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蒋干 “借箭” 反中计,孔明再破曹军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因孔明草船借箭而怀恨在心的曹操,在谋士蒋干献策下试图以同样计谋 “讨回利箭”。面对曹军的攻势,孔明与周瑜各有盘算,最终孔明巧用火攻,再次大败曹军,令周瑜发出 “既生瑜,何生亮” 的悲叹 。
作文正文:
自从上次被孔明草船借箭之后,曹操气的火冒三丈,发下重誓一定要把箭讨回来。
于是,曹操召集众谋士商量:“好一个孔明!诡计多端,几只破船和稻草人就骗走我军十万利箭,我不甘心。今日特请诸位来出谋献策,夺回利箭十万。”谋士蒋干想了想说:“丞相,我有一计。可让孔明乖乖地把箭还回来。”“哦!是何妙计,不妨说说。”曹操惊喜万分。“我们大可以先大声造势,声言近日准备大举进攻东吴。然后用孔明之计讨箭。”听了蒋干的计策,众谋士于曹操连连称妙。“好,此事由你全权负责,办好了重赏。”蒋干得令后,第二天就做出了准备大举进攻东吴的架势。
再说东吴,周瑜先是一惊,转而有喜上眉梢,想:“孔明呀!孔明!上次你饶幸获胜,这次可不一定。于是,他派人叫来孔明,让孔明看了战书,可孔明却捧腹大笑。周瑜问道:“不知先生有何妙计?”孔明答道:“此事交给我吧!只需五百名弓箭手,就可把曹兵打得有来无回。”周瑜质疑地说:“军情紧急,不可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打不败了曹兵,我愿提头来见。”
交战的一天到了,又是一个大雾天。曹操亲自率领三千精兵分乘五十条战舰直奔南岸,按照上次草船借箭的阵势让士兵呐喊,杀气震天。孔明一看这阵势,立刻让士兵向曹操的船放箭。此时,曹操正和蒋干在船上观战饮酒:“都说孔明料事如神,这回不也中计了,都是蒋干的功劳啊!哈!哈!哈!哈……”笑声未落,一支利箭从他头顶上穿过:“这……这是什么?”“火……火……箭”蒋干吞吞吐吐地答道。此时,曹操的船烧起来了,连曹营也难逃一劫。曹兵伤的伤,死的死,又一次大败而归。
周瑜得知孔明还箭后气的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啊!”说完口吐鲜血,晕了过去。
详细点评 :
· 优点 · 故事框架清晰:文章围绕曹操复仇这一主线展开,依次呈现曹操召集谋士、蒋干献计、东吴应对、战场交锋、曹军大败等情节,叙事逻辑连贯,读者能快速把握故事核心内容。 · 人物形象延续性:曹操的急躁易怒(“气的火冒三丈”“发下重誓”)、蒋干的盲目自信(“我有一计”)、周瑜的嫉贤妒能(“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孔明的足智多谋(主动应敌、立下军令状) ,都符合传统三国故事中的人物设定,便于读者理解人物行为动机。 · 情节反转有趣:曹操、蒋干企图模仿草船借箭反被孔明将计就计,利用火攻击败曹军,形成 “反套路” 的情节反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 · 不足 · 语言表达粗糙 · 语句口语化严重且用词重复,如 “想了想说”“连连称妙”“有来无回” 等表述过于直白,缺乏文学性;“气的火冒三丈”“气的仰天长叹” 中 “的” 应为 “得”,存在语法错误。 · 部分人物对话干瘪,如周瑜与孔明对话 “周瑜问道:‘不知先生有何妙计?’孔明答道:‘此事交给我吧!’” 缺乏细节和语气变化,难以体现人物性格差异。 · 情节逻辑漏洞 · 曹操采用与孔明相同的 “草船借箭” 计谋过于草率,前文未铺垫曹操对该计谋的深入研究或有其他倚仗,仅因蒋干提议便贸然行动,不符合其多疑谨慎的性格特征。 · 孔明仅以 “只需五百名弓箭手” 应对曹军三千精兵,未解释具体策略和防御部署,作战过程描述简略,如 “立刻让士兵向曹操的船放箭”,缺乏战术细节支撑,使胜利显得过于轻易。 · 细节描写缺失 · 对关键场景 “大雾天” 的描写缺失,未能营造出与草船借箭相似的紧张神秘氛围;火攻时也仅用 “船烧起来了” 一笔带过,未刻画火势蔓延、曹军慌乱等细节,削弱了战争场面的冲击力。 · 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不足,如曹操与蒋干饮酒时的心理变化、孔明面对曹军阵势的思考等,均未呈现,导致人物形象不够立体。 · 主题深度欠缺:故事仅停留在双方智谋对抗的表面,未对战争胜负背后的原因(如战略思维差异、人物性格缺陷)进行探讨,也未挖掘出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具体建议 1. 优化语言表达 · 替换口语化词汇,如将 “想了想说” 改为 “沉思片刻后缓缓道来”,“连连称妙” 改为 “众人纷纷击掌赞叹”;修正语法错误,统一使用 “气得”。 · 丰富人物对话,如周瑜冷笑道:“孔明先生,曹军来势汹汹,此番恐非上次那般侥幸可解,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孔明抚须轻笑:“周都督放心,亮自有分寸,只需五百弓箭手,定叫曹军有来无回。” 2. 完善情节逻辑 · 补充曹操采用计谋的合理性,可增加曹操与谋士的讨论:“丞相,孔明草船借箭虽妙,然我军战船坚固、兵力雄厚,若以声东击西之法诱其射箭,再趁势强攻,定能夺回箭矢。” 曹操沉思良久:“此计可行,但需谨慎行事。” · 细化孔明的应对策略,如 “孔明命五百弓箭手分为两队,一队专射火箭引燃敌船,另一队以普通箭矢压制曹军反击;又在岸边布置火油、柴草,待曹军船只靠近,便点燃引火之物”。 3. 强化细节描写 · 描写大雾场景:“浓稠的白雾如牛乳般弥漫江面,战船在雾中若隐若现,能见度不足十丈。曹军的呐喊声在雾中回荡,更添几分诡异与紧张。” · 刻画火攻场面:“火箭划破浓雾,如流星般坠入曹军战船,刹那间烈焰腾空。曹军士兵惊慌失措,有的被火焰吞噬,有的跳入江中,呼救声、惨叫声与火舌的噼啪声交织成一片修罗地狱。” 4. 深化主题内涵 · 在结尾处通过人物独白或旁白点明主题,如曹操望着败退的残军,喃喃自语:“孔明之智,不仅在于巧用天时,更在于料敌于先。吾等只学其形未得其神,焉能不败?” 或总结:“这场对决,展现的不仅是智谋的较量,更是战略眼光与人性弱点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