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从落魄到辉煌的传奇蜕变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在原著《孔乙己》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展现了孔乙己在遭受不幸后命运的转折。他因曾经的善举得到新县官的敬重与回报,不仅治好了腿伤,还收获了财富与尊重。此后,孔乙己通过科举之路步步高升,最终成为县官,并以宽容和善良对待他人,使所在之地变得和谐安定,谱写了一段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作文正文:
孔乙己被打断腿后,他离开酒店,一拐一拐地匍匐前进。这时,不远处一片锣鼓声,还伴随着一阵阵的贺喜声和鞭炮声。“是新官上人啊!”孔乙己回过头,原来是丁举人的管家在说话,他问,这个新官是谁?丁举人的管家瞥了他一眼,说:孔乙己,你以为是谁啊!你有资格问我吗?被我家老爷打断了腿,现在想和新县官攀关系吗?你有什么本钱啊?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孔乙己不语。孔乙己转过头看着县官,他觉得这个县官甚是眼熟,只是想不起在那里见过。这时县官看见了他,立即下车走到他身边,高兴的对他说孔先生还记得我吗?”孔乙己一脸疑惑地望着他,他又说:“一年前,我上京考试,被山贼抢劫,路过这里,孔老先生省下喝酒的钱,送给我当作盘缠,助我上京。我考试高中状元,一个月前被调到这里当官。”孔乙己渐渐回忆起来,点了点头。县官拉他上了一顶新轿子,并公开拜他为老师。孔乙己的事不知什么时候在鲁镇传开了,第二天,丁举人就带了几百两银子和一份房契来拜访孔乙己。
孔乙己再三推辞,丁举人却硬塞给他。又因自己打断了孔乙己的腿,不住地给孔乙己赔罪。留了半日,笑眯眯地走了。有了钱,他先去医院把它的腿治好,过了不久,他出院了。丁举人听说他的腿痊愈了,特意去接他,当孔乙己出来时,丁举人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了。丁举人说:孔先生,请上轿,走到半路,对丁举人说:我要去咸亨酒店,我还欠那里的掌柜十九个钱呢,我到那吃顿饭顺便把钱还清。到了咸亨酒店,他穿着整齐华丽的长衫,要了几碗酒和一碗荤菜。过了好一会儿,他叫来掌柜,问:“一共多少钱?”掌柜恭恭敬敬地说:“五十个钱。”孔乙己说:“上次一共还欠十九个钱吧,这次一次清了吧。多余的就不用找了。”说完,一个仆人手一扬,扔出了一百多个钱,搀扶着孔乙己走出了大门。掌柜跟在后面,笑眯眯地送走了孔乙己,笑嘻嘻地回到房里数钱去了。
不久,孔乙己考上了秀才,紧接着就考上了举人。不久。他也成为了一个县官,众人对他刮目相看。不过,它比别的县官好得多,一次,一个人来他家,发现他家有许多书,想偷一本,正巧被孔乙己的管家看到了,于是将这个人带到孔乙己面前,孔乙己看了一眼这个人,发现这个人也穿着破旧不堪的长衫,脸上也有伤痕。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他的生活一定跟我过去一样,我不能像丁举人把我的腿打断那样打断他的腿,于是,就慈祥的对他说,您想看哪本就拿去看吧,
不过,我要告诉您:做事不要小偷小摸,要先想结果再去行动,否则不会有好下场的,这个人一脸疑惑,于是,孔乙己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一遍,这个人才明白。自此,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安定和谐的城市。
详细点评:
(一)优点 1. 情节丰富且积极 · 续写部分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孔乙己从被丁举人打断腿的悲惨境遇,到因昔日善举获得县官报答,再到科举高中、为官造福一方,整个故事发展紧凑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看到了孔乙己命运的巨大转变,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有了钱,他先去医院把它的腿治好,过了不久,他出院了。丁举人听说他的腿痊愈了,特意去接他,当孔乙己出来时,丁举人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了”,这些情节展现出孔乙己生活逐渐变好的过程,给读者带来希望和欣慰。 · 增加了孔乙己考中秀才、举人并成为县官的情节,丰富了故事内容,拓展了人物的发展路径,使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悲剧人物,而是有了自己的成就和作为。 2. 人物塑造有层次 · 对孔乙己的人物塑造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面对丁举人管家的嘲讽时,孔乙己选择沉默不语,体现出他在经历磨难后的成熟与隐忍,如“‘是新官上人啊!’