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的逆袭:从欺君之徒到吹竽圣手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南郭先生因滥竽充数逃离齐国,奔赴秦国云观山拜师学艺。历经艰辛学成后,他重回齐国皇宫,用精湛技艺征服齐湣王,实现从欺君之徒到 “天下吹竽第一人” 的华丽转身。
作文正文:
南郭先生从皇宫连滚带爬的逃回家乡。可刚到家,消息不胫而走:一个人不会吹竽却装模作样的给齐湣王吹竽,诡计败露,逃出皇宫,齐湣王大怒……南郭先生听到这儿,心中想:不行了,这家也呆不下去了,若官兵追到这儿我的脑袋搬家不说还要连累家人。
南郭先生窜到了秦国。听说这里有座云观山,山上住着一位须髯花白的老人,他吹竽的本领极高。但他不知怎的,从不收弟子。南郭先生心想:这是我脱胎换骨的好机会,无论多难,我也要上山拜师。
南郭先生收拾好行装,离开了家。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云观山,由于一路奔波劳累,他眼前一黑,昏了过去。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床上,耳边传来一阵竽声,如百灵鸟的歌声那样动听。他向外望去,只见一位慈眉善目老人在吹竽。老人见他醒了,便说:“你醒了,你晕倒在山脚,我把你背回来了。”从谈话中,南郭先生知道他就是那位自己要找的人。
南郭先生立刻跪下,唏嘘着将自己不堪的过去告诉了老人并希望他能收自己为徒。可老先生面露难色说自己从不收徒弟,让他回去。南郭先生长跪不起边磕头边苦苦地恳求,直至夕阳西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老先生被他的真诚感动了。他想,虽然破了规矩,但他觉得能拯救一个迷途知返者也值。于是决定收他为徒并约法三章。此后,他跟师傅勤学苦练,吹竽的`本领提高得很快。
春去秋来,时光如梭,一晃三年过去了,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受苦的妻儿,想起了几年前自己所犯下的错……他觉得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在征得___的同意后,再次回到了皇宫。
看守的侍卫怎会忘记这个欺君罔上的家伙,二话没说就把他押到了大殿,齐湣王一见这个人,脸上的青筋就爆了出来。南郭先生忙劝皇帝息怒,恳请皇上听他独奏一曲,如若惊惹圣上,愿砍下头颅示众。看到湣王默认,他拿起了竽开始熟练吹奏,那悠扬的竽声引来蝴蝶飞舞,恰似“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一曲终了,引来雷鸣般的掌声。齐湣王也开心极了,毕竟是第一次听到这么好听的竽声。
从此,南郭先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那个欺君罔上的人变成了“天下吹竽第一人”。
详细点评 :
1. 优点 1. 情节完整且有张力:故事以滥竽充数败露后的逃亡为起点,经历艰难拜师、刻苦学艺,再到回宫用实力证明自己,情节跌宕起伏。如南郭先生晕倒山脚被师傅所救,这一偶然情节为拜师创造契机,增加故事戏剧性;回宫后面对齐湣王的愤怒,又通过独奏化解危机,推动故事走向高潮。 2. 人物刻画细腻:对南郭先生的心理描写十分到位,如 “南郭先生心想:这是我脱胎换骨的好机会,无论多难,我也要上山拜师”,体现其决心;“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受苦的妻儿,想起了几年前自己所犯下的错……”,展现其内心的复杂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3. 语言优美生动:在描写音乐时,运用诗句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南郭先生吹奏竽声的美妙,增添文章文学性;描写师傅吹竽 “如百灵鸟的歌声那样动听”,比喻手法使读者能直观感受音乐之美。 2. 不足 1. 关键信息遗漏:“在征得___的同意后,再次回到了皇宫”,此处应明确是征得师傅同意,关键信息缺失影响阅读连贯性与完整性。 2. 部分逻辑稍弱:南郭先生刚回皇宫就被侍卫认出并押到齐湣王面前,这个过程略显简单。按照常理,皇宫侍卫制度严格,对于曾经欺君之人,应详细描写侍卫如何发现、确认身份以及押解过程中的细节,使情节更具逻辑性。 3. 结尾稍显仓促:“从此,南郭先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从那个欺君罔上的人变成了‘天下吹竽第一人’”,对于南郭先生成名后的影响、后续生活等未做任何交代,结尾过于简略,没有给读者足够的回味空间。 3. 建议 1. 补充关键信息:在 “在征得___的同意后,再次回到了皇宫” 中,明确补充 “师傅”,使句子表意完整。 2. 强化逻辑细节:在描写被押解过程时,可丰富细节,如 “看守的侍卫巡逻时,一眼瞥见南郭先生鬼鬼祟祟的身影,觉得眼熟。仔细打量后,突然想起这不就是几年前欺君罔上的那个人。于是,迅速招呼同伴,将南郭先生团团围住。南郭先生还未来得及辩解,就被五花大绑,一路推搡着押到了大殿之上”,增强情节合理性。 3. 完善结尾:可适当拓展结尾,如 “从此,南郭先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激励后生努力奋进、追求真才实学的典范。齐湣王对他青睐有加,时常邀请他在宫廷盛宴上演奏。南郭先生也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培养出众多优秀乐师,为齐国音乐文化的繁荣贡献着力量”,让故事更完整,给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