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衣闹剧再启:皇帝的觉醒与国家复兴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皇帝在新衣游行遭百姓质疑后,仍未改掉爱新衣的毛病,骗子再次出现,这次却以独特方式让皇帝醒悟,从此皇帝专注治国,国家走向富强。

作文正文: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嗡嗡嗡,嗡嗡嗡,这种议论声时起彼伏、越发高涨,皇帝依然摆出一副骄傲的神气,参加完了__大典。

__大典终于结束了,回去后,皇帝火冒三丈,几步就冲到宝座前,声嘶力竭地叫喊道:“把那两个骗子给我押上来!”

一个士兵躬身跑过来,战战兢兢地说:“报……报……报告陛下,那……那两个骗子已经跑了。”

从此,皇帝沦为了百姓们的笑柄,而他爱穿好看的新衣服的习惯依旧。可他现在无论穿着色彩再怎么艳丽,花纹再怎么精美的新衣去举行___大典,总会觉得百姓们在背地里指指点点、嘀嘀咕咕,可他又能怎么样呢?百姓们骂不得、杀不得,否则自己就会被他们认为是昏庸无能的暴君,虽然大家深知他本就如此。

时隔几个月的一天,来了两位织工,他们声称能织出这个世界上最能彰显出皇帝统治者的气势的,同时也是最最华丽的'布。皇帝心动了,又开始盘算着做新衣裳。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位织工就是几个月前逃之夭夭的那两位骗子。他们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之后又折返了回来。难道他们想从这位愚蠢的皇帝手中再狠狠地敲一笔?

可是这两个骗子怎么可能诚心诚意地为国王织布呢?摆明了又要使皇帝在百姓面前再次出洋相。可之前的小伎俩还能再用吗?谁会在同一个石子前绊倒两次呢?

只见这两个织工勤勤恳恳、夜以继日,整夜都没有睡,点起蜡烛赶夜工。他们先是绘制新衣,设计了他们所认为的“最美”衣服。然后开始在织布机上织布,他们把织好的布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大剪刀细细地裁剪,再用穿线的针密密地缝制,做工非常地细致。看来他们这一回决心要为皇帝织一匹实用的布料,做一件实实在在的新衣裳。

……

新衣裁制的期限到了,皇帝带着大臣们来到了制衣间。只见裁好的新衣放在织布机上。但新衣竟然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制衣服。衣服的旁边还放着一个信封,打开一看,原来是两个骗子留下的,上面写着:尊敬的陛下,请原谅我们对您的不敬,我们只想告诉您,您这样做是不称职的,请以后不要再这样臭美了,要不然您的国家迟早会灭亡的!——两个“骗子”。

皇帝这才明白原来这两个织工就是“骗子”,他们这么做是想用这种方法让自己走上治理国家的正道!于是,他原谅了这两个“骗子”,并且吩咐士兵们不必去抓他们了……

从此,皇帝不再像以前那样沉迷于服装和打扮,而是好好地治理国家,很快取得了臣民的信任,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富强……

详细点评 :

1. 优点

1. 情节有创新:巧妙延续《皇帝的新装》故事,骗子再次登场设计独特,从百姓议论开篇,迅速将读者拉回故事氛围,后续骗子以看似真诚的织布行动,最后用普通新衣和信件点醒皇帝,情节曲折且有新意。例如 “只见这两个织工勤勤恳恳、夜以继日,整夜都没有睡,点起蜡烛赶夜工……” 先营造出织工认真工作的假象,为后文反转做足铺垫。

2. 人物有成长:清晰展现皇帝从沉迷新衣到醒悟治国的转变过程。“皇帝这才明白原来这两个织工就是‘骗子’,他们这么做是想用这种方法让自己走上治理国家的正道!于是,他原谅了这两个‘骗子’……” 体现皇帝意识到自身问题并接纳建议,形象更加立体,使故事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3. 主题积极:通过皇帝的转变,传达出统治者应专注国事、摒弃虚荣的主题,对读者有一定教育意义,引发对责任与成长的思考。

2. 不足

1. 语言欠雕琢:部分语句表述口语化且粗糙,如 “回去后,皇帝火冒三丈,几步就冲到宝座前,声嘶力竭地叫喊道……” 用词简单,缺乏文采;还有错别字,“嘀嘀咕咕” 写成 “嘀嘀咕咕”。这些影响了文本的整体质量。

2. 细节描写不足:在关键情节处,如皇帝看到普通新衣和信件时的反应,没有细致描写,读者难以感同身受皇帝内心的震动与转变。对骗子的乔装打扮、心理活动等也未提及,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例如 “只见裁好的新衣放在织布机上。但新衣竟然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制衣服。衣服的旁边还放着一个信封……” 这段叙述过于平淡,缺乏感染力。

3. 逻辑稍显薄弱:皇帝对骗子的原谅略显突兀,前文没有足够铺垫皇帝宽容的性格特点或对骗子行为的认可因素,使原谅行为不太符合人物之前的行为逻辑。

3. 建议

1. 优化语言:将口语化语句润色,提升文采。如 “回去后,皇帝火冒三丈,几步就冲到宝座前,声嘶力竭地叫喊道……” 可改为 “回宫之后,皇帝怒发冲冠,几步疾奔至宝座前,声嘶力竭地怒吼道……”。仔细校对文本,改正错别字。

2. 丰富细节:描写皇帝看到新衣和信件时,“皇帝缓缓走近织布机,看到那件普通的棉制新衣,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疑惑地拿起旁边的信封,打开的瞬间,脸上先是闪过一丝惊愕,继而转为沉思,片刻后,眼中竟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泪光……” 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展现皇帝内心变化。对于骗子乔装,可描述 “两个骗子精心装扮,一个蓄起了浓密的胡须,眼神中透着狡黠,将原本的轻浮掩盖;另一个戴上了一副厚重的眼镜,穿着朴实的工匠服饰,举手投足间佯装出沉稳的模样……” 使人物更鲜活。

3. 强化逻辑:在皇帝原谅骗子情节前,可添加皇帝对自身过错反思的内容,如 “皇帝回想起自己之前的种种荒唐行为,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不良影响,又想到骗子虽用特别方式,却也是为了点醒自己,心中的愤怒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骗子这份苦心的理解……” 让原谅行为顺理成章。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