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下毒谋害 诸葛亮机智化解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周瑜因先前计谋失败心有不甘,决心以毒酒谋害诸葛亮。他假意赔罪携酒上门,却不料诸葛亮早已识破其阴谋。一场围绕毒酒的智斗就此展开,最终周瑜的毒计落空,反倒对诸葛亮的智谋佩服不已 。作文正文:
经过上一次的计谋没成功,周瑜很是不甘心,他下定决心要把诸葛亮杀死,于是就想了一个下毒把诸葛亮毒死的计谋。
周瑜来到诸葛亮房间说:“先生,上一次,是我的错,我不该那样做,实在对不起啊!”诸葛亮挥了挥手说:“没事,那十万支箭我不一下就弄到手了吗?”周瑜说:“先生,为了赔罪,我把家中的好酒带来给先生尝一尝。”诸葛亮说:“那我先谢过你了。”周瑜转身拿酒,然后往酒里下药,诸葛亮端来几盘小菜,周瑜便再倒酒,诸葛亮端起酒来闻了闻,发觉是毒药就说:“先生,门忘关了,麻烦您去关一下”,周瑜转身去关门,诸葛亮趁这时,把酒换成了水。
周瑜回来时,诸葛亮端起“酒”喝了起来,周瑜心想:“哼哼,我这个毒药十分钟后便会作效,你等死吧。”诸葛亮起身恭恭敬敬说:“不好意思,我先去下茅厕。”周瑜点了点头,诸葛亮出去便叫了几个使臣让他们在门口守着,等周瑜看见他被毒死后再进来。诸葛亮进来后,过了一会便倒在地上,周瑜见了大笑起来,那几个使臣就进来了,说:“你在干什么?”周瑜说:“你们为什么竟然到这里来了?”这时诸葛亮站起来说:“是我让他们来的。”周瑜见了没死的诸葛亮吃惊地问:“你,你怎么还没死?”诸葛亮微微一笑说:“我早知你没安好心,我把酒换作水喝了。”
周瑜恍然大悟,无比敬佩地说:“诸葛亮你真厉害呀,我佩服你!”
详细点评 :
· 优点 · 情节紧凑:文章围绕周瑜下毒和诸葛亮识破毒计的核心事件展开,从周瑜设局、实施下毒,到诸葛亮察觉、巧妙应对,再到最后揭穿阴谋,情节推进连贯,节奏明快,能够吸引读者快速了解故事发展。 · 人物行为逻辑清晰:周瑜因不甘心之前的失败而设计下毒,符合其嫉妒诸葛亮才能、急于扳回局面的性格特点;诸葛亮通过闻酒发觉异常,并巧妙支开周瑜换酒,展现出其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的形象,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具有合理性。 · 不足 · 语言表述平淡 · 全文多使用直白的叙述语句,缺乏文采和感染力。如 “周瑜来到诸葛亮房间说:‘先生,上一次,是我的错,我不该那样做,实在对不起啊!’” 表述过于平铺直叙,可通过更多细节描写增强表现力。 · 人物语言模式化、缺乏个性。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基本是简单的问答,未能体现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语言风格,如周瑜作为心胸狭隘的将领,语言可更虚伪做作,诸葛亮则可更睿智从容。 · 细节描写匮乏 · 对于下毒过程的描写过于简略,“周瑜转身拿酒,然后往酒里下药”,未详细刻画周瑜下毒时的心理、动作细节,难以营造紧张氛围;同样,诸葛亮换酒的过程也只是一笔带过,削弱了故事的戏剧性。 · 在人物神态、环境等方面几乎没有描写,例如可以描写周瑜下毒时眼神的闪烁、诸葛亮察觉异常时的表情变化等,让场景更生动。 · 情节发展仓促 · 诸葛亮仅凭闻酒就确定酒中有毒,缺乏足够的铺垫和依据,显得情节突兀。 · 故事结尾周瑜从想要谋害诸葛亮到突然 “恍然大悟,无比敬佩”,转变过于迅速,缺乏合理的心理转变过程,使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 主题挖掘不足:故事仅停留在事件叙述层面,未对人物的矛盾冲突、智谋较量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导致文章思想内涵较浅。 具体建议 1. 优化语言表达 · 丰富人物对话,增加修饰词和语气词,如周瑜可谄媚地说:“先生啊,上一次都是我鬼迷了心窍,实在是对不住您呐!” 诸葛亮则可意味深长地回应:“周都督客气了,些许小事不足挂齿。”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如 “周瑜的眼神如同毒蛇般阴冷,在转身拿酒的瞬间,迅速将毒药撒入杯中” 。 2. 细化情节细节 · 详细描写周瑜下毒时的动作和心理,如 “周瑜假装不经意地用余光瞥向诸葛亮,见他正摆弄着桌上的书卷,便悄悄从袖中摸出一个小瓷瓶。他的手指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拧开瓶盖,将粉末状的毒药缓缓倒入酒壶,倒完后又轻轻晃了晃酒壶,确保毒药完全溶解”。 · 刻画诸葛亮换酒的过程,如 “诸葛亮端着酒杯,目光在周瑜身上停留片刻,心中已然明了。待周瑜转身走向门口,他迅速起身,脚步轻盈地走到窗边。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皮囊,将酒缓缓倒出,又从一旁的水缸中舀起清水注入杯中,动作一气呵成,没有发出丝毫声响”。 3. 完善情节逻辑 · 补充诸葛亮察觉毒酒的线索,如可描写之前诸葛亮曾听闻周瑜有获取毒药的举动,或者酒的气味、颜色存在异常,让其识破毒计更具合理性。 · 丰富周瑜态度转变的过程,可加入周瑜在诸葛亮揭穿阴谋后,回忆过往与诸葛亮的几次交锋,意识到自己确实技不如人,从而慢慢产生敬佩之情。 4. 深化文章主题 · 在结尾部分,通过人物对话或作者议论,点出智谋与品德的重要性,如诸葛亮可对周瑜说:“周都督,智谋当用于保国安民,而非争一时之长短。若你我携手,何愁不能抵御曹军?” 借此深化文章主题,使故事更具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