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融哀思与欢乐于一体的传统节日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开篇引用杜牧的诗句,点出清明时节的特点,接着阐述自己对清明的独特感受,强调清明不仅是悲伤的象征,更有着丰富的内涵,引出下文对清明节多个方面的具体描述,包括作为节气、春耕播种、踏青游玩和扫墓祭祖等,最后总结清明节的特色与传承价值。作文正文:
唐代诗人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年的四月前后,虽然春暖花开,但又时常阴雨绵绵。也许有些人认为清明是一个悲伤的代名词,但在我的眼里,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气共有15天,这时候,寒冷的冬天已经远去,大地万物春意融融,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清明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你看,绿油油的田野里开出了金灿灿的花朵,勤劳的蜜蜂正忙着采蜜呢。你瞧,远处的农民伯伯也抓住这大好时机忙着耕田播种。
清明也是外出踏青游玩的好时机。我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随处可见满山的花朵,有粉色的杜鹃花,黄色的迎春花,白色的梨花,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儿,伴着微风,不时有股淡淡的花草香钻入我的鼻孔。山脚下,一群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欢声笑语弥漫了整个醉人的春天。
清明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跟着我的家人一起去给我的外公扫墓,今年也不例外。到了那里,首先,爸爸会把墓碑周围的杂草和树叶打扫干净,接着摆上我们带去的贡品,点燃香火,烧纸钱……然后爸爸会带着我们一起给外公叩拜。看着外公的墓碑,我仿佛感受到了外公和我们在一起,还在品尝着我们带去的美食呢。那一刻,我的'心情既开心又难过。开心的是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我能够来看望他,难过的是外公再也不能和我们享受这美好的生活了。带着复杂的心情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墓地。
清明节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既有扫墓祭祖的淡淡哀思,也有春耕踏青的欢声笑语,非常富有特色,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
详细点评 :
优点: 立意新颖:打破常规对清明仅有悲伤的认知,提出清明在自己眼中有不一样感受的观点,从多个积极正面的角度展现清明的内涵,如春耕、踏青等,使文章主题富有新意且积极向上,让读者能从不同视角认识清明节。 · 内容充实:围绕清明节是节气、春耕时节、踏青时机和扫墓日子等几个方面展开详细描写。如写春耕时,描绘了田野里花朵盛开、蜜蜂采蜜和农民伯伯忙碌播种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田园风光;写踏青中,具体列举多种花朵的颜色和放风筝的孩子,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写扫墓祭祖时,细致描述了整个过程以及自己的复杂心情,使文章内容饱满丰富。 · 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引出话题,中间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清明,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清明作为传统节日的特色与传承价值,层次分明,逻辑连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 · 情景交融:在描写过程中,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有机融合。如在踏青游玩的描写中,“山脚下,一群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欢声笑语弥漫了整个醉人的春天”,既写出春天的美好景色,又体现出人们的快乐心情;在扫墓祭祖部分,通过对外公墓碑的描写以及自己开心难过交织的心情表达,使情感真挚而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不足: 语言文采稍欠:整体语言较为平实直白,在描写景物和情感表达时,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够精巧。例如“绿油油的田野里开出了金灿灿的花朵”,表述较为普通,可改为“绿油油的田野宛如一块巨大的绒毯,其上点缀着金灿灿的花朵,如同繁星闪烁”。 · 描写深度不足:对于一些场景和情感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入细腻。比如在描写扫墓祭祖时的心情,只是简单提及开心和难过,没有进一步挖掘这种复杂情感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更多细节,难以引起读者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虽然提到了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和活动,但对于这些习俗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探讨较少,如对于春耕在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意义、扫墓祭祖所承载的家族传承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挖掘可以进一步加强,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建议: 提升语言美感:多读一些优美的写景散文或古诗词,学习其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表达方式,运用更多的修辞手法来润色语句。例如,在描写花朵时,可以用“粉嫩的杜鹃花像天边的云霞般绚烂,娇黄的迎春花似点点繁星洒落人间”,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深化描写细节:在描写场景和情感时,注重细节刻画。比如在扫墓祭祖部分,可以详细描写外公生前的一些事迹或者自己与外公之间的回忆片段,这样在表达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时会更加深刻真挚,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查阅更多关于清明节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典籍,深入了解每个习俗的文化根源和意义,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文章中。比如在介绍春耕时,可以提及古代农民依靠节气来安排农事的智慧以及对风调雨顺、丰收祈愿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