孔乙己回过头,原来是丁举人的管家在说话,他问,这个新官是谁?丁举人的管家瞥了他一眼,说:‘孔乙己,你以为是谁啊!你有资格问我吗?被我家老爷打断了腿,现在想和新县官攀关系吗?你有什么本钱啊?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孔乙己不语。” · 孔乙己在成为县官后,面对偷书之人的态度展现出他的宽容和善良,以及懂得换位思考的品质,“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他的生活一定跟我过去一样,我不能像丁举人把我的腿打断那样打断他的腿,于是,就慈祥的对他说,您想看哪本就拿去看吧”,这与他之前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成长与转变。 3. 主题深化有价值 · 续写深化了原著关于社会阶层、人性善恶与命运无常的主题。孔乙己命运的转折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特定机遇下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同时通过丁举人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揭示了人性中的势利与丑恶,以及孔乙己的善良和宽容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如丁举人在孔乙己落魄时对其残忍伤害,而在孔乙己发达后又极力巴结,这种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 · 最后孔乙己使地方变成和谐安定的城市,传达出善良、宽容和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积极主题,给人以启示和鼓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不足 1. 语言风格欠契合 · 整体语言风格与原著存在一定差异。原著中鲁迅的语言简洁、含蓄且带有讽刺意味,而续写部分语言较为直白、平实,缺乏原著那种独特的文学韵味和深刻的讽刺性。例如,一些对话和叙述的描写相对简单直接,没有原著那种精炼的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张力。 2. 人物转变较突兀 · 孔乙己从一个穷困潦倒、饱受欺凌的读书人迅速转变为一个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为官后有所作为的人,这个过程略显仓促和理想化。在现实中,科举考试难度极大,竞争激烈,孔乙己多年来未曾中举,却在短期内实现如此巨大的跨越,缺乏足够的铺垫和合理性支撑,使他的转变显得有些生硬。 3. 环境描写较单薄 · 文中对环境描写不够充分。除了开头提到酒店外的一些简单场景,如“这时,不远处一片锣鼓声,还伴随着一阵阵的贺喜声和鞭炮声”,其他地方很少有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或推动情节发展。在孔乙己经历诸多重大事件时,缺乏相应的环境映衬,使得故事的感染力和画面感有所减弱。 (三)建议 1. 语言风格改进 · 在语言运用上,尽量贴近原著的风格。可以多使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成语和典故,使语言更加精炼、含蓄。例如,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反讽、双关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讽刺效果和文化内涵。同时,注意句子的结构和韵律,使文章读起来更具节奏感和文学性。 2. 人物转变完善 · 为了使孔乙己的转变更加合理自然,可以增加一些情节来铺垫。比如,在孔乙己得知县官的身份后,可以描写他内心的触动和思考,展现他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和追求的动力。可以让他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从而逐步走上科举成功之路,这样能使他的转变更加可信。 3. 环境描写加强 · 增加环境描写来丰富故事背景和烘托气氛。在孔乙己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如他遇到县官、考中秀才、为官后等情节,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环境描写。比如,在孔乙己与县官相遇时,可以描写当时的天气、街道的景象以及周围人的反应等,通过环境来暗示他的命运即将发生改变;在他为官后治理地方时,可以描写城市的变化、百姓的生活场景等,以突出他的政绩和社会氛围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