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江南的多彩风俗绘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有着丰富风俗。本文聚焦江南地区,介绍了当地在清明节时吃青团子、食清明螺、踏青以及放风筝剪线等独特风俗,展现清明时节的别样风情。作文正文:
清明节是每月的4月4日或4月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清明节中有很多风俗特点,比如包青饺、踏青、祭奠祖先……在我的老家过春节的时候又有了四大风俗,分别是:吃青团子、吃清明螺、踏青(踏春、春游)、放风筝剪线。
在清明时节,我们这江南有吃着青团子的节日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膄,而这青团子也是我们,这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扫墓的必备食品之一,也正因如此,这期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俗之中,地位格外重要。
到了清明不知吃清明螺,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清明节呢?在清明之时。也正是采食螺蛳的佳节,这时螺蛳还未繁殖,正是螺肉最为肥美的时候,固有“清明螺蛳抵只鹅”的说法。清明螺的施法颇多,可以与蒜、姜片、酱油、料酒和白糖同炒香味儿,平时我一个人就可以吃一大盘呢!除了香炒也可以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火候”得当那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啊!也就是这清明螺让我喜欢上了吃螺蛳。
踏青呢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今的踏青又叫——春游踏春,清明正是万物复苏之时的春季,必定可以在自然中找到别样的美景与风趣,而且在它静止时找一块空地来放放风筝,把美丽的风筝送上蓝天白云,让它在天空中飞翔,等到一定高度时。再把连接风筝的线剪断,让它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着,它会何去何从,谁也不知,而剪断风筝线在古代中也有剪断晦气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还有着点点绿色与红花这可真是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山水画啊!
详细点评 :
优点: · 风俗介绍全面:文章详细列举了江南地区清明节的多种风俗,如吃青团子、清明螺,踏青和放风筝剪线,让读者对江南清明习俗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每个风俗都有相应的特点描述,像青团子 “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膄”,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其特色。 · 语言生动:在描述清明螺吃法时,“可以与蒜、姜片、酱油、料酒和白糖同炒香味儿,平时我一个人就可以吃一大盘呢”,通过自身感受体现清明螺的美味,语言活泼;引用 “清明螺蛳抵只鹅”“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 等俗语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趣味性。 · 逻辑清晰:整体按照风俗种类依次介绍,层次分明。先点明清明节的时间和普遍性,再引出江南地区特有的四大风俗,每一种风俗独立成段进行阐述,最后以诗句结尾,结构完整。 不足: · 语句存在语病:“在我的老家过春节的时候又有了四大风俗”,此处表述错误,应是清明节而非春节。“而这青团子也是我们,这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扫墓的必备食品之一”,句式杂糅,可改为 “而这青团子也是我们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扫墓的必备食品之一” 。 · 深度挖掘不够:对于每个风俗,多停留在表面介绍,未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或情感意义。例如青团子作为祭祀食品,可讲讲为何会成为祭祀必备,体现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寄托等。 · 结尾仓促:结尾引用诗句后戛然而止,没有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升华,与前文风俗介绍联系不够紧密,显得较为突兀,没有起到很好的收束全文作用。 建议: · 修正语病:仔细检查并修改文中存在语病的句子,确保语言表达准确无误,提升文章质量。 · 深化内容:以青团子为例,可补充 “青团子之所以成为江南一带祭祀祖先、扫墓的必备食品,源于人们对先辈的敬重与怀念。绿色的团子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承载着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希望先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感受到这份美好与生机”,使文章更具深度。 · 优化结尾:在结尾处增加总结性语句,如 “这些丰富多彩的清明风俗,不仅是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印记,更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对先辈的深厚情感。在清明时节,我们于风俗传承中,感受岁月的流转与生命的延续”,使文章结尾更完整,主题得到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