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山,心中的挚爱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在衢州上方,有一处风景优美的所在——家乡的大山,它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大地上。“我”对家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满怀深情,大山更是心中挚爱,虽无黄山闻名,却独具魅力,令人沉醉。
作文正文:
我的家乡衢州上方,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我爱家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更爱那大山。
山底下,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公园旁有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刻着“大立公园”四个大字。公园的大草地上,全是毛茸茸的小草,草地里夹着一些蓝色的、紫色的、鹅黄色的野花,像一块地毯铺在水边。草地旁是一个大家聊天、喝茶的.好地方,上面有一台电视,到了晚上,就可以放出精彩的电影了。
半山腰,有一个“奇石大世界”。那些石头,有的昂立峰顶的,有的盘旋在山腰,也有围在山角的。远远看去,它们有的像狮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持枪的猎人……真是形态万千。
山顶,有一泓清泉。这股清泉,里面有数不清的小鱼、鹅卵石和一些大石头。有时候,碧清的水流撞在大石子上,发出铃铛摇动般的脆响。叮咚叮咚……大自然乐器奏出的音乐,在幽静的山谷里回旋摇荡。
这就是我家乡的大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著名、那么美丽,但我依然爱它!
详细点评:
· 优点: § 描写细腻入微:作者善于运用细致的笔触勾勒画面,如描写公园草地,“全是毛茸茸的小草,草地里夹着一些蓝色的、紫色的、鹅黄色的野花,像一块地毯铺在水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草地的柔软、多彩,仿佛那片美景就在眼前;写清泉中的声响,“碧清的水流撞在大石子上,发出铃铛摇动般的脆响。叮咚叮咚……”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营造了清幽灵动的氛围,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山谷的静谧与生机。 § 结构清晰明了:按照从山底到半山腰再到山顶的顺序行文,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景致描写,让读者能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深入领略家乡大山的不同风貌,如同展开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呈现在眼前,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 情感真挚浓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大山深深的热爱,开篇直抒胸臆,结尾再次强调这份爱意,即便大山没有名山的名气,但在作者心中却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这种质朴而浓烈的情感极易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 不足: § 词汇稍欠丰富:部分语句用词较为平实、简单,例如“那些石头,有的昂立峰顶的,有的盘旋在山腰,也有围在山角的”,“昂立”“盘旋”“围”等词虽能表意,但缺乏文采与变化,稍显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 § 修辞手法单一:文中主要以比喻为主,如“像一块地毯”“像狮子”“像老虎”等,虽形象但略显单一,若能适当增加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 深度略有欠缺:文章多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于家乡大山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或与自己成长经历的关联等方面挖掘较少,停留在表面的观赏层面,使得文章在思想性上不够深刻,略显浮浅。具体建议:· 词汇锤炼:换用一些更具表现力的词语,比如“昂立峰顶”可改为“傲然挺立于峰巅”,“盘旋在山腰”换成“蜿蜒盘踞于山腰”,“围在山角”变为“环绕簇拥于山角”,使描写更精准、生动,提升文章的文采。 · 修辞拓展:描写石头形态时,可以这样写“那些石头,有的像威风凛凛的狮子,仿佛在守护山林;有的似矫健的老虎,蓄势待发;还有的如持枪的猎人,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增添拟人手法,让石头“活”起来;描述公园草地旁聊天喝茶的场景,可用排比句“草地上,老人们悠然地聊着家常,孩子们欢快地嬉闹着,青年们惬意地品着香茗,一片和谐温馨的景象”,强化氛围渲染。 · 深化主题:可以探寻一下家乡大山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或者讲述祖辈在这里的生活点滴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听长辈说,这座山见证了家族几代人的繁衍生息,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先辈们奋斗的足迹,那潺潺清泉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我站在这里,不仅沉醉于它的美,更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激励着我珍惜当下,守护这片故土”,赋予文章更深厚的内涵,使其超越单纯的写景,升华到情感与文化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