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山,心中的情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了家乡的山,虽不闻名但独具特色。通过对山中景色如山峦、古树、绿叶、怪石以及晨雾等的细腻刻画,展现出家乡山的魅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乡大山的深深热爱与眷恋之情,让读者感受到那一份浓浓的家乡情怀。

作文正文:

我家乡有许多山,虽然比不上那些名山大川,但也算是独树一帜。

我经常站在门口,看着门前的山,只见山峦起伏,高低错落,犹如能工巧匠的巧妙设计;百年古树,傲立在风中,仿佛一根根擎天柱通向天堂……我看着这一切,宛如置身仙境,那种美让人浮想联翩。在微风的吹拂下,我陶醉了。

当你走进大山时,你会发现,你周围全是绿,无论是柏树的绿,还是松树的绿,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轻轻从树上摘下一片树叶,放在面前,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啊,这就是绿的味道!

在山中偶尔会发现一些怪石,有的石头两三块塔在一起,好像一个杂技演员做着高难度动作;有的'石头上布满了青苔,简直像个石头棒棒糖,远远看去还真想舔上一口。

有时山脚下会起一些蒙蒙的雾。早晨,来到山脚下的鱼塘边,只见雾气弥漫,好像仙女一样缓缓飘动。太阳出来了雾气稀释了,可你怎么也忘不了刚才那一幕。

大山哺育了我,我爱大山!

详细点评:

· 优点:

§ 情感真挚:全文围绕对家乡山的热爱展开,情感表达真挚且自然流露,从开篇“大山哺育了我,我爱大山!”到结尾再次强调,首尾呼应,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山的深厚情感,极易引起情感共鸣,使读者也对作者家乡的山产生向往与喜爱之情。

§ 描写生动:在景物描写上较为出色,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山峦起伏,高低错落,犹如能工巧匠的巧妙设计”,将山峦比作能工巧匠的作品,形象地表现出山峦的错落有致;“百年古树,傲立在风中,仿佛一根根擎天柱通向天堂”,“傲立”“擎天柱”等词生动地描绘出古树的高大挺拔;“有的石头两三块塔在一起,好像一个杂技演员做着高难度动作”,把怪石的形态比作杂技演员的动作,新奇有趣,使怪石的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可读性。

§ 善于观察:作者对家乡山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观察细致入微,能捕捉到如树叶的清香、石头上的青苔等细微之处,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乡的山中,能感受到那清新的气息、独特的氛围,展现出作者对家乡山的熟悉与热爱,也体现出作者较强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 不足:

§ 用词稍欠精准:部分词语使用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当你走进大山时,你会发现,你周围全是绿”,“全是”一词过于绝对,可改为“尽是”,使表达更具分寸感;“啊,这就是绿的味道!”这句话中“味道”用于形容“绿”略显抽象,可改为“气息”,更符合语境,让读者更易理解。

§ 句式较为单一:文章中多数句子为陈述句,句式变化较少,使得文章在节奏上缺乏韵律感和起伏,读起来较为平淡。比如在描述怪石和晨雾的部分,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感叹句或反问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这些怪石难道不像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吗?”“如此美妙的晨雾,怎不令人陶醉呢?”

§ 过渡不够自然:从对山的整体描写到具体描写山中景物(如怪石、晨雾)时,过渡稍显生硬,缺乏连贯性。可以在段落衔接处添加一些过渡性语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晰,例如在写完整体感受后,加入“漫步山中,不仅有宏观之美,更有诸多微观之妙值得探寻”,从而自然地引出对怪石等具体景物的描写。

具体建议:

· 优化用词:对文中一些用词不当或不够精准的地方进行仔细推敲和修改,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精准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提升文章的语言质量。

· 丰富句式:在描述景物的过程中,有意地增加不同类型句子的使用,如疑问句、感叹句、倒装句等,使文章的句式更加多样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 自然过渡:在段落之间或不同的描写内容之间添加恰当的过渡语句,使文章的层次更加分明,逻辑更加连贯,让读者能够顺利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家乡山的各个美景,提高文章的整体流畅性和结构严谨性。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