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子的“谈天说地”:生活、学习与成长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记录了作者与儿子在晚餐后的一番交流。儿子先是询问家庭经济情况并提及同学家的新车,表现出攀比心理,随后又谈到班里周托生的家庭状况。作者借此机会,与儿子深入探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期望儿子能专注于学习,不要被物质诱惑,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以创造美好未来。
作文正文:
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冒出一句话:“妈妈,咱家有多少钱呢?”我不知道他说话的用意,没理会他,一会儿,只听他又问:“家属院里又添了辆新车,你看到了?”我才明白,小家伙原来在攀比呢。话特多的他,不一会又说:“妈,我们班有几个周托生,有的小朋友说,他们是农村来的,家里很穷。”本来我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和他探讨,可是,他那么问,我觉得他可能小脑袋里又胡思乱想了。
吃过晚饭,做了作业。我开始了和儿子的他所谓的“谈天说地”。
“晨晨,爸爸妈妈挣的钱多少,不代表你将来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当然,好的生活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好车子,大房子,那不是凭空就有的。你现在把心操到学习上,有一天,知识就会在手中变成财富。”我这么跟儿子解释,他似乎若有所悟。
“关于那些周托学生,你应该向人家学习。”
“为什么呀?”孩子显然不太明白我的话。
“他们住在周托班,说明他们家里离学校很远,为了学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的,学好了知识,什么都会有的`。
现在我们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黄金时代,如果不好好利用,虚度光阴后悔的将是你自己。
我想:我以上说的大多人都是知道的,关键是自己,不要被任何物质给诱惑,现在我们要知道是,学习最重要。知识,就是一切,如果因为现在的虚度光阴,漫不经心,最后,便会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详细点评 :
优点: 1. 主题明确且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文章围绕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攀比心理和对不同家庭条件同学的认知展开,通过母子对话的形式,深入探讨了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强调知识能改变命运、学习是当下首要任务的主题,对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和孩子都有较好的教育启发作用。例如,从儿子的日常发问切入,自然引出关于家庭经济差异和学习态度的讨论,使主题的呈现水到渠成,不显突兀。 2. 语言平实亲切,贴合情境:作者采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叙述,如“话特多的他,不一会又说”“我这么跟儿子解释,他似乎若有所悟”等表述,生动地展现了母子间日常交流的场景,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这种家庭对话氛围,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也使所传达的教育理念更易被接受。 3. 结构清晰,逻辑连贯: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先描述引发谈话的事件,即儿子的两次发问,接着详细叙述母子间的交流内容,最后阐述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如在回答儿子关于周托生的问题时,从解释他们的行为原因到引申出学习的重要性,逻辑推导合理,使读者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 不足: 1. 部分语句表意稍欠精准:文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的,学好了知识,什么都会有的`。”这句话标点使用错误且表述较口语化、随意,可改为“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说只要努力学习知识,将来就会收获相应的回报,拥有美好的生活。”这样既准确传达了意思,又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 2. 深度略有欠缺:虽然文章主旨明确,但在探讨一些观点时,如物质与学习的关系,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缺乏更深入的剖析和实例支撑。例如在论述学习能带来财富和美好生活时,若能列举一些具体事例或数据,会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3. 对孩子心理刻画不够细腻:在描述儿子的反应时,多使用“若有所悟”“不太明白”等简单表述,未能深入挖掘儿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变化过程。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儿子表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如“儿子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子的心理活动。 建议: 1. 仔细检查并修改语句标点和表意问题,提升文章的语言规范性。 2. 在阐述观点时,尝试运用具体事例、数据或名人名言等进行论证,增强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比如在讲学习与财富的关系时,可以列举一些成功人士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案例。 3. 加强对儿子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观察儿子的细微表情、动作等,细腻地展现出他在听到母亲话语时的内心变化,如疑惑、思考、认同等过程,使读者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让母子间的交流描写更加生动、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