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宁夏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5分)

(一)语境默写。(10分)

1.诗歌里的山山水水往往浸透着诗人的情思,闪烁着哲理的光彩。陶渊明无意间看到南山,在《饮酒》中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悠然之情:王湾停舟北固山下,看到江水涨潮的情景,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表达了对旅途的期待:杜甫畅想登上泰山之后,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刘禹锡虽经巴山楚水,但他知道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生前景必将美好的道理。

2.庄子在《北冥有鱼》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迁徙南冥,振翅起飞时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磅礴气势。

(二)名著阅读。(6分)

《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它构思巧妙,内容深刻,形象鲜明,细节生动。请你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节选1:

【无心纵火】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第七回)

节选2:

【无奈遇火】土地道:“是你也认不得我了。此间原无这座山,因大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显圣擒了,压赴老君,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煅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第六十回)

节选3:

【有心灭火】行者道:“我当时问着乡人说:‘这山扇息火,只收得一年五谷,便又火发。’如何治得除根?”罗利道:“要是断绝火根,只消连扇四十九扇,永远再不发了。”行者闻言,执扇子,使尽筋力,望山头连扇四十九扇,那山上大雨淙淙。

(第六十一回)

3.任务1:“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古代白话小说常用的手法,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说明其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务2:孙悟空为什么要“断绝火根”?结合《西游记》整本书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运用。(4分)

黄河文化生生不息,①______________,它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②______________(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因为有了受到黄河滋养的延安,中国革命有了落脚点和转折点;因为有了《黄河大合唱》等精神文化产品,延安成了精神的高地、信仰的高地。到了近现代,③______________(奔流而不停止)的黄河水,连接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它连接起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的④______________,昭焕今古。

摘自《大河交响》,有删改

5.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②③处的成语。(2分)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6.①④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源远流长 丰功伟绩  B.源源不断 功勋卓著

C.远源留长 功勋卓著  D.源源不绝 丰功伟绩

(四)对联文化。(3分)

7.下面的对联是清代画家黄慎的自题联,作者寄情眼前景物,心无浊物,不为世俗所牵绊,歌吟长啸,抒发胸中志向和情怀。请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写到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上联:看花临水心无事

下联:啸志歌怀意(自如、恰如、自适)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境运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科学 电影】

当科学幻想与电影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有了科幻电影。科幻电影能将想象转化为视觉盛宴,这要归功于电影特效师的精雕细琢。我们来看看特效师是怎么做的:

谈起科幻电影的特效,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后期的电脑特效。事实上,电影的物理特效是电脑特效的基础,物理特效的“地基”越扎实,后期制作的“大楼”才能盖得更高。特别是科幻电影中的宇航服,演员的科技感着装,起到的绝不只是一套“戏服”的作用。

①演员在狭小密闭的宇航服内表演,时间一长,面罩内就会蒙上一层雾气,因此道具服装就必须像真正的航天服一样,加装通风系统。

②头盔系统通过齿轮组的精巧设计,实现穿脱自如,而为了拍摄时能捕捉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头盔内还要加装照明装置。

③从寥寥几张设计概念图,到产出一件质感真实的实体宇航服,中间要过重重关卡。

④要让这些系统顺畅工作,就要提供充足的电能,在道具中设置蓄电池及供电线路。

摘自《科幻“装备”幕后的神仙推手》,有删改

8.依据你对上述句子的理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科学 现实】

通过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我们看到了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如果说这些还停留在想象的层面,那么当科学的力量照进现实,我们就能够见识到杰出的成就。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引领下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材料一:

2024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路线完成情况。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6952\wps1.jpg

材料二:

记者日前从交通运输部获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路线方案》已编制完成,主骨架各条轴廊通道的路线走向和枢纽节点已明确,“6轴、7廊、8通道”由“示意图”变成“路线图”。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将“路线图”变成“施工图”。

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05月23日),有删改

材料三:

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路线方案由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组成,实体线网里程约29万公里。到2025年,主骨架利用率显著提高,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统筹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到2030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网络韧性显著增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摘自2022年10月《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有删改。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9.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三则材料,综述我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的构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索】

