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念与梦想交织的时光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以独特的笔触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从自然景观到对祖先的思念,再到对梦想的思考,展现了清明这个特殊节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世界。

作文正文:

淡白的梨花没有来,天街的烟雨没有来,河边的荠菜没有来。然而你还是来了,带着亘古的炊烟。

站在还是一片苍白的草地上,一股生命的气息从苏醒的泥土里缓缓升起。那隐隐的绿意,让我想起中国的泼墨大写意山水画,那意境似远实近,若即若离,满纸大气却又意蕴含蓄。生命的力量不急着爆发,只是淡淡的接近花开的季节。

花将开未开,站在温暖的阳光中,聆听她们等待花开的梦想。风把头发吹的乱乱的,仰起头来看到几只风筝正稳稳地飘在天上,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宝钗的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一个人要是有梦想,就会活得更有激情。一本书中说过:“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那么拼命的时候,是多么美好啊!”

说起梦想,便想到介子推。在人人都想尽办法争名夺利的时候,他决然的与老母隐居于寂寂青山中,那名利只是别人的梦想,他的梦想只是过平静的日子。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繁华,才有资格说看透繁华,而在繁华中能看透繁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

老家的人总把清明节叫做寒食节,看过一些资料,知道它们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节日,只因日子近,才合为一个。不过,它们的本意都是为了纪念。

纪念,是一个有感情的词。很想感谢祖先创造了清明这么一个节日,让我们无可寄托的感情有处停歇。纪念未免过于正式,相比之下怀念更为温暖,恰似这明媚的阳光将我们带进一段散发着老粗饼味道的回忆中去:那些聚在一起擀饼的农家妇女呀,那骨碌轱辘的擀面杖声呀,那袅袅升起的轻烟呀,她们的身后是缀满杏花花苞的树枝,地上是孩子折回来的柳条……

一阵风吹来,我看着湛蓝的天空,突然想到一句话:陌上花将开,彼可缓缓归矣。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1. 描写生动,富有画面感

· 第一段:“淡白的梨花没有来,天街的烟雨没有来,河边的荠菜没有来。然而你还是来了,带着亘古的炊烟。”开篇通过对梨花、烟雨、荠菜这些清明时节典型物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惆怅的氛围,“带着亘古的炊烟”则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仿佛清明承载着千年不变的情感与记忆。

· 第二段:“站在还是一片苍白的草地上,一股生命的气息从苏醒的泥土里缓缓升起。那隐隐的绿意,让我想起中国的泼墨大写意山水画,那意境似远实近,若即若离,满纸大气却又意蕴含蓄。生命的力量不急着爆发,只是淡淡的接近花开的季节。”此段对草地、泥土和绿意的描写细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清明时节大自然复苏的微妙变化,同时巧妙地运用比喻,将眼前的景象比作泼墨大写意山水画,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那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把抽象的生命力量具象化,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感受。

· 第三段:“花将开未开,站在温暖的阳光中,聆听她们等待花开的梦想。风把头发吹的乱乱的,仰起头来看到几只风筝正稳稳地飘在天上,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宝钗的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一个人要是有梦想,就会活得更有激情。一本书中说过:‘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那么拼命的时候,是多么美好啊!’”这里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花未开的状态象征着希望和潜力,阳光、风筝等元素进一步烘托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引用《红楼梦》中的句子和书中的话语,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增添了文化底蕴,强调了梦想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引发读者对梦想的追求与思考。

2. 情感真挚,富有深度

· 第四段:“说起梦想,便想到介子推。在人人都想尽办法争名夺利的时候,他决然的与老母隐居于寂寂青山中,那名利只是别人的梦想,他的梦想只是过平静的日子。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繁华,才有资格说看透繁华,而在繁华中能看透繁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以介子推的故事为例,阐述了一种超脱世俗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梦想观,这种对梦想的深刻理解使文章的情感更具深度,也让读者在清明的氛围中,不仅感受到对先人的思念,还能对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 第五段:“老家的人总把清明节叫做寒食节,看过一些资料,知道它们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节日,只因日子近,才合为一个。不过,它们的本意都是为了纪念。”通过对清明节和寒食节关系的介绍,自然地引出“纪念”这一主题,为后文抒发对祖先的感激之情做了铺垫,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探究精神。

· 第六段:“纪念,是一个有感情的词。很想感谢祖先创造了清明这么一个节日,让我们无可寄托的感情有处停歇。纪念未免过于正式,相比之下怀念更为温暖,恰似这明媚的阳光将我们带进一段散发着老粗饼味道的回忆中去:那些聚在一起擀饼的农家妇女呀,那骨碌轱辘的擀面杖声呀,那袅袅升起的轻烟呀,她们的身后是缀满杏花花苞的树枝,地上是孩子折回来的柳条……”此段情感真挚流露,表达了对祖先创造清明节日的感恩之情,同时通过对一系列乡村生活场景的细腻回忆,如擀饼的妇女、擀面杖声、轻烟、杏花花苞、柳条等,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乡土气息的世界,使怀念之情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清明作为传统节日在传承情感方面的重要意义。

3.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那隐隐的绿意,让我想起中国的泼墨大写意山水画”“花将开未开,站在温暖的阳光中,聆听她们等待花开的梦想”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用词优美典雅,如“亘古的炊烟”“陌上花将开,彼可缓缓归矣”等,营造出一种古典而诗意的氛围,与清明的主题相得益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美感。

(二)不足

1. 结构稍显松散

· 文章整体围绕清明展开,但各段落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例如从对自然景象和梦想的描写突然转到介子推的故事,再到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最后到乡村生活的回忆,虽然都与清明有关,但衔接不够紧密,有些跳跃感,使得文章整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受到一定影响。

2. 部分表述略显晦涩

· 文中一些句子的表述较为复杂,如“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繁华,才有资格说看透繁华,而在繁华中能看透繁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虽然富有哲理,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能会让部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理解障碍,影响对文章整体思想的把握。

具体建议

1. 优化结构

· 可以在段落之间增加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使文章的线索更加清晰。比如在写完自然景象和梦想的关系后,可以用一段话过渡到介子推的故事,如“由这清明时节的自然与梦想,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的介子推,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坚守与梦想。”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转折更加自然。

2. 简化表述

· 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可以尝试简化表达,使其更加通俗易懂。例如前面提到的句子可以改为“一个人经历了繁华后,才能更好地看透繁华,但这也需要一定的个人悟性。”这样既保留了原句的意思,又降低了理解难度,使更多读者能够顺畅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重新回答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