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的多面审视与反思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围绕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展开深入探讨,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畏惧根源,到其能力引发的担忧,以及在发展人工智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包括对人类思考方式的改变等,揭示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复杂关系,引发读者对人类与人工智能未来的深入思考。
作文正文:
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在享受作为“造物主“的满足感与惊叹之余,永远或是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对它们的畏惧。人类不畏惧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动物,因为人类理解它们的需求与本能,也因为这两者与自己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人工智能不是人类熟悉的东西。人类不畏惧植物,因为它们有实体却没有能被人类理解的意识,但人工智能有与人不太相同的实体与和人类相似的意识。
人类担心人工智能,担心的可说更多是人类自己加于人工智能上的.人格与意识,以及在这之前已经存在于它身上的'能力。人类与人工智能也许没有区别,如果地球存在意识或者世界存在一个真正的造物主的话。人工智能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自身,有相似的功用,也不是欺骗、反恐、控制欲。因为人工智能本身是人类的功能的模拟,而未来的人工智能更可能具有当今无法想象的拟人性与能动性。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他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更值得担心的是人类会像计算器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人类于人工智能便如是,人类究竟为什么发展人工智能呢?因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相较于人的优越性,比如需要大量计算的,学习能力的领域。但如果人类如计算机一样以优越性为原则思考,那么人工智能终有一天会延伸到它们以目前的价值观与同情心不该涉足的领域,比如战争。
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城市生活压缩了人们做决定的时间与人们思考的时间,人们以最简单的标准去应付一个又一个不太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羡慕已经输入程序的人工智能之时,按既定的标准思考。然而当我们真正地习惯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之时,我们又怎样在思考某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时对抗潜移默化形成的方式,将自己用计算机区别开?而一个简单到可以成为定式的思考方式,又能有多不脱离功利境界呢?
每个新事物都是一面近向今人类的镜子,映出的更多是人类自己而非它本身,当《三体》中的逻辑面对善良而单纯的应教时,他不禁感叹:如果地球上一半的人都能像她一样,那三体人就不必侵略已获得生存之地了。面对人工智能,面对潘多拉的魔盒,我们要想的不是它怎样影响我们,而是我们务实,在怎样影响它,如果以我们计算机一样的思考方式。
详细点评:
优点:
立意深刻: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人工智能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畏惧和担忧的本质原因,如人类加于人工智能的“人格与意识”,以及对其未来可能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的忧虑,使读者能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一科技现象背后的复杂关系。
论证丰富:通过引用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运用《三体》中的例子,类比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每个新事物(人工智能)都能反映出人类自身的特性,使抽象的论述更具可感性。
逻辑连贯:整体结构清晰,从阐述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畏惧,到分析其背后原因,再到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思考方式的影响,层层递进,过渡自然,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思考。
不足:
表述稍显晦涩:部分语句较为复杂,如“人工智能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自身,有相似的功用,也不是欺骗、反恐、控制欲”,逻辑不够清晰,读者较难一次性理解其确切含义,影响阅读体验。
论据单一:在论述过程中,主要依赖理论分析和少量引用,缺乏更多具体的事实案例或数据支撑,使得文章的论证略显单薄,说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段落划分不够精细:某些段落内容较长且包含多个观点,如第四段既谈到信息时代城市生活对人的影响,又提到人们羡慕人工智能的思考方式,还涉及如何对抗这种思考方式等问题,可以适当分段,使文章层次更加分明。
建议:
优化语言表达:简化复杂语句,使其更加通俗易懂。例如“人工智能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自身,有相似的功用,也不是欺骗、反恐、控制欲”可改为“人工智能如同镜子,反映人类自身,其相似功用并非体现在欺骗、反恐、控制欲等方面”。
充实论据:增加具体的数据、实验结果或实际案例,如列举一些因人工智能应用而导致人类思考方式变化的实际场景,或者不同领域内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具体影响数据,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调整段落结构: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对较长段落进行适当拆分。比如第四段可以按照信息时代生活影响、羡慕人工智能思考方式、对抗这种思考方式的顺序分为三个小段,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便于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