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之苦:难以言说的滋味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作者围绕“考试的滋味就是苦”这一中心,讲述了自己每次考试前充分准备却考不好,考试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不同学科有不同担忧等情况,抒发了对考试苦涩滋味的感慨。
作文正文:
俗话说的好:“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对我来,考试的滋味就是苦。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考试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每次都考不好。有人说,我是太紧张了,把会的,所学的都急没了,脑袋一片空白。可是我不会啊,我从第一次考试到现在,从没紧张过,脑袋一片空白啊。平时,难一点的题,只要花多一点的时间去想就会了,太难的就去问同学和老师。可是,一到考试遇到难一点的题,怎么想也想不会,无论我在脑袋里如何搜索就是搜索不到,尽搜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自己搞的头晕晕的。
每次考试前,我都做好充分准备,连明知不可能出的题都复习了好几篇,怕它来个突击检查。可是每次都不会,都有一些不把握的题。以前,语文怕考试有作文,但是那一张没有的啊。现在不怕作文了,却怕起阅读来了。每次在老师没说要考试我就早早做好准备,可是每次突击检查的.分数少得让人心裂啊。
六年级时,我们班的作文分数不太好,老师怕升中考时作为成了我们的累赘,所以每天都教我们写,写到现在不怕作文了,却怕起别的。我最怕数学了。我对数学是特别敏感,平时还好,一到考试就想哭,考完后有时差点就哭出来了。别的科目还算可以。
唉,考试的滋味真不好受啊!
详细点评:
(一)优点
1. 主题明确 文章紧扣“考试的滋味是苦的”这一主题,开篇点明主旨,之后通过描述自己考试前后的各种情况,如准备充分却考不好、不同学科的担忧等,都围绕着主题展开,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考试的感受,内容较为集中,没有过多的旁枝末节干扰主题表达。
2. 情感真挚 作者从自身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出发,详细地描述了考试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如“每次考试前,我都做好充分准备,连明知不可能出的题都复习了好几篇,怕它来个突击检查”“唉,考试的滋味真不好受啊!”等语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考试的无奈和苦恼,容易引起共鸣。
3. 层次清晰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叙述,先总体阐述考试的滋味苦,接着具体说明考试前的准备以及考试时遇到的困难,然后分别讲述语文和数学学科的特殊情况,最后再次感叹考试的滋味不好受,使文章条理清楚,易于理解。
(二)不足
1. 语言表述较平淡
· 整体语言风格较为平实、简单,多为平铺直叙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例如“有人说,我是太紧张了,把会的,所学的都急没了,脑袋一片空白。可是我不会啊,我从第一次考试到现在,从没紧张过,脑袋一片空白啊。”这样的表述比较口语化且缺乏文采。
· 用词较为单一,像“准备好了”“不会”“怕”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适当用一些更精准、丰富的词汇来替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缺乏细节描写
· 在描述考试中遇到难题时,只是简单地说“怎么想也想不会,无论我在脑袋里如何搜索就是搜索不到,尽搜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自己搞的头晕晕的”,没有具体描写思考的过程或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使读者难以深刻感受到那种困境。
· 对于考试前的准备,也只是提到复习了很多内容,没有具体说明是如何准备的,比如复习的方法、时间安排等,内容不够丰满。
3. 结构稍显松散 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比如从语文科的担忧转到数学科的担忧时,缺乏连贯性的表述,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具体建议
1. 提升语言文采
· 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比如比喻、拟人等。例如“那些难题就像顽固的石头,挡住了我的思路,任我如何在脑海中敲打,都无法开出一条通往答案的道路。”
· 积累并使用一些优美的词汇和成语,使表达更加精确和生动。比如“每次考试前,我都如临大敌般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增加细节描写
· 在描述考试中遇到难题时,可以详细地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我紧紧皱着眉头,手中的笔不自觉地在纸上乱划,眼睛死死地盯着那道题,脑海中不断闪过所学的知识,可它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我的头脑里横冲直撞,却始终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答案……”
· 对于考试前的准备,可以具体写一写复习的地点、时间安排等,比如“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坐在安静的书房里,翻开一本本厚重的教材和笔记,认真地梳理每一个知识点,从清晨的阳光洒进窗户,到夜晚的月光照亮书桌……”
3. 优化文章结构 在段落之间添加一些过渡性的句子或词语,使文章更加连贯。比如在从语文转到数学时,可以说“语文考试的难题让我心有余悸,而数学考试又如同一座更难攀登的山峰,给我带来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