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社会和谐的美德之光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过讲述在天河城地下停车库的经历,以小见大,展现了礼让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作者从自身的真实遭遇出发,描述了在人流高峰期停车场一位车主因等待不耐烦而吵闹,以及后来与自家争抢车位的事件,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领悟到礼让的价值,呼吁人们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礼让,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作文正文:

礼让,乃古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礼让,乃人与人沟通的桥梁;礼让,乃社会进步的关键。

星期六下午,是天河城人流高峰期,地下停车库的车位也都爆满,可谓一位难求。那天,我与爸爸驱车到天河城,只见地下车库的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无可奈何的我们,只能排在“龙尾”,慢慢等候,一点一点挪着步子。

而我们后面刚来的一部黑色的小轿车,则不耐烦的一直按喇叭,车主更打开车窗,大声叫嚣:“怎么前面这么慢!这么大一个停车场就只有一点车位吗!”车库的工作人员闻声而来,向车主解释道:“现在是人流高峰期,车位都满了,请您再耐心等等。”但这位车主似乎对这种解释并不满意,急躁地大声骂道:“你们是怎么做的?就不能弄多点车位吗?这样还要等多久!我赶时间!”听到这,坐在车厢里的.我不耐烦了:“他简直无理取闹,每个人都安安分分地排队,就他在吵吵闹闹。”旁边的爸爸则说:“可能他也有原因吧。”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轮到我们进停车场了。我们开着车,在停车场四处转,寻找车位。“哎,那有一个车位!”我惊喜地发现角落旁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车位,急忙让爸爸把车开过去。当爸爸来到车位前方,正打算把车尾退进去停车时,一辆汽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把车头开了进去。我很生气,定眼一看,是原来跟在我们后面的黑色轿车。“他怎么可以这样,明明是我们先找到这个车位的!我们等了这么久,现在又要重新找!”我气愤地对爸爸说。

但爸爸却平心静气地和我说:“他可能有急事,赶时间,而我们并不赶,就让他先停车有何妨?礼让是一种谦让的美德,它让人与人变得融洽,让社会变得更加绚丽,何乐而不为?”听了爸爸这些话,我若有所思。是啊,礼让是在文明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一种高尚品质,如果没有礼让,社会会将是怎么样的?这实在令人无法想象。

对啊,从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上便可以看得出来,礼让的行为让人们肃然起敬,让因小事而打伤人的情况不再发生,让社会更融洽。所以,让我们学会礼让,从点点滴滴开始做起,为我们的世界填满色彩!

详细点评:

优点:

主题鲜明突出:紧扣“礼让”这一主题,从停车库的两件典型事件,即黑色轿车车主等待时的急躁无礼和争抢车位,深刻地展现了社会中存在的不礼让现象,进而通过父亲的教导突出礼让的美德,使主题深入人心。

情节跌宕起伏:文章叙事富有波澜,先是描述排队等待进场时黑色轿车车主的吵闹,引发读者对不文明行为的反感;接着叙述发现车位被抢的情节,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冲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的情绪随着作者的经历而起伏。

教育意义深刻: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还通过父亲的话语和作者自身的思考,传达出礼让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能让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增强文明意识。

不足:

描写略显平淡:在描述人物和场景时,语言较为平实,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例如对黑色轿车车主的描写,只是简单地提到“不耐烦的一直按喇叭”“大声叫嚣”“急躁地大声骂道”,这些表述没有细致刻画车主的神态、动作和语气,难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其无礼的程度。

段落衔接不够自然:部分段落之间的过渡有些生硬,如从讲述排队等待时黑色轿车车主的吵闹到发现车位被抢,两段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使文章的整体连贯性受到一定影响。

建议:

丰富描写手法: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运用更多的细节描写,如对黑色轿车车主的外貌、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细致描绘,使其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比如:“只见那黑色轿车车主,身材魁梧,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一边按着喇叭,一边瞪大了眼睛,嘴里不停地喷出一串串不文明的话语,那架势仿佛要把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出来。”

优化段落衔接:在段落之间添加适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使文章的逻辑更加顺畅。例如,在从排队等待的描述转到发现车位被抢的部分时,可以这样写:“终于轮到我们进入停车场,本以为可以顺利找到车位,却没想到新的波折又接踵而至。”这样既能总结上文的等待经历,又能自然地引出下一个情节。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