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刀的老人:平凡中的伟大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讲述了“我”在做作业时,随奶奶去看小个子老人磨剪刀的过程,以及老人在面对年轻人质疑时的遭遇和与“我”的对话,展现了一位平凡却有着精湛技艺和高尚品质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劳动无贵贱之分、劳动者应被尊重的主题。

作文正文:

我正在做作业,突然门外传来一阵阵的吆喝声——“喂!大家注意啦!我磨剪刀,磨剪刀……”奶奶从橱柜里拿出了一把剪刀,已经锈迹斑斑了,对着我们说:“走吧,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磨剪刀,便好奇的出去了。

这位磨剪刀的是一位小个子的老人,他大约六十岁左右,推着一辆很老很老的自行车,后面绑着一条用来磨剪刀的长条凳。奶奶把剪刀放在了她的身边,嘱咐道:“一定要磨好剪刀,越磨越快啊!”他点了点头。这位老人便开始工作了。他总共就有三块石头,都是我叫不出来名字的。一块石头非常的粗糙,他磨起来特别的吃力。

第二块石头比较光滑,它噌噌噌的就磨起来,省力多了。第三块石头最好了,远看像块石头,实际却是一块厚厚的铁,小老头把剪刀放在石头上,用锤子轻轻的.打。把歪处矫正,在把粗糙的地方磨的光滑一点。然后在试着剪了剪纸板,很满意了,才放心的放在一旁。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经过他一处理,就和新的一模一样了,而且似乎比新的还要更有光泽。

这时,因为年轻人走了过来,问道:“磨一把剪刀要多少钱呢?”“要三块钱。”这位老人笑了笑,笑的很开心,眉毛,胡子,眼睛都皱成一团啦。这位年轻人很吃惊:“现在买一把新剪刀才四五块钱,你就要价三块钱,这成何体统!”这位老人没有理他,望着他的背影远去了。

过了一阵,老人问我:“你说我做这种活是不是很丢脸呀?”我连忙说:“不,不,不!这种工作虽然很平凡,但是怎么会丢脸呢?老爷爷,常人就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劳动是不分贵贱,这种精细的活,只有你才能做,你应该感到光荣才对!我不这样认为,你有这种的本领是很了不起的。”老人笑了笑,没再吭声。

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坚强的老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

详细点评:

(一)优点

1. 人物描写较为生动

· 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大约六十岁左右,推着一辆很老很老的自行车,后面绑着一条用来磨剪刀的长条凳”,简单几笔勾勒出老人的形象,使读者能快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 通过对老人磨剪刀时的动作描写,如“用锤子轻轻的打。把歪处矫正,在把粗糙的地方磨的光滑一点”,展现出老人工作的熟练和专注,让读者感受到老人的技艺精湛。

2. 情节发展较清晰

·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从听到吆喝声出门看到老人,到奶奶放剪刀、老人磨剪刀的过程,再到年轻人质疑和“我”与老人的对话,最后表达对老人的赞美,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读者能轻松理解文章的脉络。

3. 主题突出明确

· 通过年轻人对老人收费的质疑这一情节,引出“我”对老人的理解与肯定,鲜明地表达了“劳动无贵贱之分,劳动者都应被尊重”的主题,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不足

1. 语言表达欠精准

· “他总共就有三块石头,都是我叫不出来名字的”表述较口语化,可改为“他一共有三块石头,我都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这位年轻人很吃惊:‘现在买一把新剪刀才四五块钱,你就要价三块钱,这成何体统!’”中“成何体统”这个词在这里使用不太恰当,可改为“这不合理”。

2. 描写手法较单一

· 在描写老人磨剪刀的过程中,主要是动作描写,缺乏对老人神态、心理等多维度的描写,例如在年轻人质疑时,可以增加对老人表情变化的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

· 在描述场景时不够丰富,如可以增加一些对周围环境、气氛的渲染,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三)具体建议

1. 优化语言表达

· 多读优秀作品,积累好词好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写作完成后,仔细检查语句,修改不恰当的用词和不通顺的句子。

2. 丰富描写手法

· 在刻画人物时,增加对人物神态、心理的描写。比如在年轻人质疑时,描写老人的笑容逐渐消失,眼神中的尴尬与无奈等。在描写场景时,加入对周围环境的描绘,如天气状况、路边的花草树木等,营造出一种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例如:“那三块石头就像三位性格各异的老者,默默等待着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