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传承孝道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一家人在清明节回老家给爷爷扫墓的全过程,展现了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亲情与对祖先的敬重之情。

作文正文:

清明节那一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姑姑、堂哥一起回老家给爷爷扫墓。路上,我们看见一丛丛紫色的野花铺满田野。妈妈说:“这真是一座天然的花园!”快到老家,我忽然想起杜牧写的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踏着泥泞的山路,我们来到爷爷的墓地。我急着冲上前,没想到脚下一滑,摔一跤,满身都是泥。姑姑笑着说:“你呀,正好给爷爷拜上一拜。”我们开始祭扫。爸爸把一张张纸用小石子压在墓碑上,接着清理杂草。我和妈妈、堂哥去捡干树枝,然后把捡来的干树枝分成两堆,放上纸钱。姑姑忙着把一道道贡品摆上。一切准备就绪,姑姑点燃纸钱,又点几支香,分给我们。我们先拜天地,再拜土地公公,最后给爷爷鞠躬。拜完,姑姑还站在爷爷的.墓前,嘴里念念有词。最后,爸爸点燃一串鞭炮,红色的碎纸屑漫天飞舞,好像仙女散花。扫完墓,我们收拾好贡品,等纸钱完全烧成灰烬,才离开爷爷的墓地。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1. 描写细腻,画面感强

· 开篇对环境的描写“清明节那一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姑姑、堂哥一起回老家给爷爷扫墓。路上,我们看见一丛丛紫色的野花铺满田野”,通过“蒙蒙细雨”“紫色的野花”等元素,勾勒出一幅清新而又略带哀伤的清明画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在祭扫过程中,对人物动作和场景的描写也十分细致,如“爸爸把一张张纸用小石子压在墓碑上,接着清理杂草。我和妈妈、堂哥去捡干树枝,然后把捡来的干树枝分成两堆,放上纸钱”,这些描写使整个祭扫场景栩栩如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内涵 文中巧妙地引用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仅契合了当时下雨的天气和扫墓的氛围,还为文章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

· 姑姑的形象通过她的语言和行为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你呀,正好给爷爷拜上一拜”这句话,既表现出姑姑的慈爱和幽默,又体现了扫墓这一传统习俗中蕴含的对先人的敬意。

· 其他人物也都各具特点,爸爸的沉稳、妈妈和堂哥的勤劳等,都在文中有所体现,使整个家庭氛围更加真实和温馨。

4. 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回老家的路上、到达墓地后的祭扫过程以及扫完墓后离开,层次清晰,逻辑连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扫墓的过程。(二)不足

1. 部分表述稍显平淡

· 整体语言较为平实,在一些情感表达上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描述摔倒后姑姑笑着说的话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此时自己内心感受的描写,使情感更加丰富。

2. 深度挖掘不够

· 文章主要侧重于对扫墓过程的叙述,对于清明节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家族情感的传承等方面的挖掘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可以在文中适当加入一些关于家族故事或者对爷爷的回忆,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三)具体建议

1. 优化语言表达

· 在一些语句中,可以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词汇来替换现有的平淡表述。例如,“踏着泥泞的山路”可以改为“踩着那满是泥泞、好似被春雨打湿的黏土山路”,使描写更加细腻。

· 增加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如,“红色的碎纸屑漫天飞舞,好像仙女散花”可以进一步拓展为“红色的碎纸屑如同缤纷的花雨,洋洋洒洒地漫天飞舞,恰似仙女在云端轻轻撒下的绚烂花朵”。

2. 深化主题内涵

· 在文中适当穿插一些关于家族传统、爷爷生前的事迹或者家族长辈对清明节意义的讲述等内容,使文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扫墓过程记录,更是对家族文化和亲情传承的深刻表达。这样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