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灯,照亮暗夜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以“我”儿时在夜晚归家经历的一件惊悚之事为切入点,讲述了父亲因担心“我”而在夜晚前往接“我”,却不慎受伤的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爱与感恩之情。

作文正文:

父爱点燃的灯光,永存于天地间,生生不息。

上小学时,每逢周末,我总会外出玩,有时玩过头了,忘记回家,不觉夜幕降临,这五百米的山路便显得漆黑悚然。

一片密密的树林,远望好似群蚁排衙,冷风一吹,飒飒作响。罕有足迹的小路上,泥泞斑斑,林间常有动物窜过,不时踩断树枝,发出咔嚓的声音,吓得人毛孔大张,一身冷汗。见到如此漆黑的夜晚,我难免会想起鬼。这时,突然想起奶奶曾说,年轻人精力旺盛,最能在黑夜驱散妖魔,我知道那是安慰。

那晚回家,刚上山头,就看见不远处有个灯光闪闪烁烁,忽明忽灭。我心中的喜出望外,仿佛在这漆黑的夜中有了伴侣,便加快了脚步,谁料想随我的步子加快,那个光点也加快了速度,我不禁全身震悚了起来。“莫不是遇上了老人说的鬼火?”我担心的想着。这时,我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逃跑”。我撒开双腿,像一只奔命的小鹿一样冲刺,当我用余光再去看那灯光时,只见那灯光仿佛翻转几圈,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回到家中,我连忙扑进母亲的怀里,告诉他我遇见了鬼火,她一边轻轻的抚摸着我的背,一边缓声的.安慰我。不一会,父亲拖着血淋淋的腿回家,我们忙问他怎么了,他轻描淡写的答道:“晚上加班回家,路上摔跤,腿被树枝刮破了。”

一天,我与母亲闲聊,聊到那晚遇到鬼火之事,母亲仔细听后,惊诧地说:“没想到他真去了!”“谁?去干什么了?”

“你父亲,他怕你害怕,去接你了。”“也就是他的腿伤是……”“估计是吧!”母亲答道。母亲的这句话如同一颗巨石,在我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连忙站起来,匆匆跑到父亲房门前,房门是紧闭的。紧闭的房门那样沉默,正如父亲的关爱一样无言,我正欲抬手敲门,却叹了口气,默默地离开了。

父亲,您用您的慈祥、关爱、真诚、尊重,用您的血肉之躯在我心中点燃的灯,又怎会熄灭呢?您这样的关心,又如何让我拒绝呢?

寒冬,又见漆黑的夜晚,鹅毛大雪之后,大地银装素裹,我望着天上的黑,地上的白,哈口气暖了暖手,自己点亮了灯。

详细点评:

1. 优点:

· 情节跌宕起伏:从“我”玩耍忘归在漆黑山路遇“鬼火”的惊恐,到家后得知是父亲因担心自己而去接应受伤的真相,情节发展充满悬念与转折,如“我撒开双腿,像一只奔命的小鹿一样冲刺,当我用余光再去看那灯光时,只见那灯光仿佛翻转几圈,便消失的无影无踪”,紧张刺激的氛围渲染到位,吸引读者急切想知道后续真相。

· 环境描写烘托氛围:对夜晚山路的环境描写细致入微,“一片密密的树林,远望好似群蚁排衙,冷风一吹,飒飒作响。罕有足迹的小路上,泥泞斑斑,林间常有动物窜过,不时踩断树枝,发出咔嚓的声音,吓得人毛孔大张,一身冷汗”,生动地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我”当时的恐惧心理,也侧面反映出父亲在此环境下前来接“我”的不易,为后文体现父爱之深做了铺垫。

·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描写,如“他轻描淡写地答道:‘晚上加班回家,路上摔跤,腿被树枝刮破了’”,表现了父亲低调、不善言辞且默默付出的性格特点;而“我”得知真相后的震惊、感动等心理变化也通过细节描写得以展现,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主题深刻感人:以小见大,从一件童年往事中挖掘出父爱的深沉内涵,结尾处“父亲,您用您的慈祥、关爱、真诚、尊重,用您的血肉之躯在我心中点燃的灯,又怎会熄灭呢?您这样的关心,又如何让我拒绝呢?”直接抒情,升华主题,表达了对父爱的崇敬与感恩,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2. 不足:

· 部分描写稍显拖沓:在描述“我”害怕“鬼火”以及奔跑的过程时,有些语句略显啰嗦,例如“我心中的喜出望外,仿佛在这漆黑的夜中有了伴侣,便加快了脚步,谁料想随我的步子加快,那个光点也加快了速度,我不禁全身震悚了起来。”可以适当精简,使文章节奏更加紧凑明快。

· 语言文白夹杂稍显突兀:整体语言风格偏向口语化来讲述故事,但中间夹杂了一些较为书面化的表述,如“你父亲,他怕你害怕,去接你了。”“也就是他的腿伤是……”这种表述与上下文口语化的叙述不太协调统一,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

· 缺乏更多细节照应:前文提到父亲拖着血淋淋的腿回家,但在后文“我”得知真相后的反应描写中,对于父亲腿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我”对此的进一步关切等方面缺乏更深入细致的描写,使得这一重要情节的情感冲击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3. 建议:

· 精简拖沓描写:对于“我”害怕“鬼火”的部分情节进行适当删减和整合,突出关键动作和心理反应即可,比如“我心中一喜,加快脚步,可那光点也跟着加速,我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只想快点逃离这地方,便拼命往家跑。”这样能使文章节奏更紧凑,读者也能更迅速地进入到紧张的氛围中。

· 统一语言风格:将文中较为书面化的语句改为口语化表达,使全文风格一致。例如把“你父亲,他怕你害怕,去接你了。”“也就是他的腿伤是……”改为“咱爸呀,他怕你害怕,就去接你了呗。”“哎呀,那他这腿伤肯定是……”这样更符合整体的叙述口吻,读起来也更加自然流畅。

· 补充细节描写:在“我”得知父亲腿伤真相后,增加对父亲伤势的具体描写以及“我”内心的愧疚、心疼等复杂情感的细节刻画。比如“我连忙跑到父亲房门前,轻轻推开门缝,看到他腿上缠着厚厚的纱布,还有隐隐渗出的血迹,我的心像被重重捶了一下,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我想进去帮他看看伤口,可又怕打扰他休息,只能默默地站在门外,心里满是自责和感激。”这样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以及“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