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瓶的“吱吱”声之谜

来源:网络作者:一帆 - 整理

导语:

在平凡的日常中,有时小小的声响也能激起我们的好奇心。本文讲述了作者因热水瓶发出的“吱吱”声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和探索过程,最终通过询问父亲得知了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不仅解开了谜团,也体现了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积极求知的重要性。

正文:

今天上课铃声还没响,语文陈老师端着一个蓝色的盆,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好奇的围了过去。只见,里面装了:半袋盐、一个鸡蛋、一根筷子和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

开始上课了,陈老师清了清嗓音,神秘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开始了,陈老师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进了玻璃杯里,“扑咚”鸡蛋就像吃了增大药丸似的,一下子“变成”鹅蛋,稳稳地沉到了杯底,像是在呼呼大睡一动也不动。这时,“小问号”李诗叫到:“陈老师,鸡蛋怎么变成鹅蛋了?”陈老师笑而不语。她一边倒盐,一边用筷子不住的搅动。旁边的“智多星”常青腾坐不住了,站起来问道:“陈老师,您的筷子怎么像是折断了?”陈老师仍然笑而不答,继续加盐、搅拌、加盐。突然,鸡蛋就像一个淘气包一样,一下子蹿上去,蹿到了水面。这时陈老师说道:“李诗同学的问题答案是凸透镜的原理;常青藤的问题答案是光的反射;第三个,鸡蛋上升的答案是:盐水密度大于鸡蛋,所以它会浮到水面上。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明白什么道理了吗?”马上,一个个小手举到了半空中,陈老师喊“机灵鬼”刘希玲回答,刘希玲说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明白了:要善于观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没错!刘希玲说地很对,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是有些人不会去利用它来发现美好。同学们,你们要用这双眼睛发现美好未来!”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通过这次,我明白了要善于观察思考,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作文点评:

1. 开篇描写生动,通过声音的描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 第一段中使用了“屏住气”、“侧耳倾听”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紧张而专注的状态,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

3. 第二段中的“我恍然大悟”,表达了作者找到声音来源时的惊喜和满足感,但随后的行为——按紧瓶塞,却导致了意外的后果(瓶塞被弹出),这一转折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4. 第三段中,作者对于瓶塞跳动的原因进行了几种幽默的猜测,如“魔法”、“练气功”,这些夸张的想象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 第四段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父亲的解释简洁明了,既传授了知识,又体现了亲子间的互动和温馨。

6. 结尾部分总结了全文,强调了观察、倾听和思考对于增长智慧的重要性,具有启发意义。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以一个小插曲为载体,巧妙地融合了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体验,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是一篇很好的科普小品文。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