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难度提升重要性凸显 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网络整理网络整理

8月,南国书香节如期而至,今年也是《广东促进全民阅读条例》实施之后的首个南国书香节。在语文学习要求增加、语文考试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老师、家长对阅读、写作、人文素养培育更加关注,在“青春文学日”“我爱国学日”“开卷有艺日”等主题活动中,多位名师、名家讲述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借鉴。

语文学科特征——“皮厚”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培优实践分享会的家长现场调查中,培优学习数量占比最高的是数学,花费最高的是英语;语文学习排在艺体学习之后,百余位家长中不到10位报读语文课外培优。

对此调查结果,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首席培训师刘毅主任强调:“语文是百科之母,其科目特征是‘皮厚’,不似数学或英语培优,语文学习短时间难以取得效果。”学生进入中学后,语文能力基本定型,语文成绩差的学生较难逆风翻盘;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不需额外投入也能保持优秀。因此,他建议家长重新审视语文地位,尽早开始语文素养提升。


卓越大语文产品创始人陈宏巨校长也指出,语文学习“日有所增,不见其增;日有缩减,不见其减”。当学生语文成绩表现不佳时,“内功”缺失已久、已远,往往较难追及。

盲目学国学不等于语文培优

近年来,市场上掀起了国学热,提倡童蒙养正;诸多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浸润,开展开笔礼、穿汉服、非遗学习等文化活动。

对此趋势,陈宏巨校长指出,国学不等于大语文,大语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着眼于通过世界优秀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独立的思维和笃行的力量。

刘毅则表示,学校只重视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容易将国文学习“做俗”“流于表面”,而忽略国文如何进入课堂,语文学习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实践证明,国学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整体成绩提升有帮助。如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通过系统学通、学透100篇文言文,重新定位语文水平坐标,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水到渠成。在山东省某地方普通学校进行3届国文班实验改革,升学比例从20%提升到80%。他分析,国文经典、优秀文化的植入使学生不仅语文成绩提升,也使学生青春期心性得到滋养,自省能力提升,能够主动自我管理、彼此成为镜像,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影响其他学科学习,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但国学进课堂应有所选择,刘毅指出,国学内涵十分广泛,涵盖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等,摒除消极的、迷信的部分,综合考量各家内容,儒家经典最适宜进入学生课堂;对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学生而言,有重点、有方法的学习国学方能事半功倍。

他建议,首先要重视从根部吸收营养、从根部学起,而唐诗、宋词、历代名篇、思想元典是语文永远的根基。

其次,要从高处学起。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属于3岁左右的蒙学内容,如同学生常识与守则,对于各学段学生语文培优意义有限,建议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典。刘毅指出,“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读经典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语文学习没有绝对的难易之分,更多的是好坏之分,经典著作早读早受益、不读则无收获。

最后,重视从课外突破。刘毅表示,每周有限的语文课堂只能解决10%的语文培优;语文作为母语,90%的能力要靠学生和家长在课外滋养、积累。家长在课外的重视与投入,将促使孩子的语文储备不断累积、优者更优,升入高年级课内学习时仍有所依仗。

提升语文能力

回归字词基础教育

在2019年高考中,语文作文题目难度加大,以全国卷一为例,“劳动”一题多数考生泛泛谈论劳动重要性,对劳动本身的深度解读、劳动价值的全面考量、劳动予人的精神抚慰等则阐释较少;阅读题量也在增加,今年答题量比去年增加了5%~8%,内容涵盖哲学、历史、科技诸多类型,这对于阅读速递提出新的要求。

对此,刘毅认为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应“适度提升”,特别是字词功底需突破,这是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

目前,小学生要求掌握2500汉字,中学生要求掌握3500汉字。但统计显示,《红楼梦》不重复单字达4462个,十三经使用了6000个以上的汉字;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字词得分率只有70%左右;80%的人不懂红楼梦,并非不懂故事,而是不懂细节描写的文字。刘毅表示,掌握3000个左右汉字,适用于读报、儿童文学欣赏,而达到优秀的语文阅读水平,其基本要求之一是突破5000左右个汉字。

在写作中,对字词的掌握同样重要。小学作文评分标准中,字迹工整为10~15分,句读的使用为10~15分,能否文字语言运用精准、精彩则占25分;而在中学作文中,在此基础上加入引经据典,历史、文化内涵等考评。熟稔字词、用词丰富而准确,即可获得大半分数。

培育语文素养

关注文言能力突破

刘毅认为,语文培优其实不难,他建议家长遵循“5-4-3-2-1”目标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5”为掌握5000个汉字,“4”为读四大名著原著、四书五经,“3”为学通300篇古诗词,“2”为背诵200篇文言名篇,“1”为熟悉一部中华文化史。其中,“5”用汉字打牢人生基础,“4-3-2”用元典、经典点培育人生灵魂、培育阅读与写作水平,“1”掌握中国文学全景、中国历史全景、文化制度全景以及日常生活全景,从而构建国文背景、理解中华文化生态。

刘毅表示,以上学习目标的核心是突破文言文能力。对国学、文言文的突破,陈宏巨提醒家长,古诗词学习是一个切入口。在古诗词的记忆上,家长要尽早开始。根据课堂统计,记忆一篇古诗词小学阶段需30~40次记忆,中学阶段需60~70次,成年后则需100次左右。

在古诗词的理解上,文化学者王立群教授在妙品古诗词活动中建议,可从学习经典名句入手。一方面捕捉到诗歌的关键与核心,达到振领提纲的效果;另一方面,关注经典名句的文本意义、传承及演化,立足诗词语境,从而建立一种理解诗词核心的“语境场”。

来源:网络

更多语文学科拓展知识...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