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元宵节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过描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展现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和热爱。文章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生动,使读者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热闹和喜庆。

作文正文: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详细点评:

优点:

· 情节生动: 文章通过细致的描写,将元宵节的各种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吃元宵、赏花灯和猜灯谜等传统习俗的描述,增加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语言生动: 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如“滚”、“手捏”等,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 结构清晰: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连贯,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不足及建议:

· 段落衔接: 虽然整体结构清晰,但在一些段落之间的衔接上可以更加自然流畅。例如,可以在段落之间加入一些过渡句,使故事更加连贯。

· 细节描写: 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可以更加具体,以增强画面感。例如,可以描写一下汤圆和元宵的具体制作过程或者赏花灯时的场景,使场景更加生动。

· 错别字和用词: 注意检查错别字和用词是否准确。例如,“在南方人们会吃汤圆,别看这两个东西都差不多,但制作的方法差的太多了。”中的“差的太多了”可能过于口语化,可以改为“制作方法大不相同”。

具体建议:

· 段落衔接: 在“在北方人们会吃元宵,在南方人们会吃汤圆,别看这两个东西都差不多,但制作的方法差的太多了。”之前,可以加入一句过渡句,如“除了吃元宵之外,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赏花灯。”

· 细节描写: 可以增加一些汤圆和元宵的具体制作过程的细节描写,例如:“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馅料,将黑芝麻炒香后磨成粉,加入适量的糖和油,搅拌均匀后包入面皮中,制成一个个圆润饱满的汤圆。”

· 错别字和用词: 修改“‘差的太多了’”为“制作方法大不相同”。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