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在古文中的作用及试题中的用法
来源:好师来教育一帆~整理
通假字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用字现象,指的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在古文中,通假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掌握通假字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以下是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详细讲解通假字在古文中的作用及其用法。
通假字的定义和类型
1.定义: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例如,“倍”通“背”,意为“背叛”。
2.类型:
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如“倍”通“背”;“案”通“按”;“矢”通“誓”,意为“发誓”。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责”通“债”;“直”通“值”,意为“价值”。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指”通“旨”;“说”通“悦”,意为“高兴”。
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如“被”通“披”;“昏”通“婚”,意为“婚姻”。
通假字在古文中的作用
1.弥补用字的不足:在古代,由于汉字数量有限,有时为了表达某个特定意义,会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例如,“罢”通“疲”,表示疲劳;“矢”通“誓”,在“矢志不渝”中,“矢”意为“发誓”。
2.表达特定的文化背景:有些通假字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例如,“被”通“披”,表示穿着或披散,这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外貌或行为;“直”通“值”,在“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直”意为“价值”,反映了古代的经济观念。
3.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通假字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案”通“按”,表示审察、察看;“说”通“悦”,在“说怿女美”中,“说”意为“高兴”,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通假字的用法
1.识别通假字:
音同或音近:如“倍”通“背”,“案”通“按”;“矢”通“誓”,“说”通“悦”。
形似:如“被”通“披”,“见”通“现”;“直”通“值”,“昏”通“婚”。
2.理解通假字的意义:
根据上下文推断:如“倍”通“背”,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意为“违背”;
如“矢”通“誓”,在“矢志不渝”中,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矢”意为“发誓”。
结合历史背景:如“被”通“披”,在“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中,“被”意为“披散”;
如“直”通“值”,在“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结合历史背景可以推断“直”意为“价值”。
3.常见通假字示例:
罢:通“疲”,疲劳。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斑”,头发花白。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倍:通“背”,背叛,忘记。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披”,穿着,披散。如“闻妻言,如被冰雪”,“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辟:通“避”,躲避。如“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板:通“版”,字版。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矢:通“誓”,发誓。如“矢志不渝”。
说:通“悦”,高兴。如“说怿女美”。
直:通“值”,价值。如“玉盘珍羞直万钱”。
昏:通“婚”,婚姻。如“昏礼”。
属:通“嘱”,嘱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亡:通“无”,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共:通“恭”,恭敬。如“共承祭祀”。
总结:
掌握通假字对于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同学们:
1.多读多练:通过阅读文言文经典篇章,熟悉通假字的使用。
2.总结归纳:将常见的通假字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结合上下文:在理解通假字时,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4.练习真题:通过练习历年高考真题,熟悉通假字的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