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4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3分)

1.(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雅”“俗”概念都拥有相对稳定的基本内涵,这些基本内涵成为各种描述与论辩赖以展开的前提,又在各个时期的雅俗之辩中不断承传、扩展。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即统治阶段倡导的“礼”。从“礼”转换为审美趣味,“雅乐”充当了重要的先导。象征着维护“礼”的各种规范,“雅乐”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发扬“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种种文化经典也由于“雅”的品质而被奉为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其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

古代士大夫多有出尘之想,谈禅说佛,诗文之中标举隐逸遁世之趣,时常以“俗”讥讽对于財富或者官阶的过度迷恋。虽被一再打压,“俗”的反抗也屡屡发生。谚语、笑话、相声、快板书等迄今仍然流传于底层大众中。另一些通俗文化成功地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比如,词、曲、章回小说等始终贮存了“俗”的记忆的文体。这种“化俗为雅”是文人雅士心悦诚服的表现。相对“雅”经常表现出的雕琢、堆砌与纤弱,“俗”的率直是一种解毒剂。

到了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依赖的则是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文化生产有权利赢得报酬,但是,哲学家阿多诺深恶痛绝的是,赢利的企图正在将文化生产纳入工业生产模式。文化按照标准化模板批量生产,雷同的程式既有助于加快生产速度,又有助于复制相同的消费趣味。“文化工业”将摧毁不同的个性而塑造大众千篇一律的精神面貌,文化商品的广泛流通无形地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拜物教。在这令人迷茫的时刻,以知识分子为首的文化精英必须批判文化的商品性质,维护高雅文化拥有的空间。阿多诺在自己的音乐批评之中坚持实践这种理念。

“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度也丝毫不逊色。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作为武侠小说乃至通俗文化的杰出代表,金庸的声望如日中天,金庸武侠小说之中的某些“桥段”甚至成为广为流传的典故。“朦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孤傲与“高雅文学”的相互认同不言而喻。然而,金庸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数量意味了什么?一些批评家力图复述阶级革命时期曾经赋予“俗”的强大意义:“大众喜闻乐见”即是至高的美学标准;而另一些批评家将金庸列为20世纪小说大师,文学史座次隐含的经典遴选机制毋宁说谋求“雅”的肯定。

“俗”与市场的联系不可能长期遮蔽,“畅销书”的概念形象地揭示印刷文化带来的利润。尽管如此,电子大众传媒铺开的经济规模还是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从电影、广播电台、电视到互联网与手机,电子大众传媒广泛进入日常生活意味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经济收益不再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电子大众传媒的运行要求巨大的成本投资,同时形成高额回报,雅俗之“俗”具有十足的含金量。将票房、收视率、点击率作为评判作品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已经从新闻报道延伸到批评家的论述。很大程度上,这隐喻了市场在“俗”的名义下对于审美趣味的征服。

事实证明,电子大众传媒远比印刷文化擅长与商业合作。电子大众传媒形成的商业网点进入每一个家庭的客厅,甚至握在每一个人的掌心,譬如电视机与手机。正是在世俗生活各种渴求的推动下,大众传媒才实现时间和空间更大范围的覆盖。如果说,“雅”的过度苛求往往表现为经典或者传统对于个性与独创的抑制,那么,“俗”的泛滥多半热衷于以低劣、畸形乃至变态的趣味来迎合世人、投机市场,这种倾向可能严重损害文化的教化功能。

本雅明曾指出技术带来的文化民主:“如果说博物馆保存的书画作品真迹珍贵无比,那么,众多电影拷贝或无数电视机播放的肥皂剧不再像真迹那样令人敬畏和膜拜。然而,本真的艺术固有的‘灵韵’会不会消逝在机械复制之中?”只是在“俗”大行其道的今天,本雅明式的疑虑产生的回声愈来愈微弱。

20世纪后的雅俗之辩远比古典社会激烈。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重新公布独特的雅俗指标及其涉及对象,继而诱发另一轮雅俗之辩,这表明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正在重新建立联系。所以,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参与历史的见证。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和“俗”的内涵是相当稳定的,各个时期的人们进行“雅”“俗”之辩时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B.后世诗词文赋崇尚中正平和的文风,文化经典追求“雅”的品质,都可体现儒家文化的规训。

