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的醒悟与成长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南郭先生从滥竽充数到成为优秀吹竽手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弱点与成长的可能,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启示的故事。作文正文:
齐宣王喜欢听竽,他有299名竽师,每次想听的时候,就命令299人一起吹竽,只见他们个个都鼓起腮帮子,摇头晃脑,吹得悦耳动听。
一天,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竽的大合奏时,心里突然蹦出了一个想法:要是我可以混进这支队伍中,我没准也可以讨点赏金呢!于是,南郭先生对齐宣王说:“我也会吹竽,而且我吹的竽十分动听,可以把蝴蝶、蜻蜒、鱼儿等都给深深地吸引过来。”齐宣王听了,摸了摸胡子,拍着手,高兴地对南郭先生说:“好!好!那你就加入我的队伍吧!”
就这样,南郭先生加入了吹竽队伍中,他根本就不会吹竽,每当演奏时,他就混在队伍中,和其它人一样嘴唇翕动,做出很卖力的样子,每次都可以得到丰厚的奖赏。
后来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即位了,跟父亲一样,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与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夜逃走了。
第二天,齐湣王发现队伍中少了一个人,就派兵去找,南郭先生就一直逃呀,逃呀,跑了很久,跑到了一个山洞里,由于太累了,刚进山洞就晕了过去。
当他再次醒来时,一群人正围着他看,“咦?这不是吹竽的'南郭先生吗?”大家都叫了起来。有个年轻人问:“南郭先生,你不去宫里吹竽,在这干嘛?”南郭先生听了,羞愧地低下头,小声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众人。一位老人说:“我曾经也是吹竽的,我可以教你吹竽,你愿意用心学吗?”南郭先生听了急忙点了点头。
南郭先生开始日日夜夜地练习吹竽,炎热的夏天,南郭先生在太阳下练,热得汗流浃背;寒冷的冬天,他就站在冰天雪地里练习吹竽,冻得直哆嗦。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南郭先生也终于练成了吹竽。于是他乘着车,回到了齐湣王这儿。
回宫后,齐湣王说:“你还有脸回来!滥竽充数的家伙!”“齐湣王,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已经学会吹竽了!”南郭先生苦苦哀求道,齐湣王经不住南郭先生的软磨硬泡同意了,就这样南郭先生回到队伍了。
齐湣王召见南郭先生让他吹竽,南郭先生一吹,蜻蜒、蝴蝶都翩翩起舞,齐湣王听醉了,最后南郭先生成了齐湣王最优秀的吹竽手。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了错事,要及时改正,踏踏实实学到真本领,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啊!
详细点评 :
优点:
情节完整且富有教育意义:文章完整地叙述了南郭先生从混入吹竽队伍到最终学成的过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通过南郭先生的经历,清晰地传达出“做了错事要及时改正,踏实学习才能获得赏识”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例如,南郭先生在齐湣王要求独奏时选择连夜逃走,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出他内心的恐慌和对自己行为的愧疚,为后续的转变埋下伏笔。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在描述南郭先生练习吹竽的过程中,“炎热的夏天,南郭先生在太阳下练,热得汗流浃背;寒冷的冬天,他就站在冰天雪地里练习吹竽,冻得直哆嗦”,通过对不同季节练习场景的细致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南郭先生学习的决心和付出的努力,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语言表达较为流畅自然:整体行文流畅,语句通顺,没有明显的语病或生硬的表述。如“南郭先生听了急忙点了点头”“齐湣王听醉了”等表述简洁明了,符合口语化表达习惯,使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不足:
部分用词稍欠精准:在描述齐湣王召见南郭先生让他吹竽时,使用“召见”一词不太恰当。“召见”通常用于上对下的正式接见,语境中齐湣王是让南郭先生吹竽展示技艺,并非正式的接见会谈,此处用“叫来”或者“命”等词可能更合适。
人物心理刻画可深入:对于南郭先生的内心转变过程可以描写得更加细腻。比如,在他决定逃走后,内心除了恐惧还可能有对自己之前行为的反思、对未来的迷茫等多种复杂情绪,若能进一步挖掘并表现出来,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结尾略显仓促:南郭先生最终成为齐湣王最优秀的吹竽手这一结局虽然圆满,但过渡稍显简单。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描述,比如他在成为优秀吹竽手后的表现、众人的反应等,使结尾更加丰富饱满。
具体建议:
· 修改用词,将“召见”改为“叫来”,使表达更符合语境。
· 在南郭先生逃走后的情节中,增加一段对他内心复杂情绪的描写,如“南郭先生一路狂奔,心中满是懊悔与自责。他想起自己曾经的虚荣与侥幸,不禁暗自嘲笑自己的愚蠢。同时,他又对未来感到无比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只知道必须逃离这个即将暴露自己的地方。”
· 丰富结尾内容,比如“南郭先生凭借精湛的技艺成为齐湣王最优秀的吹竽手后,每次演奏都引得满堂喝彩。齐湣王对他更是赞赏有加,常常在群臣面前夸赞他的努力与天赋。而南郭先生也深知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更加勤奋练习,他的故事也在齐国流传开来,激励着无数人改过自新,踏实求学。”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但在细节处理和人物刻画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通过适当的修改可以使文章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