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思念与成长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围绕“我”在清明节的活动展开,先介绍了家乡清明节必吃的清明果及其制作过程,展现了节日的独特饮食习俗;随后详细描述了一家人去福州庙洪山陵园给外公扫墓的经历,包括祭扫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以及“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清明节所蕴含情感的理解,同时体现了“我”在这个节日中的成长与对家庭情感的珍视。作文正文: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还有奶奶一起包清明果。清明果是我们家乡人过清明节必吃的食物。
清明果的皮很特别,是绿色的。那为什么是绿色的呢?因为是用绿色的艾草汁和在面粉里做成的。清明果有很多种味道的,有红糖馅儿的,白糖馅儿的,还有肉馅的。
我不仅喜欢吃清明果,也会做清明果。首先把x皮放在手心里,再放点馅儿在x皮上,最后在把x皮捏起来。我会包兔子,还会包小狗的呢!这样就成了绿色的兔子和绿色的小狗了,哈哈,可真特别!我喜欢吃清明果,也喜欢家乡的清明节。
4月4日清时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这个节日我都会想起杜牧写得《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全国人民都要去给自己去世的亲人扫墓。家人要团聚,或祭祖扫墓,或踏青春游。这一天爸爸妈妈会带我去福州庙洪山陵园,给我去世的.外公扫墓,还要提着香和纸钱去爬山,妈妈还买了一束鲜花。我们怀着哀伤的心情把鲜花放在外公的墓前。看着去世外公的相片,我和妈妈不由地流下了眼泪,妈妈告诉我,外公是个慈祥的人。爸爸用红油漆把外公墓碑上的字又重新描了一遍。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外公:我已经长大了,念二年级了,外公你现在要是还活着,那有多好啊!我还看见旁边的人有的在烧纸钱,还有的人在哭泣。这时妈妈也开始烧纸钱,我就连忙跑过去帮妈妈烧纸钱。烧完纸钱,我们一起在外公的坟墓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便说:“祝外公在天上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和和睦睦。”我是多么的喜欢清明节。因为这一天可以给去世的亲人送上一些礼物,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1. 内容丰富且情感真挚 · 作者详细叙述了清明节的两个重要活动:包清明果和扫墓。在描述清明果时,不仅提到了它的味道和颜色,还分享了自己包清明果的过程和创意,如“我会包兔子,还会包小狗的呢”,使读者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童真童趣。在讲述扫墓经历时,细致地描绘了整个过程,从爬山、献花、描字到烧纸钱、鞠躬,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深情厚意,如“看着去世外公的相片,我和妈妈不由地流下了眼泪”,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十分真挚。 2.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文章按照“清明节的活动顺序”展开,先介绍清明果,再阐述扫墓经历,最后总结自己对清明节的喜爱,逻辑清晰。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侧重点,如在描述扫墓过程中,依次讲述了出发、到达墓地后的行为和情感变化,使文章条理清楚,易于读者理解和跟随作者的思路。 3. 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内涵 · 文中引用了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巧妙地烘托出清明节悲伤的氛围,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文章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作品的质量。 (二)不足 1. 语言表述较简单 · 整体语言较为平实、朴素,在描写景物和情感时,用词不够丰富生动。例如在描述清明果的外观时,只是简单地说“皮很特别,是绿色的”,没有进一步展开对其形状、质地等方面的描写,难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清明果的特色。在表达对外公的思念时,“我和妈妈不由地流下了眼泪”这样的表述比较直白,缺乏感染力,可以通过更多的细节描写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2. 主题深度可挖掘 · 文章主要停留在对清明节活动的表面描述,对于清明节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生死观的思考等方面涉及较少。可以进一步探讨清明节在传承家族情感、弘扬孝道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富有思想内涵。 具体建议 1. 提升语言表现力 · 在描写事物时,运用更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比如描述清明果:“那一个个清明果宛如翠绿的宝石,散发着艾草独特的清香,圆润可爱,仿佛在诉说着清明节的故事。”这样能使描写更加细腻、富有感染力。在表达情感时,也可以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我和妈妈的脸颊滑落,那是对外公无尽的思念在肆意流淌。” 2. 深化主题内涵 · 在文章结尾处,可以增加一段对清明节文化意义的思考。例如:“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扫墓祭祖的日子,更是中华民族传承孝道、铭记历史的重要契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通过这些传统习俗,将家族的情感纽带紧紧相连,让逝去的亲人在我们心中永生。它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明白生命的轮回与延续,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带着先辈的期许,坚定地走下去。”通过这样的阐述,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让读者对清明节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