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 观文物,通古今
(1)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序
(2)根据特征填写文物的编号。
①源于少数民族,民国改良风靡全国的是( );
②载重量大且配备了指南针,在当时领先地位的是( )。
(3)古代一些文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1)(C)→(B)→(E)→(D)→(F)→(A)
(2) ①. A ②. F
(3)文物在现在生活中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外贸易的繁荣开放、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又反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们要传承和发展文物文化,使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大放异彩。
【解析】
小问1详解】
排序:根据图片信息“材料 A 满族旗袍; 材料 B战国铜壶 ;材料C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材料D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材料;E陶院落; 材料F泉州出土的海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A是清朝时期,材料B是战国时期,材料C是原始农耕时期;材料D是唐朝时期;材料E是汉朝时期;材料F是宋朝时期。因此,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序是:(C)→(B)→(E)→(D)→(F)→(A)
【小问2详解】
编号:根据所学可知,源于少数民族,民国改良风靡全国的是满族旗袍,因此①填A;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因此,②填F。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的一些文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是历史的传承,对此我的认识是:文物在现在生活中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外贸易的繁荣开放、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又反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们要传承和发展文物文化,使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大放异彩。
2. 读材料,析原因
同学们研究辛亥革命时发现各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态度有所不同。
材料一:清政府的话大意是革命军勾结在一起,要尽早扑灭,防止革命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材料二:各国使馆人员的话你们革命军英明勇武,感激其保护武汉华侨,严守中立态度
材料三:孙中山接受采访虽然武昌起义,我们革命军准备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国各省都在纷纷响应,以及我们革命军非常的英勇,所以说我支持,然后他们会胜利。
(1)根据材料一,清政府对武昌起义的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总结各国对武昌起义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对起义态势乐观态度的原因( )双选
A、起义准备充分 B、阻挠势力不多 C、各省纷纷响应 D、军队作战勇猛
(4)各方对于武昌起义的爆发存在不同的态度,结合材料,分析原因。
【答案】(1)镇压 (2)中立
(3)CD (4)材料一反映清政府维护自身统治;材料二反映革命者推翻清王朝政权;材料三反映外国列强维护本国利益。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一“清政府的话大意是革命军勾结在一起,要尽早扑灭,防止革命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可知,清政府对武昌起义的采取的措施是:镇压。
小问2详解】
态度:根据材料二“各国使馆人员的话你们革命军英明勇武,感激其保护武汉华侨,严守中立态度”可知,各国对武昌起义的态度是:中立。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孙中山接受采访虽然武昌起义,我们革命军准备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国各省都在纷纷响应,以及我们革命军非常英勇,所以说我支持,然后他们会胜利。”可知,孙中山对起义态势乐观态度的原因有:各省纷纷响应 ,军队作战勇猛,CD项正确;起义准备充分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出现辛亥革命阻挠势力不多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CD项。
【小问4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清政府的话大意是革命军勾结在一起,要尽早扑灭,防止革命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根据材料二“各国使馆人员的话你们革命军英明勇武,感激其保护武汉华侨,严守中立态度”;根据材料三“孙中山接受采访虽然武昌起义,我们革命军准备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国各省都在纷纷响应,以及我们革命军非常的英勇,所以说我支持,然后他们会胜利。”可知,各方对于武昌起义的爆发存在不同的态度,原因是:材料一反映清政府维护自身统治;材料二反映革命者推翻清王朝政权;材料三反映外国列强维护本国利益。
3. 看图表,辨趋势
同学研究“15世纪以来世界与亚洲的联系”,绘制以下时间轴。
(1)新航路开辟以来,葡萄牙攫取在中国( )的居住权。
A. 澳门 B. 香港 C. 台湾 D. 上海
(2)同学发现15世纪以来世界与亚洲的联系十分紧密。根据事例,解读万隆会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
事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印度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冲击英国的殖民体系。
(3)根据时间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15世纪以来世界与亚洲的联系”的认识。
【答案】(1)A (2)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万隆会议的召开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维护了许多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出发。
(3)认识:15世纪以来世界发展与亚洲的关系密不可分,给亚洲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发展,最终成为当今世界多极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选择:根据所学可知,1487年-1522年西方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大肆向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15~16世纪世界的海上霸主和最大殖民国家。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强行租占澳门,A项正确;香港是清朝鸦片战争失败后被割让给英国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台湾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割让给日本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上海是《南京条约》中开放为通商口岸与题意不符,排出的D项。故选A项。
【小问2详解】
关系: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因此,万隆会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万隆会议的召开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维护了许多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出发。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所学可知,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洲进行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亚洲,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要造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为了扩大市场和倾销商品,帝国主义国家用船舰利炮打开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大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所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因此,可以得到的认识是:15世纪以来世界发展与亚洲的关系密不可分,给亚洲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发展,最终成为当今世界多极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15世纪以来世界与亚洲的联系”的认识是:15世纪以来世界发展与亚洲的关系密不可分,给亚洲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发展,最终成为当今世界多极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