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上的故乡:山深处的眷恋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在地图上近乎被省略的故乡,却在作者心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位置。那藏于大山深处的故乡,山与水交织成独特的画卷,勤劳的乡人、古老的风韵,构成了作者记忆中最温暖的篇章。然而,当作者踏入灯红酒绿的城市,故乡却逐渐远去。在失落之时,故乡的一切又涌上心头。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那片充满眷恋的故土。

作文正文:

故乡躲在大山的深处,在地图上几乎可以省略。

站在故乡的大山顶上,远远的把故乡丢在脚下。俯看自己的家,似大山里的一颗痣。高远而湛蓝的天空,在群山的狭隘里左冲直撞,才在故乡的平地里挤出一片空地来,那时的故乡,是多么的微小。

山与水和谐地同处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那才是一种至少的美。故乡因为有了它们才显得更加美。但如果他们缺了故乡,那才叫美中不足呢!

在家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爬到大山顶,去眺望我的故乡。清晨,薄雾刚刚漫起的时候,故乡就茏罩在一片云雾当中,似古老又秀气。勤劳的三姑四婆都在这个时候早早起来,在鸡鸭的咕咕声中,开始了忙碌。故乡的人勤。

故乡是多山多林的地方。站在远处看故乡,涌进眼中的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叶间不时探出几个屋檐或浮出一些瓦片,让人晓得那里头还有户人家。林间的青石板路上不时响起牛的得得蹄声,偶尔清风传递过来一两声潮湿的鼻音:“嗯――啊!”故乡蕴有古老的风韵。

怀着些内疚和眷恋,我离开了故乡,走向了灯红酒绿的城市,从此迷失在它的'喧嚣中,故乡就一步一步地从我生活中走远。看着城市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模糊中,便有青绿的苔藓,漫生于石板路上,直达我心深处,滑滑的,湿湿的。

在失落时,我才想到了眷恋的故乡,原来它一直藏在我的内心深处。那山、那水、那石、那房子、那人,都是我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着,牵挂着……一个个影子,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眷恋和无奈打落了我的清泪,我最爱的故乡,我能再好好看你一次吗?

详细点评 :

1. 写作优点

1. 独特视角与生动比喻(第 2 段):“站在故乡的大山顶上,远远的把故乡丢在脚下。俯看自己的家,似大山里的一颗痣”,作者选取山顶俯瞰的独特视角,将家比作 “大山里的一颗痣”,新颖而贴切,生动地展现出故乡在大山环绕下的渺小与独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 情景交融(第 4 段):描绘清晨故乡被薄雾笼罩的画面时,融入 “勤劳的三姑四婆都在这个时候早早起来,在鸡鸭的咕咕声中,开始了忙碌” 的场景,既展现出故乡清晨的宁静与朦胧美,又通过乡人劳作的画面体现出故乡的生活气息,使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有机融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细腻的环境描写(第 5 段):“涌进眼中的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叶间不时探出几个屋檐或浮出一些瓦片,让人晓得那里头还有户人家。林间的青石板路上不时响起牛的得得蹄声,偶尔清风传递过来一两声潮湿的鼻音:‘嗯――啊!’”,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故乡多山多林、充满古朴气息的环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乡独特的韵味。

4. 情感真挚且有层次(第 6 - 7 段):先写离开故乡走向城市后的迷失,“从此迷失在它的喧嚣中,故乡就一步一步地从我生活中走远”,真实地表现出作者在城市中的孤独与迷茫;再写失落时对故乡的眷恋,“一个个影子,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眷恋和无奈打落了我的清泪”,情感层层递进,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2. 不足之处及建议

1. 语言表达准确性(第 3 段):“山与水和谐地同处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那才是一种至少的美”,“至少的美” 表述不通顺,可改为 “极致的美”,使语言更加准确、流畅。

2. 逻辑连贯性(第 3 段):“但如果他们缺了故乡,那才叫美中不足呢!” 此句中 “他们” 指代不明,结合前文,应是指 “山与水”,可将 “他们” 改为 “山水”,让句子逻辑更清晰。

3. 深度挖掘不足(全文):文章对故乡的描写多停留在表面的景色与生活场景,可进一步挖掘故乡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故乡文化对自己价值观的塑造等深层次内容。比如在描述故乡人勤劳后,可补充 “故乡人的勤劳深深烙印在我心间,成为我在城市中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提升文章思想深度。

4. 结尾升华欠缺(第 7 段):结尾可适当升华主题,不局限于对能否再看故乡一次的简单发问。可改为 “我最爱的故乡,你不仅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更是我在这纷繁世界中坚守本真的力量源泉。无论相隔多远,我定要再次投入你的怀抱,重拾那份最初的美好”,使文章情感更具张力,主题更深刻。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