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试题答案与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查干湖盐碱湿地位于吉林省霍林河与嫩江的交汇处,是霍林河尾间的泥沙淤积形成的堰塞湖。湖区地势低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使湖泊呈现“八百里瀚海”之势,成为吉林省最大的淡水湖。元代至清初,这一带江流泡沼星罗棋布,银鱼穿梭,水草肥美,雁鸭栖集。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气候变化和多种人为因素影响,查干湖湿地退化严重,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锐减、土壤腐殖质碳大量损失。1984年引松渠开通,湖区生态环境才得以改善。为增加湖区土壤腐殖质,科研人员从查干湖湿地的盐生植物资源中挑选了芦苇+香蒲、芦苇+苔藓、碱蓬、水稗、芦苇5种类型植被组合,分析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图2),以期为盐碱湿地修复提供依据。图1为查干湖位置示意图。
(1)从水循环角度,阐述查干湖湿地的形成原因。
(2)简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霍林河入查干湖水量变化的人为原因。
(3)结合右图,说出查干湖区土壤改良的首选植被类型及理由。
(1)查干湖湿地的形成主要受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过程的影响。首先,霍林河与嫩江交汇处由于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形成了堰塞湖,这是地表径流作用的结果。其次,湖区地势低平有利于水的积聚,同时该地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湖泊的季节性水量变化,即在雨季期间湖泊水量增加,旱季则通过蒸发减少。这些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查干湖湿地的形成。
(2)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霍林河入查干湖水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上游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引水渠等),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此外,农业灌溉等活动也增加了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减少了流入查干湖的水量。这些人为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模式,影响了湖泊的水量补给。
(3) 根据题目描述,科研人员挑选了芦苇+香蒲、芦苇+苔藓、碱蓬、水稗、芦苇5种类型植被组合来分析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其中,首选植被类型可能是芦苇。原因在于芦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长力,能在盐碱条件下生长,并且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芦苇还能通过其根系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助于维护湿地环境的稳定性。此外,芦苇作为本地物种,更易于生存并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