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人生中的智慧抉择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时常面临着各种选择,就如同那则耐人寻味的寓言里小猴的际遇一般,每一个决定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古往今来,无数智者用他们的经历诠释着“舍得”的真谛,从三国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到宋朝文天祥的舍生取义,无不向我们昭示着:懂得舍弃,方能收获更为珍贵的东西,“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

作文正文:

有一则寓言讲有一天,小猴去种豆,一不小心掉了一颗豆子,他就把手中的豆子丢了,去找那颗丢的豆子,那颗豆子没找着连那把豆子也被鸟吃了。

读完这则寓言,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为什么小猴不懂得舍那颗小小的豆子,得来的将是满园的豆子,难道他不懂得因小失大的道理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三国的诸葛亮他舍弃喧嚣,避开红尘世俗的诱惑,避开尔虞我诈,退隐山市,怡然自得,最终刘备发现了他,三顾茅庐,请他辅助自己争夺天下,再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以明志,淡泊为人处世,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创造了军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真不愧是“功盖三分国”他舍弃的是暂时的冷落,得到的是永垂不朽的一世英明。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朝的抗金英雄文天祥被俘时,面对忽必烈提出种种利益诱惑,他软硬不吃,他抱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必死的心态,最终他的死重于泰山,为后人景仰,垂请于史。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实无所舍,亦无所得,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详细点评:

优点

· 主题明确且富有深度:文章紧紧围绕“舍得”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小猴种豆的寓言引入,探讨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以实现更大的价值,进而上升到人生智慧的高度,主题深刻且具有启发性,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生活中的取舍问题。

· 论据丰富多样:作者旁征博引,分别列举了三国诸葛亮和宋朝文天祥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舍得”的重要性。诸葛亮舍弃喧嚣,获得辅佐刘备争夺天下的机会,创造诸多奇迹;文天祥舍弃生命,维护国家尊严,其精神流芳百世。这些事例具有典型性,且跨越不同时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结构清晰合理: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以寓言引出话题,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兴趣;中间部分详细阐述论点,分别从古代名人事迹进行论证;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舍得”的内涵与重要性,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语言流畅自然:文字表达较为流畅,句式运用灵活,如“鱼,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等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同时引用名言警句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不足

· 论证深度不足:虽然列举了多个事例,但在分析事例时大多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动机和抉择过程。例如对于诸葛亮的事例,只是简单描述了他做了什么,没有深入探讨他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他个人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 逻辑连贯性欠佳:从寓言到古代名人事例的过渡略显生硬,缺乏更自然流畅的衔接表述,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够紧密,给人一种零散的感觉,影响了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 语言文采稍逊:部分表述较为直白和平铺直叙,缺乏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修辞手法运用,使得文章在语言美感上有所欠缺,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建议

1. 深化论证内容:在描述事例时,增加对人物决策过程和内心挣扎的描写,比如在讲述文天祥舍生取义时,详细描述他在面对敌人诱惑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如何权衡生死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读者更能深刻理解“舍得”的艰难与伟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增强逻辑连贯性:在不同段落和事例之间,使用一些过渡性语句或段落,使文章的衔接更加自然。例如在从小猴的寓言过渡到诸葛亮的事例时,可以这样表述:“不仅小猴在生活小事中面临舍与得的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在关乎国家命运和个人荣辱的大事上,同样展现出了‘舍得’的智慧。就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这样能使文章的逻辑链条更加完整。

3. 提升语言文采:运用更多的修辞手法来润色文章,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描述诸葛亮的淡泊时可以说:“诸葛亮如同隐匿于山林间的苍松,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宁静中坚守着自己的志向……”;在阐述“舍得”的意义时可以使用排比句增强气势:“舍得是心灵的一次洗礼,是对世俗诱惑的勇敢抗争;舍得是人生的一场修行,是在坎坷道路上的毅然抉择……”,通过这些方式提升文章的语言美感和艺术性。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