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破恶,方为正道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讲述了“我”因反感路上行人的不文明行为而产生报复心理,在公交车站做出不文明举动后自我反思,最终意识到应换种方式对待他人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人际交往和自我修养的思考。
作文正文:
每天走路上下学时,总会抱怨一些路上遭遇的种种不平:乱拥挤的、乱穿红绿灯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走路看手机不看路的……我真是打心底里厌恶这些人!终于,某天我得出一个结论,要想走得快,就别客气,要一个劲儿地抢道拥挤,“优胜劣汰”嘛。
一个小雨天,我撑着伞出去透透气,我想坐公交车去步行街走一走。到了车站,人们一窝蜂地往车里挤,我也被带上进去。这人群中竟然还有人把撑开的伞往别人的脸上戳,到处水花四溅。我心里一股无名怒火腾地升起,我用力往里推了几下,然后挤开众人跑出人群。我一心想着报复,雨伞在我的手中高速旋转,脚下的沙坑被我踩得高高溅起——反正我穿了雨靴,不怕!看见过往行人衣鞋被我弄湿,脸上的妆都花了,看着人们愤怒的`样子,我心中一阵狂喜,总算“教训”了这些人,真是“爽”翻了!
我保持着这种“胜利”的姿态一路走回家。到了大门口时,门卫却提醒我:“走路稳一点,不要摔倒了!”我的动作戛然而止,我本想改变我所厌恶的人,却成为了我所厌恶的人所厌恶的人,我是否应该换一种方式?……
我低头沉思,竟一路走过了大门。
地上一团黑影惊起了我。迎面走来了一个戴着耳机的“低头族”,不,是两个,后面的还骑着自行车,眼看就要撞上了,我大声提醒“注意后面”,“低头族”猛地一惊,闪过了自行车。
看到眼前的年轻人郑重地摘下耳机,我笑了。
要想皆大欢喜,就要做最好的自己。
详细点评:
1. 优点 · 情节完整且富有转折:从最初对路人不文明行为的厌恶,到自己采取报复行动,再到被门卫提醒后的反思以及最后的转变,情节连贯,且“我”的行为和思想转变形成鲜明对比,如先是为了走得快而选择抢道拥挤,后来在公交车站报复性地弄湿他人衣物,最后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这种转折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 主题明确且有深度:通过“我”的经历,深刻揭示了不能以恶制恶,要以善良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他人的主题。结尾处“要想皆大欢喜,就要做最好的自己”直接点明主旨,升华了文章的思想境界,让读者能清晰地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 ·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如“人群中竟然还有人把撑开的伞往别人的脸上戳,到处水花四溅”“雨伞在我的手中高速旋转,脚下的沙坑被我踩得高高溅起”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公交车站混乱的场景以及“我”报复时的状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不足 · 人物心理描写可更细腻:在“我”产生报复心理和进行报复行为时,心理描写稍显简单。例如,在公交车站报复时,可以增加一些内心独白,如“他们之前那么过分,现在让他们也尝尝被水溅的滋味,看他们还能不能再这样没素质!”这样的描写能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 语言表达可更精准:部分语句表述较为口语化,如“‘低头族’猛地一惊,闪过了自行车”,可改为“‘低头族’听闻提醒后猛地一惊,迅速转动车头,堪堪避过自行车”,使表达更书面、更精准。同时,文中一些用词可进一步斟酌,如“狂喜”一词用于形容报复后的心理状态可能不够恰当,可换成“畅快”等更能体现复杂情绪的词汇。 具体建议 1. 在描写“我”产生报复心理的过程中,增加更多内心独白和细节描写,比如回忆之前看到的不文明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从而使报复心理的产生更加合理自然。例如:“我站在人群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乱穿红绿灯的人差点被车撞的惊险画面,还有随地吐痰者那令人作呕的模样,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一个念头在心底悄然滋生——我要让他们也尝尝被冒犯的滋味。” 2. 优化语言表达,将口语化表述改为书面语。如“这人群中竟然还有人把撑开的伞往别人的脸上戳”可改为“在这熙攘的人群中,竟有人肆意地将撑开的伞朝着他人的脸庞戳去”。同时,对一些用词进行替换或细化,使情感表达更准确。如“‘爽’翻了”可改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畅快之感,仿佛长久以来压抑的愤懑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