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父爱觉醒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以对父爱的莫名感动为切入点,反思往昔对父亲付出的无知,在岁月流转中顿悟父爱深情,通过与朱自清笔下父爱的类比,进一步阐述父爱的沉重与伟大,表达对父爱的感恩以及努力笑对人生让父亲心安的决心,最后以形象的比喻强调父爱的不可回报。

作文正文:

提到父爱,不知道为什么,内心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时间列车一刻也不停地行驶着,在人生的征途上,无始无终。越是这样,我对父爱的感动越是强烈。

我的心隐隐作痛,为那个历史中的我,历史中的我,面对父亲,这个为家庭日夜奔波,对工作倾尽心血的人,我的心何时有过一丝感动?――尽管我的眼角有时会有些湿润。

友情也许会淡化,誓言也许会被遗忘,但亲情永驻人间!“血浓于水,根叶总相连”。朝朝暮暮,春去春来,我顿悟了父爱的博大,后悔于当初的无知,我流泪了,为父亲,这是第一滴。

我很感动,感动于父爱的深沉。这十几年来,父亲一直深爱着我。从我蹒跚学步,一直到地老天荒。岁月的车辙已过早地爬上了父亲宽阔的额头,那痕痕印迹,让人的心中泛起一种苍凉的悲壮,父亲老了,我差一点忘了,父亲在我长大的同时也在渐渐衰老。

泪眼朦胧中,我依稀看到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那蹒跚的背影,看到了……

我被这份恩情所绊,感动于先哲的父爱,更感动属于我的这份情愫。我无法计量父爱的体积,也无法度量这么多年来父亲关爱我的程度,也许我无法做些什么,但我知道只要我在漫漫人生征途上不被困难所羁,笑对人生,一直深爱我的父亲一定会心安。

父爱是一座高山,让我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依然沉着冷静,父爱是一片大海,让我的灵魂即使受到电闪雷鸣,也依然仁厚宽容……

我坚信,如果说世间真有那么一种不求回报的东西,那一定是父爱,父爱衰老的种种痕迹在默默见证着这份爱的深广,那有着生命不右承爱的情愫又岂是一个感动所能形容?

详细点评:

优点:

· 情感真挚浓郁:文章整体情感基调真挚,从开篇内心因提及父爱而产生的感动,到对自己往昔无知的悔恨,再到对父爱深沉博大的感悟,情感层层递进,如“我的心隐隐作痛,为那个历史中的我……我流泪了,为父亲,这是第一滴”,细腻地展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父爱的深刻领悟。

· 主题清晰深刻:紧扣“父爱”这一主题,围绕自己对父爱的认知和感悟展开叙述,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深入探讨了父爱的内涵和意义,如“我坚信,如果说世间真有那么一种不求回报的东西,那一定是父爱”,明确地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使文章主题鲜明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 善用对比手法:将过去的自己对父亲的忽视与现在对父爱的深刻感悟形成鲜明对比,如“历史中的我,面对父亲……我的心何时有过一丝感动?”与“我流泪了,为父亲,这是第一滴”,突出了时间推移带来的认知转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作者内心的成长与觉醒。

· 结尾寓意深远:结尾处以“父爱是一座高山……那有着生命不右承爱的情愫又岂是一个感动所能形容?”的比喻句收尾,将父爱比作高山和大海,形象地表现出父爱的深沉、宽广与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使文章余味无穷。

不足:

· 内容稍显空洞:文章在阐述父爱时,多是抒情式的表达,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使得父爱显得有些抽象。例如只是提到父亲为家庭奔波、对工作倾尽心血,但未给出具体的事件或场景来体现,读者难以真切地感受到父爱的具象化表现,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语言较为平实:整体语言风格较为平实,在词汇运用和句式结构上缺乏独特的亮点。多数语句较为直白简单,如“岁月的车辙已过早地爬上了父亲宽阔的额头”,虽然能表达出父亲衰老的意思,但表述较为常规,缺乏文学性和艺术性,难以在众多同类题材文章中脱颖而出。

· 结构略显松散:中间段落在阐述对父爱的感悟时,逻辑不够连贯,各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例如从回忆过去的自己到引用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象,再到表达对父爱的感动,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性语句,使得文章结构略显松散,整体性不强。

建议:

· 充实文章内容:补充一些具体的事例来丰富父爱的内涵,比如讲述父亲在生活中为自己默默付出的一个具体场景,或者自己与父亲之间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如“记得那次我深夜突发高烧,父亲背着我在医院里穿梭,他的脚步急促而坚定,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滚落,眼神中满是焦急与关切……”。

· 提升语言美感:在遣词造句上更加精炼和富有文采,可以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成语或优美的词汇来提升文章的语言质量。例如将“岁月的车辙已过早地爬上了父亲宽阔的额头”改为“岁月的霜华悄然侵蚀着父亲宽阔额头的每一寸肌肤,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宛如镌刻着时光的密码,诉说着他为家庭操劳的艰辛历程”。同时,注意句式的变化,避免句式过于单一,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优化文章结构:在段落之间添加过渡性语句,使文章的论述更加连贯有序。比如在从过去的回忆转到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联想时,可以这样写:“回想起曾经懵懂无知的自己,对父亲满满的爱意竟毫无察觉,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笔下那同样令人动容的父子深情……”通过这样的过渡,使文章的逻辑更加顺畅,层次更加分明,增强文章的整体性和可读性。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