C.“俗”也有长处,如章回小说凭着其率直的风格,让那些受“雅”之弊病困扰的文人雅客乐于接受。

D.某些批评家重申“大众喜闻乐见”这一最高美学标准,目的是借此赋予金庸作品较高的文学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礼”到“雅乐”,再到“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威地位逐步得以巩固。

B.“俗”文化迎合底层大众的趣味,而表现出放浪、泼辣等特点;而“雅”也同样体现特定阶层的文化品味。

C.与古代士大夫标举隐逸遁世之趣有点相似,先锋小说家向世人摆出的“孤傲”姿态也符合其“雅”的定位。

D.当前文化建设必须以“雅”为主,才能培养高雅的品味;也必须对“俗”加以打压,来抑制低俗文化的泛滥。

3)下面的言论,最能体现支持“雅”的立场的一项是(  

A.古之文学虽至拙劣,自吾人读之无不古雅者;若自古人之眼观之,决非如此。

B.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C.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打草竿》之类。

D.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4)下面观点成立有两个必要前提。下列对这两个前提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正是在世俗生活的各种渴求的推动下,大众传媒才实现时间和空间更大范围的覆盖。

A.大众传媒可以满足世俗生活各种的渴求。

B.世俗生活不断催生人们各种各样的渴求。

C.资本方是为了追逐利润才兴办大众传媒。

D.多数人愿意在满足渴求上投入大量时间。

5)请概括说明阿多诺和本雅明的观点,及材料引用两人观点的不同目的。

620世纪下半叶,“俗”的社会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原因有哪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25分)

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牡蛎

(俄)契诃夫

我不必费力追忆,就能记起一件往事的全部细节。那是阴雨绵绵的秋天的一个傍晚,我和父亲站在莫斯科的街上,我感到一种奇怪的病渐渐控制了我。没有一点疼痛,但两条腿不由得弯下去,要说的话哽在喉咙口,头无力地歪到一边。

这时如果把我送进医院,医生们一定会在我的病历卡上写上“饥饿”字样——这种病在任何医学教科书里是找不到记载的。

我的父亲穿着很旧的夏季大衣,一顶花条呢帽里露出一团棉花。他的脚上穿一双又大又重的胶皮雨鞋。这个世俗的人生怕别人看出他光脚穿着雨鞋,便在小腿上再套一副旧皮靴筒。

这个可怜而又有点糊涂的怪人,他在五个月前来到首都,想谋求一个文书职位。这五个月来他一直在城里东奔西跑,到处找事做,直到今天才下决心跑到大街上来乞讨……

我们对面是一座高大的三层楼房,楼上挂着一块蓝色的招牌:“旅店”。我的头软弱无力地往后仰,朝两边歪,我不由自主地朝上方看,望着旅店那灯火通明的窗子,从其中一个窗口往里看,墙上挂着一块白色牌子。足足有半个钟头,我不让眼睛离开这块牌子。我竭力想读出牌子上的字,但却是白费。

最后,那奇怪的病开始显示威力。马车的轱辘声在我听来像是隆隆的响雷,在大街上的臭气中我能分辨出上千种气味,旅店的灯光成了令人目眩的闪电。我的五种感官都高度紧张,极度灵敏。我开始看到从未看到的东西。

“牡蛎……”我终于看清牌子上的字。

“爸爸,牡蛎是什么?”我费力地把脸转向父亲,哑着嗓子问。

父亲没有听见。他正专心地目送每一个经过他身边的人……他想对行人说点什么,但那句重如秤砣的要命的话,却怎么也吐不出来。他甚至朝一个行人迈出一大步,碰碰他的衣袖,但等那人回过头来时,他连忙说声“对不起”,一脸尴尬地倒退回来。

“爸爸,牡蛎是什么?”我又问一遍。

“一种动物……生活在海洋里……”

我立即想象,它应当是介于鱼虾之间的一种东西。既然它生活在海洋里,那么用它再加上胡椒和月桂叶肯定能做出鲜美的热汤,或是做成虾酱似的浇汁,或是加上洋姜做成冷冻……我想象着,人们怎样从市场上带回它,赶快把它收拾干净,赶快下锅……快,快,因为大家都饿了……饿极了!从厨房里飘出煎鱼和虾汤的香味。

这股香味惹得我上颚和鼻孔发痒,而且这种感觉渐渐地遍及全身……香味浓极了,惹得我开始咀嚼。我又嚼又咽,好像嘴里当真含着一块牡蛎肉似的。

我感到极大的满足,腿却不由得弯下去。我怕摔倒,便抓住父亲的袖子,身子紧紧贴着他那湿漉漉的夏季大衣。父亲紧缩着身子,直打哆嗦。

“爸爸,牡蛎是素烧,还是荤烧?”我问道。

“这东西要生吃……”父亲说,“它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它有两片壳。”

刹那间,幻想破灭了……

“真恶心,”我小声说,“真恶心!”

