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节探秘:年味浓浓,热情满满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家乡的春节,对于久居县城的人来说,总带着几分神秘与好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他家乡的春节,感受那浓浓的年味、淳朴的民风以及独特的传统习俗。从祭灶时点燃的巨型香,到串门压岁时的热情招待,再到热闹非凡的巡演戏,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家乡特色的春节画卷,让我们领略到家乡春节的独特魅力。

作文正文:

家乡的春节,素来让我好奇,过惯了县城里“清淡”的春节的我更是想一探究竟。我猜,它一定洋溢着家乡的特色。

我知道家乡人热情,厚道,好客,家乡的春节,果真如此!

浓浓的年味早在“祭灶”时弥漫开来。老家人到春节,最不可缺的就是三大样,烧“香”,串门,和看戏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一支支能点上十二小时的巨大的香。

老家的香可太绝了,它不仅个头大(高约150厘米),且防水又耐用。这种香并不执著于暗紫的颜色,工匠们灵巧的双手用金黄的银粉绘制出手一条盘旋着的龙,更在龙鳞上下足了功夫,凹凸不平,有起有落,龙的神态更是异常逼真,正要向你扑过来似的,两端还用橙红色镶上了“吉祥”二字。

据爷爷辈的老人说,晚上点着这么一支,它便会像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样,整晚护着你,一年到头平平安安的。这香一户在春节期间通常备三支,除夕夜,初一夜晚,正月十五晚各一支。这香最有特点的地方还是它特有的香味。它丝毫不像平时的短短的那种香,点燃时散出一丝丝黑烟,而是略有一点儿好闻。爷爷笑眯眯地告诉我:“这香的寓意可多了,他让孩子们能够安心,辟邪,用处多了去了。”

随着第一支香在除夕之夜燃烧为灰烬,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初一就来了。这时,第二项必不可少的礼节-----串门压岁,便取代了一切。正所谓“一方风俗养育一方人”,老家的串门并不只是双手抱拳行个礼,说声:“新年好。”或“恭喜发财”。还要用这儿产的福橘和包给主人家压岁压惊。这不,我起床没多久,就有人上门拜年了。

这时候的主人家更不能小气了,你越是热情,越好客,自己和来客也高兴。第一个来拜年的是邻家的姆姆,我小时候可没少受她关照,她来给我们压岁,我可要好好招待她。姆姆前脚刚踏进屋里,我就迎了上去,脸上瞬间挤满了笑容,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接过姆姆递过来的一袋“压岁礼品”,我知道,这也是一种礼貌。我将袋子拿进屋里后,连忙请姆姆上座。自己则忙不迭的给客人沏茶,瓜子糖果茶面包甘蔗桔子梨样样不能小气,因为来串门的人越多,表示你人缘好,况且这也是祝福的到来。姆姆高兴地喝完茶后,我见缝插针的与她聊起了家常。她很高兴,虽然席间我们的交流语言不是很通畅,也通过比比划划来交流,可是,老家人主客之间的热情与朴素却是挡不住的滚滚而来,温彻心扉。

初六这天,家家户户都兴致勃勃的谈论着下午三点,雷打不动的巡演戏。这场戏很受重视,老人们津津有味的谈着这即演的《xx》剧情,小孩儿们则呼来唤去的筹备零食陪老人。

下午两点半,我们早早来到祠堂,容纳一千人的大厅座无虚席,来自东湖镇各个村的老戏迷,小戏迷们坐拥一堂,好不热闹!

这场戏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不仅仅是演员们精彩的打斗,更是老家人对中国古老的戏剧文化的一种热爱与推崇。

难忘老家春节游,游见了老家春节浓浓的年味和老家人的厚道,热情与好客,谁能不说家乡好?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1.主题鲜明,情感真挚

· 文章开篇即点明主题——“家乡的春节,素来让我好奇”,并通过对比县城里“清淡”的春节,表达了对家乡春节的强烈好奇和期待,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例如:“家乡的春节,素来让我好奇,过惯了县城里‘清淡’的春节的我更是想一探究竟。我猜,它一定洋溢着家乡的特色。”这句话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引发读者共鸣。

· 在描述家乡春节的过程中,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如“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一支支能点上十二小时的巨大的香”、“我见缝插针的与她聊起了家常”等,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对家乡春节习俗的喜爱和对家乡人的热情好客的赞美之情。

2.内容丰富,细节描写生动

· 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家乡春节的多个习俗和活动,如祭灶、烧香、串门压岁、巡演戏等。作者对每个习俗和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例如,在描写祭灶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家乡的“三大样”——烧香、串门和看戏,并着重描写了巨型香的特点,如“个头大(高约150厘米)”、“防水又耐用”、“用金黄的银粉绘制出手一条盘旋着的龙”等,使读者对家乡的祭灶习俗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 在描写串门压岁的场景时,作者通过“姆姆前脚刚踏进屋里,我就迎了上去,脸上瞬间挤满了笑容”、“我将袋子拿进屋里后,连忙请姆姆上座”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家乡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以及作者与邻居之间的亲密关系。

· 文章还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如“福橘和包给主人家压岁压惊”、“瓜子糖果茶面包甘蔗桔子梨样样不能小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 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浓浓的年味早在‘祭灶’时弥漫开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年味”赋予了生命,生动地描绘了家乡春节的热闹氛围。

· 文章中还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如“老家人”、“姆姆”、“前脚刚踏进”等,以及一些感叹句,如“老家人主客之间的热情与朴素却是挡不住的滚滚而来,温彻心扉。”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也体现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自然流畅和真情实感。

(二)不足及建议:

1.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入

· 虽然文章内容丰富,但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描写巡演戏时,可以对戏剧的内容、表演形式、演员的表演技巧等进行更详细的介绍,或者可以探讨巡演戏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意义。

· 建议在描写一些重要的场景或活动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例如,在描写巡演戏时,可以这样写:“这场戏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演出,更是老家人对中国古老戏剧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2.对家乡春节习俗的描写可以更加系统

· 文章对家乡春节习俗的描写虽然丰富,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对春节期间的各项活动进行更清晰的梳理,或者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春节习俗进行分类介绍。

· 建议在文章结构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明主题,中间部分详细介绍家乡春节的各项习俗和活动,结尾部分对家乡春节进行总结和升华,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结尾可以更加升华主题

· 文章结尾以“谁能不说家乡好?”作结,虽然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但主题升华不够深刻。例如,可以对家乡春节的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者对家乡的未来进行更美好的展望。

· 建议在结尾部分,可以这样写:“家乡的春节,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家乡人的记忆和情感,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独特的年味,让家乡的春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