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 “逆袭” 记:从滥竽充数到吹竽名家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曾在吹竽队伍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齐王听曲喜好改变而狼狈逃离。经妻子鼓励,他决心苦学吹竽,历经艰难拜师,在山中边劳动边学艺,最终学成下山,以精湛技艺赢得众人称赞。作文正文: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是他发现宫里会吹竽的行家实在太多了,所以他就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假装会吹。后来,齐泯王爱听一个人独奏,他怕齐泯王发现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回到家里,他左思右想,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混日子了。今后该干什么呢?干体力活吧!自己没有力气。做生意吧!自己又没有经商头脑。他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这样过了很久。有一天,妻子问他:“是不是你最爱吹竽?”南郭先生点点头。妻子又说:“那你就踏踏实实地学好吹竽。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你一定能学好吹竽。”南郭先生听了妻子的鼓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吹竽,不让妻子失望。但是又担心找不到名师。
有一天,妻子告诉他,听说山里有一位吹竽高手,每天都在山上吹出悦耳动听的竽声,连森林里的动物和树上的小鸟都听得发呆了。你就去找他吧。南郭先生听了急忙问:“在什么山上?”妻子回答到:“你自己找吧。如果没有这点自信,你还怎么拜师学艺呢?”南郭先生说:“好吧,明天我就去找。”
第二天,妻子给他准备了衣物和干粮,南郭先生告别了全家人边走边问。山里的路又狭窄有陡峭,南郭先生整整走了一天,脚都磨出了血泡还是没有找到师傅,但是他没有灰心,继续往前走。到了第三天才远远听见竽声,南郭先生喜出望外,顾不得这些天的'疲劳,三步并作二步一路小跑找到了吹竽师傅。他向师傅说明来意,师傅看了看南郭先生不像是出过力的人就说:“学艺可以,就是山里的生活太苦了,要自己砍柴,种地,打猎,你能行吗?”南郭先生想了一会儿说:“行!只要能学好吹竽,我什么苦都准备吃。”
第三天,师傅带南郭先生到山里砍柴,师傅一会儿就砍了一大捆柴,而南郭先生只砍了一点点,手就磨出了血泡,南郭先生看着师傅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师傅笑着说:“不要紧,慢慢锻炼吧!”南郭先生就这样一边劳动,一边学吹竽。一晃半年多过去了,南郭先生不但学会了吹竽,而且学会了砍柴,种地,打猎。有一天,师傅对南郭先生说:“你已经学的不错了,可以下山了。”南郭先生千恩万谢,含着满眼的泪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傅。
回到家里,南郭先生把自己这半年多在山里的生活告诉了妻子,还给妻子吹了一曲《山清水秀》,妻子都听得入迷了。听完后,她高兴地说:“你这次进山真是双丰收呀!”过了几天,南郭先生带着自己的竽进宫了。他把自己学到的竽艺全部献给齐泯王,齐泯王听了直点头。在场的人边听边竖起大拇指称赞南郭先生吹的好听。南郭先生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详细点评 :
1. 优点 1. 情节完整:从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起因,到他决心学艺的转变,再到寻找师傅、艰苦学习,最后学成归来获得认可,整个故事发展脉络清晰,有头有尾,能让读者完整了解南郭先生的成长历程。例如,详细描述了南郭先生找师傅的艰辛,“山里的路又狭窄又陡峭,南郭先生整整走了一天,脚都磨出了血泡还是没有找到师傅,但是他没有灰心,继续往前走”,使情节更加丰富。 2. 人物形象有变化:开头呈现的是一个不懂装懂、混日子的南郭先生,而经过学艺过程,他变得吃苦耐劳、学有所成,人物形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成长与转变。像 “南郭先生想了一会儿说:‘行!只要能学好吹竽,我什么苦都准备吃。’” 就体现了他态度的巨大转变。 3. 语言通俗易懂:全文语言平实,符合故事类文章面向大众读者的特点,读起来轻松流畅,没有阅读障碍,便于理解故事内容。如 “妻子又说:‘那你就踏踏实实地学好吹竽。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你一定能学好吹竽。’”,口语化表达拉近与读者距离。 2. 不足 1. 错别字:“齐泯王” 应为 “齐湣王”,错别字会影响文章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2. 表述重复:在描述南郭先生找师傅的过程中,“南郭先生整整走了一天,脚都磨出了血泡还是没有找到师傅,但是他没有灰心,继续往前走。到了第三天才远远听见竽声” 与后面 “南郭先生喜出望外,顾不得这些天的疲劳,三步并作二步一路小跑找到了吹竽师傅”,对于行走过程和找到师傅前的状态描述稍显重复,可精简部分表述,增强文章简洁性。 3. 细节深度欠缺:在学艺过程中,对于南郭先生如何学习吹竽,师傅具体教授了什么技巧,以及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详细过程描写不足。比如只说 “南郭先生就这样一边劳动,一边学吹竽。一晃半年多过去了,南郭先生不但学会了吹竽”,学艺部分显得较为平淡、笼统,难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学艺的艰辛与成长的不易。 3. 建议 1. 校对文字:仔细检查全文,避免错别字的出现,提升文章质量。 2. 优化表述:精简找师傅过程中的重复语句,如可将 “南郭先生整整走了一天,脚都磨出了血泡还是没有找到师傅,但是他没有灰心,继续往前走” 改为 “南郭先生在狭窄陡峭的山路上走了一天,脚磨出了血泡,却未曾放弃寻找”,让表述更简洁有力。 3. 丰富学艺细节:增加学艺细节描写,如 “师傅先教南郭先生吹响竽的基本方法,可南郭先生嘴唇总是使不对劲儿,怎么也吹不出声。师傅耐心地一次次示范,南郭先生练得腮帮子都酸痛了,才终于吹出了第一个音。之后学习复杂的指法,他的手指常常按错孔,不是音调不准,就是节奏混乱。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习,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慢慢掌握了技巧……”,通过这些细节,能让南郭先生的学艺过程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