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哀思与自然的交响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以清明节全家回乡扫墓为主线,描绘了清明时节的乡村自然景色,在祭扫过程中抒发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清明节习俗与家族情感传承的内涵。

作文正文:

清明节是放假的。我们全家乘着车子去乡下,为逝去的亲人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天空该是灰蒙蒙飘着些雨丝的,正如大人们虔诚而肃穆的神情。而今年好像格外的清澈澄明,该是为着“洒脱天地间”的孩子出游踏青吧!

乡村四月是没遮没挡的绿着。麦苗、蚕豆、野草……就像一群孩子撒开两腿肆意奔跑着。沟渠边,田垄间,哪怕背对着太阳的小河岸,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或深或浅地绿着。这绿不知要蔓延到哪儿,一路穿行,总觉五脏六腑也变成绿的了。

绿中铺开的是金灿灿的菜花。指甲大的小花却明亮得耀你的眼。一垄垄,一块块,一片片……它们肩并着肩,手挽着手联袂演绎着四月的歌。不经意中,我的衣服,脸颊已与这淡黄的花粉相映成趣了!

这次出行的主要任务该是扫墓了。我们每到一处先人的坟前,过程是差不多的。先是爷爷将象征着追思的红纸剪成波浪状,夹在小芦柴棒里,插在坟前。然后烧纸,我们相继磕头。爷,我就想:多烧点吧,虽然我没有见过你们,但你们是我的祖先,就应该让你们生活得更富足!

最后,爷说,这些纸灰坟墓里的祖先会收到,并在他们的世界当着钱用的。看着随风翻飞的纸灰我们来到外公的坟前,一个我四岁时就离开我们的老人。清瘦的脸庞,微笑的眼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外公看到我常常大声地笑,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外孙来了,最喜欢将我高高地举起,用硬硬的胡茬扎我。可如今,外公您在哪里呢?您的外孙已经长大了,我烧的纸灰您真的能收到吗?想着,想着,眼泪不觉流了出来,我认认真真,毕恭毕敬地磕了个头……

家乡的清明节,绿着,黄着,一如心底的哀思无边地延伸着……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1. 情景交融,氛围渲染

· 开篇引用杜牧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清明时节的氛围与天气特点相结合,为全文奠定了忧伤、肃穆的基调。随后描写清明的天空格外清澈澄明,以及乡村四月无处不在的绿和金灿灿的菜花,既有对清明传统氛围的呼应,又有对这个季节独特美景的展现。如“乡村四月是没遮没挡的绿着……这绿不知要蔓延到哪儿,一路穿行,总觉五脏六腑也变成绿的了”,通过对绿色的各种形态和蔓延态势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的乡村之中,同时也为后文在这片自然中的扫墓情节做了铺垫。

· 在祭扫过程中,将对亲人的思念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例如,在外公坟前,作者对外公的回忆与眼前乡村的景色交织在一起,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2.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 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细腻入微,如“麦苗、蚕豆、野草……就像一群孩子撒开两腿肆意奔跑着”,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农作物和野草的生机勃勃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菜花的描写“指甲大的小花却明亮得耀你的眼。一垄垄,一块块,一片片……它们肩并着肩,手挽着手联袂演绎着四月的歌”,从菜花的大小、亮度、分布等多个角度进行刻画,使读者能清晰地想象出大片金黄菜花的景象。

· 在扫墓情节中,对爷爷剪红纸、插芦柴棒、烧纸、磕头等动作的描写有序进行,如“先是爷爷将象征着追思的红纸剪成波浪状,夹在小芦柴棒里,插在坟前。然后烧纸,我们相继磕头”,让读者对祭扫过程有详细的了解。同时,作者对外公的回忆“清瘦的脸庞,微笑的眼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外公看到我常常大声地笑,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外孙来了,最喜欢将我高高地举起,用硬硬的胡茬扎我”,通过对外公的外貌和行为的描写,使外公的形象栩栩如生。

3. 情感表达,真挚深沉

· 作者在整个行程中,情感真挚且层层递进。从一开始对清明氛围的感受,到看到乡村景色的愉悦,再到祭扫时对祖先的追思,最后在外公坟前的深情缅怀,情感变化自然流畅。尤其是在外公坟前的那段回忆和内心独白,“可如今,外公您在哪里呢?您的外孙已经长大了,我烧的纸灰您真的能收到吗?想着,想着,眼泪不觉流了出来,我认认真真,毕恭毕敬地磕了个头……”,将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二)不足

1. 部分语句表述稍显平淡

· “而今年好像格外的清澈澄明,该是为着‘洒脱天地间’的孩子出游踏青吧!”这句话中,“该是为着……”的表述较为口语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文学性。

· “我们每到一处先人的坟前,过程是差不多的。”这句话比较直白简单,可以进一步优化语言表达。

2.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 文章重点放在了扫墓过程和自然景色、个人情感的描写上,对于清明节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如清明节在家族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意义,提及较少,缺乏更深入的探讨。

3. 结构稍显松散

· 文章在从自然景色描写过渡到扫墓情节时,虽然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但过渡不够自然流畅。例如,在前面重点描写乡村景色后,突然转到扫墓话题,中间缺乏更紧密的衔接语句。

(三)具体建议

1. 优化语句表述

· 将“而今年好像格外的清澈澄明,该是为着‘洒脱天地间’的孩子出游踏青吧!”改为“而今年,天空格外清澈澄明,或许是为天地间‘洒脱’嬉戏的孩子出游踏青提供了佳境吧。”使表达更具文学性。

· “我们每到一处先人的坟前,过程是差不多的。”可以改为“我们每到一处先人的坟前,皆遵循着相似的祭扫流程。”使句子更加工整。

2.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 可以在文章中适当增加一些关于清明节文化意义的描述。比如,在描写祭扫过程时,可以提及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其核心是传承家族记忆、弘扬孝道文化等,这样能使文章更有深度。

3. 增强结构连贯性

· 在从自然景色描写过渡到扫墓情节时,可以添加一些过渡语句。例如,“在这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中,我们缓缓踏上了祭扫先人的路途,心中的情感也随之渐渐凝重起来。”这样能使文章的结构和情感发展更加自然流畅。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