中“还”本义是“还有”,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有额外的补充,即缺少“精神专注”,是数量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完整地展示出了“三脚凳模型"的具体内涵。②Ⅱ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语势,与“惭愧”照应,表面是狗为其不能分辨贵贱好坏而惭愧,实则是对人不如狗,人比狗还势利的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分析合理一处得2分,两处得3分。
21. ①原文通过多个"还不知道"构成排比(反复),增强语势,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②内容上突出了狗对人的驳斥诘问,在人的面前,狗感到惭愧且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衬托了人的势利无耻。③语气上故作谦虚、揶揄,语言幽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点明修辞手法2分,效果分析合理2分。
22. ①表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作者此处用省略句,列举了“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
②表语意未尽。此处是狗开口请人留下,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人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的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在具体语境中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合理一处得2分,两处得3分。
23.作文
【题目解读】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关怀人类的精神困境。“严肃”与“乐观”,它们被统一在哲学概念中,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严肃的乐观主义”。材料揭示了其真正意义——诠释人们面对艰难生活时的精神底色。
材料中"人生荒谬"指的是人们往往陷入困境,认为生活是重复的、无意义的,人生的目标无法实现,是人们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强烈冲突时会产生的一种“荒诞”感、绝望感。“严肃的乐观主义"倡导大家对这种"荒诞感”和“绝望感”进行有力反抗,在荒谬的现实中如何行动、如何创造意义、如何确认幸福,才是我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获得希望的方式。
核心概念理解的关键是“严肃”,也是考生在作文中应该深入挖掘阐释的对象。“严肃”是指清楚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能力的极限,能理性地看清眼前的事实并能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失败后能接受失败还能尽力而为,继续创造“对我而言”的意义和价值体系:面对人生的无常,明确事实的残酷之后改变面对世界的心态,依旧尊重生命、践行初心;不畏惧潜藏的风险,能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不怕承担失望的后果;即使悲观也是理性的不卑不亢、砥砺前行,做生活的勇者。这,就是"严肃的乐观主义"。
材料引导考生进行联想和思考,要求考生对"乐观主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辨析,“严肃的乐观主义"不是简单粗暴的盲目乐观,给你递一碗醇厚香甜的鸡汤说"你就是最棒的!";也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以纯想象的虚伪乐观完成对现实失败的逃避。
区别简单粗暴的、盲目的、逃避式的“乐观主义"与"严肃的乐观主义”的内涵。通过阐述和论证,探讨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如何面对失败,面对平庸,走出精神困境。
【参考立意】1.于荒原中创新机,于虚无处寻意义;2.直面困境,理性面对平庸,接受自己能力的极限,做自己的英雄;3.面对失败不是盲目乐观,或者逃避失败,而是能接受失败,改变面对世界的心态,不卑不亢,砥砺前行,不怕承担再次失望的后果,做生活的勇者。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严肃”与“乐观”两个词看起来毫无关联,但“严肃的乐观主义”却是哲学领域一道重要命题。“严肃的乐观主义”,是诠释人们面对艰难生活时的精神底色。很多人在承认人生“荒谬”的同时,也在尽力而为地创造“对我而言”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并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这,就是“严肃的乐观主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严肃的乐观主义:荒诞中的力量
严肃的乐观主义,这种奇特组合的哲学命题,仿佛在混乱与荒诞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以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的严肃。这是一种面对荒诞的智慧,一种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勇气,一种在挫折中坚持信念的决心。
生活是荒诞的,充满了无法预测和无法理解的事情。然而,作为人类,我们需要面对的并不仅仅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混乱与荒诞,更需要在这些混乱中找到规律,在荒诞中找到意义。严肃的乐观主义者相信,尽管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决策来塑造自己的命运,来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严肃的乐观主义者是实用主义者,他们不沉溺于无用的抱怨和沮丧,而是专注于解决问题,寻找一线生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才能改变现状,才能使生活更有意义。他们承认人生的荒诞,但并不因此而绝望,相反,他们从这种荒诞中寻找力量,从这种混乱中寻找秩序。
同时,严肃的乐观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坚信人性的美好,坚信世界有其独特的价值。他们不因现实的残酷而放弃对未来的期待,不因人性的弱点而放弃对道德的追求。他们知道,只有坚持理想,才能使生活更有价值。他们承认人生的荒诞,但并不因此而放弃追求,相反,他们从这种荒诞中寻找启示,从这种荒诞中寻找智慧。
严肃的乐观主义,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智慧,是一种面对荒诞的勇气,是一种面对挫折的决心。它让我们在混乱与荒诞中找到生活的价值,在挫折与困难中找到前进的力量。它使我们明白,生活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就能在荒诞中找到希望,就能在困难中找到成长。
严肃的乐观主义并不否认生活的艰难和荒诞,而是选择在艰难和荒诞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并非只存在于表面的、易于察觉的美好,更存在于深层的、需要挖掘的意义。严肃的乐观主义者在面对人生的荒诞和混乱时,能从中找到力量,从而以更加坚韧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严肃的乐观主义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它让我们明白,生活并非只有一种解读方式,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行动和思考进行再创造。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始终追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
总结来说,严肃的乐观主义是一种面对生活荒诞性的智慧和勇气。它使我们明白,只有在承认人生“荒谬”的同时,我们才能尽力而为地创造“对我而言”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并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这种哲学命题不仅帮助我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找到希望,更帮助我们在混乱与荒诞中寻找到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