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习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
B.研制“奋斗者”号钛合金材料
C.研究“神舟十七”号飞船轨道
D.开发“计算机”AI系统
2.(2分)下列制取、收集并存放CO2的图示,正确的做法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入石灰石
C. 收集CO2 D.
存放CO2
3.(2分)HUAWEI Mate 60 Pro采用5000mAh大容量电池,超长续航。具有这么大的电池容量离不开其重要原料之一——锂。下图是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锂属于金属元素
B.锂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
D.氢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OH
4.(2分)“碳达峰”是指中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不在增长。在下列做法不利于“碳达峰”的是( )
A.利用二氧化碳加氢制取燃料
B.多种树,扩大绿化面积
C.冬奥会使用氢能源汽车
D.燃放烟花爆竹,增添春节气氛
5.(2分)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氮气不易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B.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可用作燃料
C.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烟花
D.CO2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
6.(2分)青蒿琥酯(C19H28O8)是我国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琥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琥酯分子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的
B.青蒿琥酯由19个碳原子、28个氢原子和8个氧原子构成
C.青蒿琥酯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7
D.青蒿琥酯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约为7.3%
7.(2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14
B.乙一定是催化剂
C.甲可能是单质
D.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是9:8
8.(2分)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共涉及三种单质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改变
C.参加反应的CO2与H2O的质量比为22:9
D.该设计为“碳中和”提供了新途径
9.(2分)陆游的笔记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省油灯用嘴吹灭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勿用铜盏”是因为铜比较昂贵、用瓷盏比较便宜
C.及时添加水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降温降低油的着火点
D.夹瓷盏的照明过程中主要可燃物是棉绳
10.(2分)某化学实验小组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CaCO3粉末的容器中,相同条件下测得两者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0~300s内,两个容器中酸的含量均越来越少
B.0~100s内,反应Ⅰ、Ⅱ生成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
C.反应Ⅰ、Ⅱ最终产生的CO2的体积均大于10a mL
D.反应Ⅱ中0~100s内产生的CO2比100~200s内少5a mL
二、填空题(共2小圆,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0分)
11.(5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姜夔“高花未吐,暗香已远”蕴含科学道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暗香已远”的原因 ;
(2)《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3)《三国志》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灭火的原理是 ;
(4)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时期。造纸的四个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填序号)。
a.蒸煮 b.捶捣打浆 c.篾席捞浆 d.晾干
(5)指南针发明于战国时期。制作指南针的主要材料是天然磁石,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
12.(4分)工业上有多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如:
(1)方法一: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之间,使液态氮气先蒸发,剩余液态氧气储存于钢瓶里。从构成物质视角分析,方法一空气液化过程中,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方法二: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氧气,将得到的氧气干燥。在低温,加压条件下,使之转化为液态,储存于钢瓶里。
①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②某工厂用法二制取氧气,所得液氧中常有淡淡的鱼腥气味的臭氧(O3)。从微观角度分析,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③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H2O2,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说明:
“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 (填化学式)。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9分)
13.(7分)我国致力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助力“碳中和”,CO2的产生、制备与资源化利用是重要研究课题。
CO2的产生: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CO2。
(1)CO2的制备:
①用A、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为方便添加稀盐酸且能控制反应速率,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装置字母序号),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同学用自制的C装置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改进装置的优点是 。
②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从 端通入(填“m”或“n”)
(2)CO2的性质:
装置D集气瓶中装满CO2,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 的化学性质;将二氧化碳通入F装置中,试管中的现象为 。
(3)CO2的捕集:
CO2的捕集和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要战略方向。如图H是CO2的捕集与转化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FeO可以循环使用
B.反应Ⅰ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Ⅱ固体质量减少
D.铁的氧化物之间转化的条件相同
14.(10分)化学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制备的二氧化碳做了如甲、乙图所示实验。
(1)甲实验中观察到 现象,由此判断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乙实验中没有观察到任何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了吗?
【证据推理】
(2)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都是碱,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OH﹣,按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推断,氢氧化钠也可以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寻找证】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就以上的问题和推理的结果,设计了丙、丁和戊的三个实验,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
(3)丙实验中在液面下取出橡皮塞,能观察到 ,小红同学认为根据现象可以判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小花提出质疑,小花质疑的理由是 。请你设计实验解决小花的疑问 。
(4)小清同学向乙实验后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 的现象,也可以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5)小楚同学仔细研究甲、乙实验中现象的不同,原因是反应中的生成物在水中的溶解性的不同造成的。于是小楚同学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为自己的实验设计寻找理论依据,他查到的资料有①水和酒精是常见的溶剂;②碳酸钙难溶于水;③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也易溶于酒精;④碳酸钠易溶于水,但难溶于酒精。于是小楚同学设计了戊图的实验,可以观察到 ,得到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
【思维建模】
(6)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通常可以从验证反应物的减少或 两方面入手来设计实验寻找证据。在实验小组设计的丙、丁、戊实验中, (填序号)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相同的。
【思维拓展】
(7)已知: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可以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小组结合上述的实验总结,经商讨后设计了如己图进行实验探究,若看到 现象,也可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四、推理、计算题。(共2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1分)
15.(6分)过氧化钙(CaO2)能杀菌消毒,广泛用于果蔬保鲜、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领域。CaO2可由鸡蛋壳(含90%CaCO3)为原料,实验室可按以下流程制得:
查阅资料:CaO2在潮湿空气及水中会缓慢放出O2,温度较高时会分解生成CaO和O2。
回答下列问题:
(1)煅烧前要把鸡蛋壳碾碎,其目的是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反应②的生成物为CO2和H2O,该反应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是 。
(4)过滤CaO2料浆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5)结合以上信息,保存CaO2需注意的是 。
16.(1分)氢化钛(TiH2)作为储氢材料备受关注。用钛粉(Ti)生产TiH2的反应为Ti+H2TiH2。若制得100kgTiH2,计算参加反应的H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