国家非凡的建设成就,让我们内心生发出爱国的豪情壮志。当然,我们不能止步于此,青年学子也正在不断地探索、研究。

青少年与神舟航天员同养斑马鱼活动启动

本报讯昨天,2024年度“天地共播一粒种——青少年与航天员一起养斑马鱼”科学教育活动启动,青少年将与航天员同养斑马鱼。随神舟十八号飞向中国空间站的斑马鱼,正在经过特别设计的“太空水族箱”中畅游,这也是国内首个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目前,神舟十八号乘组正在精心照料形成独立生态自循环系统的“太空水族箱”。地面上的学生科研团队,领到了空间站“同款”斑马鱼,他们将设计开展天地对比实验,参照太空实验的过程同步进行,形成科学日志或实验报告。

摘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1.请根据上述文本简要梳理消息的写作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古代文学家笔下的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生发出无限情思。但在纪实文本里对山水的描写则细致准确,山势缓急,道路走向,山石泉水都很清晰,例如明代孟霜在《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的记述:

贺兰山,回斜四百余里。高冈耸萃,为镇之壁。其蹊径可驰入者,五余处。而赤木口尤易。入岁久,关敞,敌得轻进。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其南低峰仄径,通敌人者不可胜。塞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以其地多砾少泉,故难为工。刘公乃奏请重修,发金四万。己亥,巡抚杨公守礼至,则循麓抵口,令人遍剖崖谷,得壤土数处。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铲。又去口三十里,有四泉。作水车百辆,运之,令都指挥吕仲良董其役,比他关为最固。谋及百年,成于一旦,视修葺之慎,其无望于来者乎。

注:①董:监管:督查。

(有删改)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敌得轻进______________ (2)塞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______________

(3)作水车百辆______________ (4)比他关为最固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其地多砾少泉,故难为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二 年 渐 次 修 复 惟 赤 木 口 关 不 能 固 盖 山 势 至 此 散 缓 溪 口 可 容 百 马

15.《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山水的作用和《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山水的作用有何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4分)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赤木口关墙动工之际,杨守礼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诗曰:

登贺兰山修赤木口

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

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

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

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

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16.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怒”字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的气势,突出了风的强劲。

B.颔联中的“惊”“堕”二字描写了在赤木口良马也受到惊吓,诗人也好像要坠崖,侧面描写出赤木口关地势的险要。

C.颈联用“不计苦”“岂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联借用酒与月,将慷慨豪迈之中的悠然洒脱之情进行了抒发。

D.这首诗即景抒情,写筹建边关,表达抗敌的情怀。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

17.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一。(10分)

从滴水到长河

①因为要写长江,就寻了个机会跟长江科考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走到了长江源。长江西源在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400米。我爬到了5500米,在冰川上看到了冰川融水,滴答,滴答,一滴水一滴水往下滴。浩浩荡荡的长江,就是这样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默默无闻地在滴下来,滴水成流,最终积细流而成就江河。

②我们读书其实也是这样,一本书,一字字、一行行、一点一点念,最后念出了很多书,念出了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格调的人,有格局的人,变成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写作的感受也是如此,一字字,一句句累积出来,10年间,我就干了两件事,写两本书,一本四年,一本六年。

③“从滴水到长河”,既是我阅读的一个感觉,也是写作的一个感觉,同时也是我对人生的一个描述。我们每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小走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继续走,走完一生,就像从滴水到浩荡的长河。

④阅读就像从一个点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积累到最后变成一条长河。我们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这条长河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读的书,其实也不是这样。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这种模糊的印象其实突破了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那种条分缕析,它已经慢慢地内在于我们的感觉,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⑤书读好了,就跟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把其他一些溪流收纳进来,所以你会看到长江有很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并不是都从三江源来的,它可能从其他地方来的。因为它最强大,所以不断地把周围的溪流纳入进来。阅读也是这样,有些书我们读了产生了巨大作用,有些书没读,但其实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营养。

⑥所谓海纳百川,所谓万水归流,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人生,是能够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阅读,其实最后我们要实现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内在精神视野的开阔,让我们变成一个有弹性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美好的人,一个有格局、有格调、有情趣的能与人为善的人。

⑦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当然这个读最后还是要转化为人生的,转化为生命的,转化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说,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水滴与河流的关系是一样的。

18.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从滴水到长河,缓慢汇聚。我们要慢慢地积累,才能将读书所获得的知识内化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B.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精神视野开阔;读书可以让我们变成一个优秀且美好的人,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C.本文告诉我们书读得越多越好,阅读就是要牢牢地记住读到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阐释读书的意义,并指出读书对人的成长的指导作用。文章的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19.简要分析题目“从滴水到长河”蕴含的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自身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④段“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说:“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二(14分)

