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堤旁的植树之旅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这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早晨,“我”被爸爸叫醒,得知今天是植树节,便和爸爸以及他单位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去黄河大堤旁的苗圃植树。“我”经历了从不会到在爸爸指导下学会植树的过程,最后看着种下的树苗,期待着未来这里绿树成荫,并表示明年还要来植树。

作文正文:

这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早晨,闹钟“叮铃铃。”响了起来,爸爸推开房门,笑着跟我说:"今天是植树节,和我一起去植树吧!"我一下子从床上爬起来,看了看日历,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

吃过早饭,我们就和爸爸单位的叔叔阿姨们乘一辆大巴出发了,目的地是黄河大堤旁的一处苗圃。一路上,爸爸给我讲了植树节的来历,原来3月12日是孙中山老爷爷的逝世纪念日,因为孙中山老爷爷生前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后来就把孙爷爷逝世的这一天定为全民植树节,号召民众参加植树活动,一起来为保护我们大家生存的自然环境、绿化家园而努力,同时也为怀念伟大的孙爷爷。爸爸还告诉我,植树可以防风沙,养水土,防御水灾,保护物种,净化空气,好处可多了。

车子走了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在一个有林子的沙土地边停了下来,据说这里以前是一片荒丘,后来好多人在这里种树,现在已经立起了一排排小树林。这时,几个叔叔从车上拿下来一捆捆树苗和许多铁锹、水桶,分给来植树的每个人,我也抢着领了两棵小树苗,迫不及待的和爸爸来到指定地点准备埋头苦干。我拿起铁锹刚要挖坑,爸爸拦住了我:“别急,先量量要挖多大的坑。”按爸爸的指点,我一锹一锹的挖出一个比树根大两倍的圆圈,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爸爸接过我的铁锹,往深处挖,不一会儿,树坑挖好了,爸爸把绑在树苗上的草绳解开,把树苗放入坑中,让我扶正,就开始往坑里加土,加了一半的时候,还把树苗往上提了提,爸爸说这样能保证树根全部向下,然后爸爸要我围着树苗不停的踩土,咦?这是为什么呢?爸爸笑了,对我说:“让土里不留空气,才能保证树苗扎根成活呀。”最后,爸爸还在树苗周围垒了一圈小土坝,然后对我说:“去打水来浇吧!”我来回跑了好几趟,旁边的一位叔叔大声对所有人说:“大家浇水一定要浇透,这样树苗才能活!”

太阳笑眯眯的挂在头顶上,我和爸爸也笑眯眯的看着这些树苗,想着过不了几年,这里就会绿树成荫的,我开心极了,大声地对爸爸说:“明年我还要来植树!”

详细点评:

优点:

主题清晰且富有教育意义:文章围绕植树节展开,详细介绍了“我”和爸爸一起植树的经历,通过这次经历,读者可以了解到植树节的意义以及植树的益处,如防风沙、养水土、防御水灾、保护物种、净化空气等,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起床前往植树地点、在路上了解植树节来历、到达目的地后开始植树以及植树结束后的感受,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植树过程。

· 细节描写较为生动:在描述植树过程中,对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较为细致,如“我拿起铁锹刚要挖坑,爸爸拦住了我:‘别急,先量量要挖多大的坑。’”“我一锹一锹的挖出一个比树根大两倍的圆圈,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等,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植树的不易和其中的乐趣,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

· 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文章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明了地叙述了整个事件,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读起来自然流畅,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不足:

部分内容表述可更精准:在描述树坑的挖掘时,“按爸爸的指点,我一锹一锹的挖出一个比树根大两倍的圆圈”,这里的“圆圈”表述不太准确,应该是“坑”。

· 人物情感描写可深化:虽然文章有一些对“我”的情感描写,如“迫不及待”“开心极了”等,但这些描写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比如在植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时的内心感受等,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 结尾部分稍显平淡:文章结尾只是简单地表达了“我”开心的心情和明年还要来植树的愿望,缺乏更深的升华,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或者对未来树林景象的想象等内容,使结尾更加有力。

建议:

修改表述错误:将“挖出一个比树根大两倍的圆圈”改为“挖出一个比树根大两倍的坑”,使描述更加准确。

· 深化人物情感描写:在植树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我”的内心独白,比如在挖坑遇到困难时,“我心想这挖坑还真不容易啊,但是我一定不能放弃,我要让小树苗有个好的家。”在扶正树苗时,“我小心翼翼地扶着树苗,仿佛能感受到它生命力的跳动,我默默对它说,你一定要茁壮成长哦。”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在植树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 丰富结尾内容:在文章结尾处,可以增加一段对环境保护的呼吁或者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例如“看着这些种下的树苗,我仿佛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那里将成为小鸟的家园,动物的乐土。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绿色遍布每一个角落。”通过这样的结尾,可以进一步提升文章的主题和深度。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