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的波折命运:从滥竽充数到学艺有成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南郭先生逃离齐国后,在赵国、楚国继续滥竽充数,最终在楚国面临断头之危。绝境中他回头,向齐湣王认错,得齐湣王相助,刻苦学习吹竽,终获成功,过上美好生活。
作文正文:
南郭先生从皇宫连滚带爬的逃回家乡。可刚到家,消息不胫而走:一个人不会吹竽却装模作样的给齐湣王吹竽,诡计败露,逃出皇宫,齐湣王大怒……南郭先生听到这儿,心中想:不行了,这家也呆不下去了,若官兵追到这儿我的脑袋搬家不说还要连累家人。
南郭先生窜到了秦国。听说这里有座云观山,山上住着一位须髯花白的老人,他吹竽的本领极高。但他不知怎的,从不收弟子。南郭先生心想:这是我脱胎换骨的好机会,无论多难,我也要上山拜师。
南郭先生收拾好行装,离开了家。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云观山,由于一路奔波劳累,他眼前一黑,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床上,耳边传来一阵竽声,如百灵鸟的歌声那样动听。他向外望去,只见一位慈眉善目老人在吹竽。老人见他醒了,便说:“你醒了,你晕倒在山脚,我把你背回来了。”从谈话中,南郭先生知道他就是那位自己要找的人。
南郭先生立刻跪下,唏嘘着将自己不堪的过去告诉了老人并希望他能收自己为徒。可老先生面露难色说自己从不收徒弟,让他回去。南郭先生长跪不起边磕头边苦苦地恳求,直至夕阳西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老先生被他的真诚感动了。他想,虽然破了规矩,但他觉得能拯救一个迷途知返者也值。于是决定收他为徒并约法三章。此后,他跟师傅勤学苦练,吹竽的`本领提高得很快。
春去秋来,时光如梭,一晃三年过去了,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受苦的妻儿,想起了几年前自己所犯下的错……他觉得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在征得___的同意后,再次回到了皇宫。
看守的侍卫怎会忘记这个欺君罔上的家伙,二话没说就把他押到了大殿,齐湣王一见这个人,脸上的青筋就爆了出来。南郭先生忙劝皇帝息怒,恳请皇上听他独奏一曲,如若惊惹圣上,愿砍下头颅示众。看到湣王默认,他拿起了竽开始熟练吹奏,那悠扬的竽声引来蝴蝶飞舞,恰似“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一曲终了,引来雷鸣般的掌声。齐湣王也开心极了,毕竟是第一次听到这么好听的竽声。
从此,南郭先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那个欺君罔上的人变成了“天下吹竽第一人”。
详细点评 :
1. 优点 1. 情节富有变化:故事没有局限于南郭先生在齐国的经历,而是进一步拓展到赵国、楚国,展现其在不同国家继续投机取巧的行为,以及后续命运的起伏,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例如,描述他在赵国滥 “笛” 充数、楚国滥 “箫” 充数,接连因国君喜好变化而陷入困境,让读者感受到他命运的波折。 2. 主题表达清晰:通过南郭先生前期的投机失败和后期的认错学艺成功,鲜明地突出了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掌握真才实学才能获得成功的主题,与老师点评 “性格决定命运,南郭先生不学无术,结果可想而知” 相呼应,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3. 心理与动作描写生动:在描写南郭先生在山洞生活时,“南郭先生磨啊磨,用力的使劲的磨着,突然磨出了一丝火苗。南郭先生欢喜的跳起来”,对其生火动作和情绪变化描写细致,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他当时的状态。 2. 不足 1. 语言表述问题:存在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现象。如 “南郭先生又去农民的田地里偷了些红薯玉米,但一次不能偷的太多了害怕被发现”,应改为 “南郭先生又去农民的田地里偷了些红薯、玉米,但一次不能偷太多,害怕被发现”;“郭先生学着别人的样子吹起了笛子,结果又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中 “郭先生” 应是 “南郭先生”。这些问题影响了文章的流畅性和专业性。 2. 逻辑瑕疵:南郭先生在楚国因滥竽充数被抓要砍头,在如此绝境下,却突然转换场景,直接去找齐湣王认错,中间缺乏合理过渡,显得情节跳转突兀,逻辑不连贯。 3. 故事详略不当:南郭先生在赵国、楚国的经历描述相对简略,只是简单重复滥竽充数、国君更换喜好后逃跑的情节,而在山洞生活的细节却着墨较多,重点不突出,影响故事整体的节奏感。 3. 建议 1. 修正语言错误:仔细检查全文,修正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确保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提升文章质量。 2. 优化情节逻辑:在南郭先生楚国被抓后,增加合理过渡情节。比如可以写他在牢中反思自己的过错,偶然听闻齐湣王宽厚仁慈,心生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成功从楚国逃脱,历经艰难回到齐国找到齐湣王认错,使情节发展更自然。 3. 调整详略安排:简略山洞生活等次要情节,重点刻画南郭先生在赵国、楚国滥竽充数的具体表现,如在赵国宫廷吹笛时的紧张伪装、楚国吹箫时的滑稽模样等,突出其投机取巧的性格;同时,详细描写他向齐湣王认错后的学艺过程,如学习中的困难、克服困难的努力等,让故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