牡蛎原来是这样!我一直把它想象成青蛙那样的动物,现在这只青蛙藏在壳里,睁着亮闪闪的眼睛朝外看,不断摆动它那极难看的下颌。我想象着,人们怎样从市场上带回这种有壳、有螫、眼睛闪亮、皮肤粘乎乎的动物……大人们拿起来就吃……吃生的,可它吱吱直叫,极力咬人的嘴唇……

我皱起眉头,可是……可是为什么我的牙齿却开始咀嚼起来?这牡蛎样子可怕,令人作呕,可我还是吃它,吃得狼吞虎咽,生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吃完一只,我已经看到第二只、第三只的亮闪闪的眼睛……我把它们都吃了……最后我吃餐巾,吃盘子,吃父亲的胶皮雨鞋,吃那块白牌子……凡是我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我统统吃下去。因为我感到,只有吃下东西,我的病才会好起来。那些牡蛎可怕地睁着眼睛,其丑,无比,我一想到它们就浑身打颤,但我还是要吃!吃!

“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喊从我的胸中迸发,我朝前伸出双手。

“行行好,先生们!”这时我听到父亲那低沉而压抑的声音,“真不好意思求人,可是,我的上帝,这孩子顶不住了!”

“给我牡蛎!”我呼喊着,揪住父亲的大衣后襟。

“小小年纪,难道你会吃牡蛎?”我听见身边有人发笑。

在我们面前站着两个戴圆筒礼帽的先生,他们哈哈笑着瞧着我的脸。

“你这个小家伙想吃牡蛎?当真?有意思!你知道怎么吃吗?”

我记得,这时有一只有力的手把我拖进了灯火通明的旅店。很快身边就围上了一堆人,他们哄笑着好奇地瞅着我。我在一张桌旁坐下,开始吃一样滑溜溜的东西,那东西很咸,有一股潮气和霉味。我狼吞虎咽般吃起来,不嚼,不看,也不想弄清我吃的是什么。我觉得,如果我睁开眼睛,那我一定会看到一对亮闪闪的眼睛,螯和尖利的牙齿。

我忽然嚼到一样硬东西。嘎巴一声咬碎了。

“哈哈哈!他连壳也吃了!”人们大笑,“小傻瓜,难道这也能吃吗?”

我记得后来我渴得厉害,浑身发痛,发烫的嘴有一股怪味。我的父亲从一个屋角走到另一个屋角,不停地挥着手比划着。

“我好像着凉了,”他嘟哝道,“我感到脑袋里……好像里面有个人……恐怕是因为我今天没有……没有吃过东西……我真的……我明明看到那些先生为牡蛎付了十卢布,我怎么不走过去,向他们讨几个……借几个钱呢?他们多半会给的。”

到第二天清晨我才睡着,我梦见了一只有螫、有壳、眼珠子老转动的青蛙。中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父亲:他依旧走来走去,不停地挥着手比划着……

(汝龙译,有删改)

1)下列各个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但那句重如秤砣的要命的话,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B.我又嚼又咽,好像嘴里当真含着一块牡蛎肉似的。

C.它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它有两片壳。

D.我感到脑袋里……好像里面有个人……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将饥饿称为“奇怪的病”,是饥饿导致“我”身体虚弱,就跟“病”一样;它又不被任何医学教科书收录,因而又是“奇怪”的。

B.“我”眼中的父亲,穿着不合时令的大衣,怕丢脸而在小腿上套着旧皮靴筒;因窘迫显得“可怜”,又因无用的遮掩显得“有点糊涂”。

C.父亲在回答我的问题时,表达并不连贯,显得有些敷衍,表明他面对儿子对食物的热切期盼不知如何回应,所以有点心虚。

D.饥饿使得“我”的感官高度紧张而变得敏锐,还使“我”的精神状态变得不太正常,这种“病”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3)关于人们围观“我”吃牡蛎的情景,下列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孩子视角观察与叙述,“戴圆筒礼帽”暗示人物来自不一样的阶层,“难道这也能吃吗”的反问语气中流露出某种优越感。