五月菜油香

①有朋友问我一道小学语文试题,题干是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菜花”指什么,我脱口而出:当然是油菜花,因为它是黄色的,且连片开花,黄蝶藏入其中,自然难觅踪迹。朋友再发问:“为什么不是迎春花?它也是黄色的,同样连片开花。”我说时间不对,“树头新绿未成阴”应该是伸春天气,迎春花在早春开放,春寒料峭,不可能有蝴蝶。

②孩子们不知道菜花是油菜花,其实大多是因缺乏常识,比如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及蝴蝶的习性等,与他们观察自然不够认真细致有关系。老师、家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

③我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长大,油菜是家乡最主要的农作物。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油菜的盛花期。田野上燕子穿梭,麻雀翻飞,布谷与斑鸠和鸣,蝴蝶翩跹起舞,蜜蜂嗡嗡地在油菜花丛中歌唱。

④我小时候并不喜欢油菜花的味道,感觉它有些上头,久闻会使人发晕,长大后才逐渐适应。平心而论,油菜花最吸引人的其实不是香气,而是它炫目的颜色,以及连接成片、摄人心魂的气势。菜籽油确实香气馥郁,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⑤我们老家有一座著名的老油坊——王家油坊,规模很大,采用古法木榨传统工艺,周围的小队都去那里榨油。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⑥父亲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他曾带我去过老油坊,可惜当时我太小,只记得榨油设备都是木质的,规制庞大,需要很多人才能操作,其他记忆很模糊。写这篇文章前我采访了父亲,详细询问了古法榨油的工艺流程。

⑦榨油工作非常辛苦,伙食自然比其他社员好,可以吃到油饼、麻花等,这些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当父亲带着一身油香回家时,母亲、弟弟和我也能跟着打一次牙祭。

⑧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起,农民再也不用耗费繁重的体力,工艺流程大大精简,出油率也更高。但人们总觉得不如古法榨出来的油香,口感上也差一些。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为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

⑨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操榨油本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顺利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

⑩记得每年收完菜籽,晾晒好后,我家总要榨一次油,母亲便会做麻花、油糕,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

(作者:雨茂/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22.有人说文章开头两段与后文关系不大,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从词语和句子两个角度,为下面的文字做批注。(2分)

原文

批注

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①词语:

②句子:

24.谈谈你对第⑧段“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第⑨段提到“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作者写这部分内容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描写父亲的笔墨不多,但父亲的形象清晰可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章结尾说“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醇香”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5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与祖国美好的山川相遇,自然风光,人文胜迹,能让我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与伟大的心灵交流,他们的高尚品格与精神,能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与平凡的人们生活,他们闪现出的优秀品质的光辉,能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请阅读以上文字,从中提炼一个主题,也可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的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也可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内容充实,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500字。(不能使用试卷中的材料、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5分)

(一)语境默写。(10分)

1.①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②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③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⑤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二)名著阅读。(6分)

3.孙悟空蹬倒八卦炉,落了几块砖,内有余火,化为火焰山,在后文成为取经路上的障碍,火由悟空起,须由悟空灭。这样的写法使文章有呼应,情节有起伏,故事有勾连,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使故事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断绝火根,体现了孙悟空对百姓生灵的慈悲之心,体现了他的善恶之分。这也正是取经的意义所在。也暗含着他对过去无心过失的一种弥补,与结尾能修成正果遥相呼应。

(三)成语运用。(4分)

5.(1)②锲而不舍 ③奔流不息

6.A

(四)对联文化。(3分)

7.自如

理由:“自如”,既写出了作者神态镇定自然,不受拘束(或者洒脱无拘,旷荡自适等)的心态,也符合对联仄起平收(平仄相合)的原则。

(五)语境运用。

【科学 电影】

8.B

【科学 现实】

9.(1)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布局已基本完成。

10.依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每5年一个时间节点逐步实施,到2035年建成“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实现多种交通网覆盖全国。到本世纪中叶(预计用约25年的时间),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交通强国。

【科学 探索】

11.示例:①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②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③写好导语。

④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练、易懂,可适当讲究生动性。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12.(1)能够,得以。(2)倾倒,倒下。(3)制造,制作。(4)坚固,牢固。

