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记忆里的温暖港湾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以“人生”的火车起兴,引出记忆中家这一温暖港湾。描绘了成都初冬的景象与作者在补习班受挫后的心情,接着通过回家后的一系列场景,如家的温馨、父母的默默关怀等,展现了家的意义与力量,最后以对家的感悟作结,点明主旨。

作文正文:

“人生”的火车上,有那么一缕记忆的芬芳,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成都的初冬算得上是比较暖和的了。七点多的天已经黑了,厚重的云层在我看来就像是黑色羽绒服上沾的油渍。我背着包,左手揣在兜里,哈出的白气雾了我的眼镜。

补习班的小测结果出来了,可能是因为课堂上的内容没有听懂吧,分数并不是可以令人露出笑容的。不知怎的,那张充满“耻辱”的卷子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我抬起右手揉了揉从公交车上下来就一直紧皱的眉头,打算换副心情回家。

家门口永远是一成不变的——邻居门口的外卖袋,门上贴着的大红色对联,至于“福”嘛……已经不知道去哪里了,大概是串门去了吧。我掏出在手中攥的温热的钥匙,打开了家门。

满屋子的亮堂像装满了水的`盆子一样溢了出来,暖黄色的光照亮了我站的那一小片区域。与外面的冰冷不同,回到家,就有种渗入人身体的温暖。饭香,茶香,腊梅香混在一起,成了我最熟悉的味道。

妈妈穿着围裙,手中还拿着锅铲从厨房探出头来:“回来啦?”我一边换鞋,一边回答她;“嗯。”闷闷的,不同于往常的欢快。妈妈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回到了厨房,继续炒她的菜。饭桌上很快就多了几盘菜。我走进厨房,拿了碗筷,顺便朝客厅那里吼了一句:“老爸!吃饭啦!”

爸爸朝我走过来,手中不知道拿着什么东西。知道他把手中的神秘放在我手里才反应过来——是核桃啊。我们什么都没有说,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走到餐桌边坐下。

那天,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吃下那几颗核桃的,只知道我在这之后补习班的小测都在九十分左右。

世界灿烂盛大,欢迎回家——我那时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那个家,一直是我记忆。

详细点评:

优点:

§ 情景交融:开篇将人生的火车与记忆的芬芳结合,引出家的主题,富有诗意。如“七点多的天已经黑了,厚重的云层在我看来就像是黑色羽绒服上沾的油渍”,通过描写成都初冬的景色,烘托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为下文补习班小测失利的情节做铺垫。而回到家后,“满屋子的亮堂像装满了水的盆子一样溢了出来,暖黄色的光照亮了我站的那一小片区域”,温暖的家庭氛围与外面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家给人的温暖与安慰。

§ 细节描写生动:在描写家庭生活场景时,注重细节刻画。例如“妈妈穿着围裙,手中还拿着锅铲从厨房探出头来:‘回来啦?’”“爸爸朝我走过来,手中不知道拿着什么东西。知道他把手中的神秘放在我手里才反应过来——是核桃啊”,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活,让读者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父母默默的爱。

§ 主题明确:围绕家的主题展开叙述,从补习班的挫折到回家后的温暖体验,再到最后领悟到家的意义,条理清晰,中心突出。结尾“世界灿烂盛大,欢迎回家”直接点明主旨,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不足:

§ 语言稍欠感染力:整体语言较为平实,在表达情感时不够浓烈。例如在描述补习班小测失利后的心情,“不知怎的,那张充满‘耻辱’的卷子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表述较为直白简单,若能用更生动的词汇或修辞手法,如“那张卷子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可能会更好。

§ 情节连贯性可优化:从补习班回家的情节转折有些突兀,缺乏过渡性的描写。比如可以在从公交车到家的路上,适当增加一些心理描写,如“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向家,心里盘算着如何面对父母,那股沮丧就像一团阴霾笼罩着我”,使情节发展更加自然流畅。

§ 深度挖掘不足:文章主要停留在对事件的表面叙述和对家的情感抒发上,对于家与个人成长、家的力量等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可以在结尾处进一步拓展,探讨家如何在精神上给予人支持和力量,使文章更有深度。

具体建议:

§ 增强语言感染力:在描写心情和情感时,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如描写补习班失利后的心情:“那张卷子像是一把冰冷的利刃,刺痛了我的心,那一个个鲜红的叉号,如同恶魔的眼睛,无情地注视着我,让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 优化情节连贯性:在不同场景的转换和情节发展中,增加过渡性语句或段落。例如在从补习班回家路上:“我独自走在昏暗的街道上,周围的寒风似乎也在嘲笑我的失败,每一步都如此沉重。渐渐地,我看到家的灯光在前方闪烁,那是黑暗中唯一的希望。”

§ 深化主题内涵:在结尾处可以这样深化主题:“家,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心灵的归宿和力量的源泉。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我指引方向;它又似一面坚实的盾牌,为我抵挡外界的风雨。有了家的支持,我才能无畏地前行,去迎接人生的挑战。”通过这样的表述,进一步升华家的意义与价值。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