B.“灯火通明的旅店”是“我”之前仰望的地方,但不是穷人该来的地方,其招牌上的“牡蛎”肯定也不是穷人能轻易吃到的东西。

C.文中多次写到人们的“笑”,由“发笑”“哈哈笑着”到“哄笑”,最后变成了“大笑”,暗示他们给“我”吃牡蛎的举动并非出自同情。

D.“那东西很咸,有一股潮气和霉味”,表明“我”品尝到牡蛎真正的味道后十分失望,小说借此讽刺有钱人吃牡蛎的爱好令人恶心。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改写后的句子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原句:最后我吃餐巾,吃盘子,吃父亲的胶皮雨鞋,吃那块白牌子……凡是我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我统统吃下去。

改写:最后我吃餐巾、盘子、父亲的胶皮雨鞋、那块白牌子……我把我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统统吃下去。

5)文中三个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父亲心态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但等那人回过头来时,他连忙说声“对不起。

真不好意思求人,可是,我的上帝,这孩子顶不住了!

我怎么不走过去,向他们讨几个……借几个钱呢?

6)“我”在吃之前、吃之时和吃之后,都对牡蛎的丑陋进行想象,这些描写在小说中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5分)

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郭崇韬,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及庄宗即位,与宦者马绍宏俱为枢密使。时崇韬权位已隆,而群小交兴。语其故人子弟曰吾欲避之庶几免祸可乎?对曰:“今中宫未立,宜请立刘氏为皇后,然后退而乞身。天子以公有大功而无过,必不听公去。”崇韬以为然,乃上书请立刘氏为皇后。皇后既立,崇韬累表自陈,还枢密使于内臣,优诏不允。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宦官进曰:“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阁百数。今大内不及故时卿相家。”庄宗曰:“吾富有天下,岂不能作一楼?”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唐臣传》)

材料二: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盖其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A其故人B子弟CD吾欲E避之F庶几G免祸H可乎?

2)下列各项,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材干见称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D.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对的,正确,与《赤壁赋》“其声呜呜然”的“然”意义不同。

B.患,苦于,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的“患”意义不同。

C.固,使……坚定,与《苏武传》“反欲斗两主”的“斗”用法相同。

D.质,人质,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质”意义相同。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宦官得势时,郭崇韬曾多次请求辞去枢密使之职,但没有被批准;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帝对他仍然十分看重。

B.庄宗在洪水泛滥、百姓受灾时,仍想着为自己建造避暑的高楼;郭崇韬指出他“今以一身为意”,有劝谏之意。

C.虽然皇帝本身并不想将宦官培养成宫廷内的祸患,但正因为他对忠臣无情的排斥,才使得情势变得越来越糟。

D.欧阳修认为宦官之祸容易让人主深陷其中,难以逃脱,最终导致人主亡身或亡国,因此比女色之祸危害更大。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宦官通过哪些手段使得人主“亲小人,远贤臣”而最终陷入了“势孤”的境地?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午憩道傍人家

张孝祥

一崦人家竹树凉,午阴深处著胡床。

石泉政似煮茗沸,稻花已作炊粳香。

梦到家园归自好,起寻官路去何长。

尘埃满面迎西日,底处[]青山是故乡。

[]底处:何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诗人中午时分行至山中的一户人家,选择一处绿阴乘凉休息。

B.第三句写岩石间涌出的泉水好像正在沸腾的茶汤,营造出欢快活跃的氛围。

C.第四句写稻花简直能让人闻到炊饭的香味,以夸张手法表现庄稼长势之好。

D.此处的人家与诗人的家园应当有相似之处,于是成为诗人思家之梦的引子。

2)最后一联通过时间、空间的变化传达丰富的意味。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贾谊《过秦论》)

2)人生得意须尽欢,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3)《论语•里仁》中,孔子以“                 ”两句阐释了“以人为镜”的具体做法,那就是:学人之长而避人之短。

4)月亮的别称“桂宫”和“玉兔”都源自民间关于月亮的传说,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两句也与这些传说有关。

三、写作(60分)

6.(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往往更愿意向他人展示理想化的自我,而不太愿意接受真实的自我。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