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烤鸡里的爱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讲述了“我”在星期天经历的一件小事,妈妈逛超市回来给“我”带了一只烤鸡,本想全家一起享用,但爸爸却因烤鸡数量有限而佯装不喜欢吃,把吃的的机会留给了“我”,“我”在无意中得知真相后,才体会到爸爸深深的爱。作文正文:
星期天,妈妈说要去逛超市,我连忙说:“我也要去,我也要去”。“不行你得写作业,不过我回来时可以带给你一个礼物”。我说:“太好了,太好了。”
妈妈走了,我迫不及待地等着妈妈回来。我的作业都快写完了,妈妈才回来了。妈妈一进门就说:“看我给你带回了什么好东西。”我打开包装袋一看,原来是一只香喷喷的烤鸡。我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烤鸡呢!我刚想拿出烤鸡吃,妈妈说:“等爸爸回来再吃。”我只好不情愿地离去,盼望着爸爸能快点回来。
爸爸终于回来了,我一上餐桌就那起一条鸡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我看见爸爸没有吃烤鸡,我奇怪得问:“这么好吃的烤鸡为什么不吃呢?”爸爸说:“我不喜欢吃烤鸡,你吃吧!”我信以为真,就把剩下的`烤鸡都吃完了。
星期一放学回家,我听见妈妈对爸爸说:“你为什么不吃烤鸡呢?”爸爸回答说:“你只买了一只鸡,哪够我和儿子吃啊,还是让儿子吃吧。”我听见了,恍然大悟,才体会到爸爸有多爱我。
详细点评:
1. 优点: · 情节简单却感人:文章围绕一只烤鸡展开情节,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跌宕起伏的剧情,但却通过父母与“我”之间关于烤鸡的互动,生动地展现出父母对“我”的关爱,这种平凡中的爱意更能打动读者,如爸爸说“你只买了一只鸡,哪够我和儿子吃啊,还是让儿子吃吧”,简单的对话将父爱的默默付出体现得淋漓尽致。 · 语言质朴真实:全文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如“我的作业都快写完了,妈妈才回来了”“我刚想拿出烤鸡吃”等语句,平实的叙述让读者感觉像是在听一个孩子讲述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容易产生共鸣。 · 结构清晰完整:采用顺叙的写作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从妈妈买烤鸡开始,到“我”等待妈妈回家,再到一家人围绕烤鸡的反应,最后“我”得知真相感悟父爱,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 细节描写传神:“我迫不及待地等着妈妈回来”“一上餐桌就那起一条鸡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我”作为一个孩子对烤鸡的渴望和喜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父母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而做出的牺牲,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不足: · 描写手法单一:文章主要以叙述的方式推进情节,缺乏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描写,例如在描述父母的对话和行为时,只是简单地陈述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没有深入刻画他们说话时的语气、表情以及内心想法,使得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立体,如爸爸说不喜欢吃烤鸡时,若能加上一些神态描写,如“爸爸微微皱眉,笑着摆摆手说”,会让人物更加生动。 · 情感深度可挖:虽然文章结尾“我”体会到了父爱,但整体情感表达略显平淡,对于父母之爱的感悟仅停留在表面的感动上,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这种爱的内涵以及它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和影响,使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如在得知爸爸不吃烤鸡的真相后,可以多写一些“我”内心的反思和对父爱更深层次的理解。 · 标题不够新颖:标题《一只烤鸡里的爱》较为直白和平铺直叙,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难以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可以考虑采用更富有悬念或情感张力的标题,比如《烤鸡背后的秘密》。 3. 建议: · 丰富描写手法:在描写人物时,增加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比如在写妈妈买回烤鸡时,可以描述一下妈妈的表情是带着笑意还是有些疲惫,手里拿着烤鸡的动作是怎样的,是小心翼翼地递给“我”还是其他样子;在写爸爸不吃烤鸡时,可以刻画一下他的眼神是温柔的还是略带歉意的,说话时的语气是轻松的还是故作镇定的等,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 深化情感表达:在感悟父爱的部分,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种情感,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感动,还可以思考父爱在生活中的其他表现形式以及对“我”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可以写“我”回忆起过去爸爸为自己做的其他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父爱的无私和伟大,或者表达自己在未来生活中会如何回报父母的爱等,这样能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 优化标题设计:尝试换一个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标题,如前文提到的《烤鸡背后的秘密》,或者《藏在烤鸡里的父爱密码》等,让标题既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又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阅读文章来解开其中的“秘密”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