13.(1)因为那里(赤木口关)多砾石,少泉水,所以很难修建工事。

(2)而且山里面有很多石头,可以作为砌墙的材料,省去了用斧铲加工。

14.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

15.《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的山水描写优美,山水景色怡人,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美的享受。《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的山水用来记实,作者关注的是山水的军事价值,关注其是否坚固,是否容易建筑工事,山水是国土,需要守护。

(二)古诗阅读。(4分)

16.D

17.示例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心系国家的巡抚形象。他重修关口之志坚定,早出晚归,身涉险境,尽职尽责,为国操劳;诗人有豪情壮志,不计辛苦,不慕名利,令人感佩。

示例二:诗人杨守礼想要修建固若金汤的赤木口关,让外敌无法入侵国土。他是一个尽职尽责,不怕艰难,一心为国,不求回报的巡抚。

(三)现代文阅读一。(10分)

18.C

19.①“从滴水到长河”写长江从滴水到波澜壮阔的变化,表明量的积累引发质的变化。②以比喻的方法喻理,告诉我们阅读不能急于求成,重在积累的道理。③“从滴水到长河”的变化是一个将所读的书内化为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④“从滴水到长河”贯穿全文,比喻阅读、写作和人生的成长过程,这些都需要慢慢积累,缓慢汇聚,才能逐步丰盈起来。

20.示例:(严谨型)读过的书虽然忘了它的具体内容,但那种模糊朦胧的阅读感受及体验已经慢慢地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些阅读感受及体验其实就是它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是我们成长中宝贵的财富。例如说,我们读诗歌时,也许没有记住诗句,但诗歌美好的意境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1.示例:我赞同书读得越多越好。书读的越多,知识与思想汇入的就越多,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厚,我们会变成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有些书即使我们忘记了内容,它也会内化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滋养我们的人生。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不断读书,就是在不断获取营养,不断成长。

(四)现代文阅读二(14分)

22.我认为关系很大。开篇点题,通过对油菜花的辨析,指出成长需要培养观察能力,需要体验生活;引发作者对教育的思考,为下文叙写回忆用油菜籽榨油作铺垫。

23.①迷恋:把读者也代入劳动情境之中,耳边似乎回响着动听的劳动之声。榨油与美食相连,写出了心理活动。

②“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侧面描写,从嗅觉和听觉侧面表现了劳动的火热,劳动的场景更具吸引力。

24.机器榨油省力,古法榨油更辛苦,但亲身创造的劳动成果,成就感更强,更能给劳动者带来快乐,是对劳动的肯定。同时也表明科技在进步,生活在改变,社会在发展,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没变。

25.作者的用意是以我家为例反映人们的生活通过劳动走向富裕,表现党的政策、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助力农民实现勤劳致富。

26.父亲是新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他勤劳肯吃苦,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父亲顾家且关爱子女,将油坊里的伙食带回来与家人分享。父亲精明能干,了解国家政策,眼光长远有决断,购买粮食加工设备,搭乘政策的东风,重操榨油本行,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父亲重视教育,支持孩子们完成学业,让子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7.“醇香”一词双关,既指菜油的香,也指母亲用菜油做的麻花和油糕的香味,还指回味无穷的儿时生活。“醇香”是作者对小时候榨油往事的记忆,也是对父母的记忆,它浸透着劳动汗水的芬芳,是人们勤劳善良的高贵品质。“醇香”是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是对父母辛勤养育的感激之情,是对劳动的赞美,是萦绕在心头的乡思。

三、写作(45分)

28.标题:《遇见美好,启迪心灵》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有的璀璨夺目,有的温柔细腻,共同编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向善、向上。

记得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我独自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四周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古老的建筑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就在我沉浸在这份宁静中时,一位老奶奶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坐在自家门前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把竹编扇,轻轻摇晃着,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平和与满足。她的身旁,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用心与时间的痕迹。

我停下脚步,好奇地询问起这些手工艺品的故事。老奶奶微笑着,用她那略带沙哑却充满温情的声音讲述着每一件作品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她说,这些手工艺品都是她亲手制作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她选择坚守这份古老的手艺,不为名利,只为传承和延续。

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老奶奶的坚持与热爱,如同一股清泉,洗涤了我心中的浮躁与喧嚣。我开始反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都忘记了初心,忘记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美好?老奶奶用她的行动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次与老奶奶的相遇,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温情的小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就能发现它们,并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从此以后,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风景,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去珍惜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美好。因为我知道,正是这些美好,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启迪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更多初中语文试卷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