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诸葛亮智胜周瑜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十天造十万支箭的难题,企图让其难堪。不料诸葛亮立下三天之约,在周瑜暗中阻挠的情况下,巧妙利用大雾与曹操的谨慎,借助草船成功借箭,令周瑜自叹不如 。

作文正文:

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很妒忌,施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本想让他下不了台,没想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说三天内造完。

周瑜下令不让鲁肃准备齐全造船的材料,并让军匠故意迟延。

诸葛亮见了鲁肃,却意外要求鲁肃给他拨二十条快船。鲁肃虽疑惑,但答应了,没告诉周瑜。

一直等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并命令用绳索把船连起来。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向东,一字排开,还叫军士边擂鼓便大声呐喊。

曹操听到声音,不敢轻易出动,下令让弓 弩手朝他们射箭。箭如雨点般射来,诸葛亮又将船调转。

天亮了,雾还没散。船两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喊道谢,让船驶回南岸。曹操上了当,但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追也来不及了。

上岸后,大约一共有十万多支箭。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自叹不如。

详细点评 :

· 优点

· 情节完整:文章清晰地呈现了 “草船借箭” 故事的核心脉络,从周瑜设局、诸葛亮立状、筹备船只,到借箭实施、成功归返,情节推进符合逻辑,完整地展现了经典故事的全貌。

· 人物关系明确:通过周瑜的 “妒忌”“下令阻挠”,诸葛亮的 “主动立军令状”“巧妙安排”,鲁肃的 “配合协助”,以及曹操的 “谨慎应对”,突出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和各自的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快速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走向。

· 不足

· 语言表述过于简略

· 大量使用概括性语句,如 “诸葛亮见了鲁肃,却意外要求鲁肃给他拨二十条快船”,缺乏细节刻画,未能展现人物对话和当时的场景氛围,使故事显得干瘪。

· 动词运用单一,描写诸葛亮指挥行动时,多使用 “下令”“吩咐” 等重复性词汇,如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 又将船调转”“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喊道谢”,语言表现力不足。

· 缺乏细节描写

· 对关键场景 “大雾漫天” 下的借箭过程描写不够细致,未展现出大雾弥漫的视觉效果、擂鼓呐喊的听觉感受,以及曹军射箭时的紧张氛围,难以让读者身临其境。

· 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缺失,如周瑜在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的内心想法,诸葛亮借箭过程中的策略思考,曹操听到擂鼓呐喊时的心理变化等,导致人物形象不够立体。

· 逻辑衔接生硬

· “诸葛亮见了鲁肃,却意外要求鲁肃给他拨二十条快船” 中,“意外” 一词使用突兀,未说明诸葛亮为何突然向鲁肃求助,缺乏情节过渡。

· “鲁肃虽疑惑,但答应了,没告诉周瑜”,鲁肃答应的原因仅用 “疑惑” 解释,过于单薄,没有体现出鲁肃对诸葛亮的信任或自身的性格特点。

· 缺乏文学性:全文多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故事,未运用修辞手法、环境烘托等文学手法,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具体建议

1. 丰富语言细节

· 增加人物对话,如诸葛亮对鲁肃说:“子敬,此次借船之事,还望你能相助。周某有意刁难,我自有破局之法,但需二十条快船,万望保密。” 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智谋。

· 替换重复动词,将 “下令” 改为 “沉着指挥”“果断安排”,“吩咐” 改为 “高声叮嘱” 等,增强语言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2. 细化场景与心理描写

· 描写大雾场景:“夜色如墨,浓雾像一层厚重的纱帐,将江面严严实实地笼罩起来。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听见江水拍打着船舷的声响,远处的景物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一片混沌之中。”

· 补充心理描写,如曹操听到擂鼓呐喊时心想:“江面大雾弥漫,敌军来势汹汹,其中必有蹊跷。贸然出击恐中埋伏,先以弓箭御敌,静观其变。”

3. 优化逻辑衔接

· 补充诸葛亮求助鲁肃的原因,如 “诸葛亮深知周瑜的阻挠,思来想去,唯有鲁肃为人忠厚,值得托付。于是,他秘密约见鲁肃,道出了心中的计策”。

· 刻画鲁肃答应的心理,如 “鲁肃望着诸葛亮镇定自若的神情,心中虽有万千疑惑,但念及往日情谊,更相信他足智多谋,定有破局之策,便毅然点头答应”。

4. 提升文学性

· 运用修辞手法,如 “箭如雨点般射来” 可改为 “箭矢如飞蝗般密密麻麻地射向草船,瞬间在船身激起阵阵闷响”。

· 加入环境烘托,在借箭前描写 “江面上,雾气愈发浓重,天地间一片苍茫,仿佛连时间都在此刻凝固,唯有诸葛亮的眼神坚定如炬,在黑暗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