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谈人生抉择与真情坚守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开篇点明阅读路遥《人生》后心情沉重,进而引出对书中人物命运及人生相关思考的探讨,包括旅途不顺的调节、艰难抉择的应对以及面对诱惑如何自持等,提出人生之路漫长且曲折,从中能学到诸多道理的中心观点。

作文正文: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详细点评:

1. 优点

· 情感真挚:作者在文中充分表达了对书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如对刘巧珍无私真挚的爱的佩服,对高加林行为的恨与同情,情感饱满而真实,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容易引发共鸣。

· 结合文本紧密:在阐述观点和感受时,紧密结合《人生》的具体内容,如详细描述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种种关爱举动,以及高加林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具有说服力,体现了对原著的深入解读。

· 结构较清晰:整体围绕对《人生》的感悟展开,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人生启示的总结,层次较为分明。先分别论述对刘巧珍和高加林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原因,最后得出关于人生道路和抉择的普遍结论,逻辑连贯。

· 语言流畅自然:文笔流畅,表述较为清晰,能够将复杂的故事内容和内心感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没有明显晦涩难懂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不足

· 深度挖掘不够:虽然对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但在探讨人生启示方面,深度略有欠缺。例如对于“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等问题,只是提出但没有深入展开论述,没有充分挖掘《人生》这部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的更深层次价值。

· 评价稍显片面:在对高加林的评价中,虽然提到了他的无奈和社会原因,但整体上还是侧重于对他的批评,缺乏更全面客观的分析。比如对于高加林抛弃巧珍的行为,可以进一步探讨其性格特点、时代背景对其价值观的影响等因素,使评价更加立体。

· 缺乏个人感悟拓展:文章较多地局限于对书籍内容的阐述,在个人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方面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从自身出发,讲述这本书对自己生活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使得文章的感染力和实用性有所降低。

具体建议

1. 深化人生启示论述:对于文章中提出的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如面对抉择、诱惑等方面,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等进行深入探讨,给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法,使文章不仅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感悟,更能为读者提供实际的指导意义。

2. 全面评价人物:在评价高加林时,增加对他性格成因的分析,如他的抱负、自尊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因素如何综合影响他的行为决策,同时也可以探讨他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的成长与反思,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3. 增强个人感悟与生活联系:多讲述一些这本书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产生共鸣,比如自己在面对困难抉择时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惑,以及从书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文章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重新回答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