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后续:皇帝的蜕变与骗子的落网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皇帝在经历新衣游行的尴尬后,认清自己被骗的事实,决心惩罚骗子、改过自新。骗子企图逃走,却被皇帝设伏擒获,皇帝自此专注国事,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作文正文:
上回说到,皇帝光着身子趾高气扬的走着,表面十分神气,心里却像打鼓似的,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大臣们走在后面,手里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百姓们各种各样的议论声在皇帝耳边挥之不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他下定决心回到皇宫一定带好好惩罚那两位“御聘织师”,挽回自己在百姓心中的高大形象,维护自己的皇权!
__大典终于完毕了,皇帝赶紧回到皇宫,换回之前的衣服。这时,他气冲冲地来到两个骗子的住处,正准备找那两个骗子算账呢,可却早已人去楼空,骗子深知诡计败露,早就逃之夭夭了。皇帝气得直跺脚,他把整个皇宫翻了个底朝天,挖地三尺也仍不见骗子的踪影。这下子,两个骗子瞬间从爵士变成了全城的通缉犯。
在议事大殿上,文武百官主动向皇帝承认了错误,皇帝也有些愧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皇帝并没有治他们的罪,而下定决心要悬崖勒马,做一个好皇帝。大臣们这回对皇帝更是心悦诚服了,也都暗暗下定决心有位皇帝效力,辅佐皇帝治理好这个王国。
而此时此刻,溜之大吉的两个骗子正坐在豪华的马车上数着大把的金币,盘算着到另一个国家怎样接着行骗。狐狸尾巴总有露出来的一天,金盆洗手的皇帝已经沿着蛛丝马迹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在城门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他们上套呢。果不其然,两个骗子乘坐的马车经过城门时,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逮了个正着!
皇帝的生活渐渐转上了正轨。现在,他不在每天一点钟换一套衣服,而是时时刻刻关心自己的军队,关心国家大事,专心治理国家。他还将在___大典上唯独说了真话的孩子和其父亲召入宫中,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宝。于是,在皇帝的努力下,他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他的子民也都过上了好日子。
从此,人们提起皇帝总说:皇帝不在更衣房,在书房。
详细点评 :
1. 优点 1. 情节承接紧密:开头迅速衔接原著故事结尾,生动描绘皇帝游行时的内心矛盾,“表面十分神气,心里却像打鼓似的,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寥寥数语就将皇帝的窘迫刻画得入木三分,自然引出后续情节发展,连贯性极佳。 2. 人物转变自然:展现了皇帝从昏庸到自省的转变过程。如 “文武百官主动向皇帝承认了错误,皇帝也有些愧疚…… 皇帝并没有治他们的罪,而下定决心要悬崖勒马,做一个好皇帝”,通过皇帝与大臣的互动,体现出皇帝态度的转变,合情合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3. 故事结构完整:清晰呈现了皇帝发现被骗、惩治骗子、自我改正以及国家走向繁荣的全过程,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有头有尾,给读者完整的阅读体验。 2. 不足 1. 语言问题:存在错别字,“不在” 应是 “不再”,影响文本质量。部分语句表述稍显平淡,缺乏文采,如 “两个骗子乘坐的马车经过城门时,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逮了个正着!” 叙述过于直白,削弱了故事的趣味性。 2. 细节刻画欠缺:骗子被抓情节处理仓促,对抓捕场景、骗子反应等细节描写不足,难以让读者产生紧张刺激之感。皇帝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这一关键部分,缺少具体事例支撑,显得空洞,像 “于是,在皇帝的努力下,他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未阐述皇帝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3. 深度挖掘不够:对骗子行骗动机、心理变化等深层次内容挖掘不足,仅仅停留在表面行骗与被抓情节,使得骗子形象较为单一。同时,对社会现象的映射和思考较浅,未充分升华主题。 3. 建议 1. 语言优化:仔细校对文本,纠正错别字。在语句表述上,可多运用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如 “两个骗子乘坐的马车像一只待宰的羔羊,缓缓经过城门,瞬间被如狼似虎、早已埋伏好的士兵逮了个正着!” 2. 丰富细节:描写骗子被抓时,可增加骗子的惊慌失措表现,“两个骗子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眼中满是恐惧,双手下意识地想要护住装满金币的袋子,却被士兵们粗暴地按住,只能在马车里徒劳地挣扎、咒骂”。对于皇帝治理国家,列举一些政策措施,如 “皇帝削减了宫廷不必要的开支,将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同时,加强军队训练,整顿军纪,使得边境安稳,百姓得以安心生产,国家逐渐繁荣昌盛”。 3. 深化主题:深入剖析骗子行骗背后的社会因素,如社会的虚荣风气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借皇帝转变后国家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统治者作为对国家和民众的重要影响,提升故事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