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炭冷 宫使无情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唐开元年间,南山深处一位卖炭老翁,以烧炭维生,在寒雪之中盼着炭能卖个好价钱,以解温饱之困。然而当他满怀希望来到长安城,遭遇的却是宫使飞扬跋扈的强取豪夺。一车辛苦烧制的木炭被无情夺走,只留下半匹红纱一丈白绫,徒留老人在寒风中黯然神伤,道尽底层百姓的无奈与悲苦。作文正文:
唐开元年间,有位卖炭的老翁,他每日在南山中烧炭度过,炭钱的微薄勉强糊口,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写在脸上的是为生计发愁的苦闷,他的面色土灰,十指是那整日被烟熏火燎的颜色。无论春夏秋冬,他的衣服总是单薄的。炭在炉中翻滚,窗外已白雪皑皑,老人喜上眉梢,炭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了。
寒风伴着黎明,敲打家家户户的窗,之间风雪交加,这片银装素裹的山正打着寒噤,只见一个年迈的背影牵着牛向城内走去,留下的印记被大雪埋没,刚走过的一切卑微如小草,似乎从未有过。
长安城还未苏醒,雪花冻住了每个子民的梦,老人带着牛在泥中歇息,牛的饥饿在老人的安抚下掩盖,老人希望天公不作美,他就能用炭的温暖来换取一日的温饱。
引入眼帘的身姿是谁呢?原来是来买炭的宫使,价钱都还没开口,宫使飞扬跋扈,手拿文书,一字一句的念着皇帝的命令,来不及老人吝惜,就把牛吆喝着牵向宫外,老人内心波澜起伏,面对跋扈的宫使却无能为力,宫使把牛拽得生疼,牛哀鸣着,仿佛在求宫使放过着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老人,但是宫使毫不怜惜,调转车头就走,老人迫切地想要得到劳动成果,却只剩下宫使留下的半匹红纱一丈白绫。
看着宫室远去的背影,老人和牛留在了原地,独自徘徊。
详细点评 :
优点: · 场景营造出色:文章通过 “炭在炉中翻滚,窗外已白雪皑皑”“寒风伴着黎明,敲打家家户户的窗,只见风雪交加,这片银装素裹的山正打着寒噤” 等语句,生动描绘出寒冷、萧瑟的环境,不仅渲染出压抑的氛围,也为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做好铺垫,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老翁生存环境的恶劣。 · 人物刻画细腻:对卖炭翁的描写细致入微,“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写在脸上的是为生计发愁的苦闷,他的面色土灰,十指是那整日被烟熏火燎的颜色。无论春夏秋冬,他的衣服总是单薄的”,从外貌、年龄、生活状态等方面勾勒出卖炭翁的贫苦形象;“老人希望天公不作美,他就能用炭的温暖来换取一日的温饱” 则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出老翁简单而心酸的愿望。 · 情节紧凑合理:以卖炭翁烧炭、运炭、遇宫使、炭被夺的顺序展开,情节推进自然流畅,清晰地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重点突出,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故事的核心。 不足: · 语言表达问题: · 部分表述存在语病和用词不当,如 “之间风雪交加” 应为 “只见风雪交加”;“引入眼帘的身姿是谁呢” 表述较生硬,可改为 “映入眼帘的身影是谁” 。 · 一些语句稍显啰嗦,如 “来不及老人吝惜” 可改为 “老人来不及吝惜”;“老人内心波澜起伏,面对跋扈的宫使却无能为力” 表述直白且口语化,削弱了文字的感染力。 · 细节描写缺失:在宫使夺炭这一关键情节中,对宫使的神态、动作以及卖炭翁的反应描写不够细致。例如宫使 “飞扬跋扈” 仅一笔带过,未能通过具体细节展现其嚣张;卖炭翁面对炭被夺走时,除了 “内心波澜起伏”,缺少更具体的动作、语言描写,使得冲突不够激烈,情感表达不够充分。 · 主题深度不足:文章仅停留在叙述卖炭翁炭被夺走的事件本身,未深入挖掘背后的社会阶层矛盾、统治阶级对底层百姓的压迫等更深层次的主题,使得故事的思想内涵不够丰富。 · 句式较为单一:文章多采用平铺直叙的句式,缺乏变化,读起来节奏较为平淡,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具体建议: · 修正语言问题: · 仔细检查并修正语病,规范用词,将 “之间风雪交加” 改为 “只见风雪交加”,“引入眼帘的身姿是谁呢” 改为 “映入眼帘的身影是谁” 。 · 精简语句,如将 “来不及老人吝惜” 改为 “老人来不及吝惜”;对 “老人内心波澜起伏,面对跋扈的宫使却无能为力” 进行润色,可改为 “老人心如刀绞,张了张嘴,却在宫使凶神恶煞的目光下,所有争辩的话语都化作了无声的叹息,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被夺走”。 · 丰富细节描写:在宫使夺炭情节中,增加细节描写,如 “为首的宫使斜睨着卖炭翁,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手中的文书随意地在老翁眼前晃了晃,高声嚷道:‘皇帝有令,这车炭归宫中所有!’说罢,一把推开试图阻拦的老翁,几个随从粗暴地扯过牛绳,牛吃痛地长哞一声,踉跄着被拽向宫门。卖炭翁跌坐在泥雪之中,布满老茧的双手死死攥着衣角,浑浊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不敢发出一声抗议” 。 · 深化主题表达:在结尾处适当加入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如 “望着宫使远去的背影,老人佝偻着身躯,在寒风中久久伫立。这半匹红纱一丈白绫,如何能抵得过一车木炭的价值?在这世道,像他这样被权贵欺压的百姓,又还有多少?那朱门酒肉的背后,是多少底层人民的血泪与悲叹!” 以此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 · 调整句式结构:运用长短句结合、设问、反问等不同句式,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例如 “为何天寒地冻?只因那是卖炭翁盼着炭能卖上好价钱的时候;为何满心悲戚?只因那辛苦烧制的木炭,被无情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