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力量:中美信用体系的启示与思考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信用体系,探讨了信用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文章首先介绍了美国信用局的作用及其对维护社会信用的作用,随后转向中国当前的信用状况,并提出了建立信用惩罚机制的建议。最后,文章强调了信用不仅影响经济领域,更是民族精神素质的体现。作文正文:
曾经读过一本书,是关于美国人的消费,书上说:美国人都是在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我就有些迷惑不解了,既然美国人都是“举债度日”的,一旦出现了无赖的山姆小子不肯还钱怎么办?后来我又看了另外的一些书,这个谜团才解开。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是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___他所有的借款,此招是以使其无立身之地。据说,某些罪犯不怕违反法律,却独独不敢得罪信用局。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问题。本来,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我们几千年。然而,近年来,信用违规的事情却不绝于耳。中国有个报社曾做过调查,___危机位居___之后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___危机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15%。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恐惧。试想,生活在一个无信用的社会中,你的眼睛还可以相信谁?衣食住行,你在消费之前必须确认:这些是否假货?商家是否在“宰”你?
无信用行为的蔓延,使企业之间心存猜疑,使电子商务难于全面运行,徒然增加本可避免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竞争力下降。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的信用局不失为一个好参考。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信用惩罚机制,用信用机制与国家强制力双管齐下,对信用违规事件,用经济手段加以惩罚,用国家手段加以监督,来促使信用良性运行。信用问题,不能仅靠古代传统的“德”与“礼”来解决,必须用一个健全的机制加以完善,一旦某人出现信用违规,信用机制让他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试想,这时谁还敢当不法奸商呢?
其实,信用,不仅牵涉到经济领域,实际上,它最终影响的,还是人心。试问:有谁愿意生活在一个毫无安全感、终日人心惶惶的.国度。一个人的信用,反映的是他自身,而一个社会的信用,反映的却是民族的精神素质。一个守信用的民族,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守信用的国家,才能为国际所信赖。最后,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要使一个民族所有人都有信用,那未免过于天真;而若连守信用的人都找不出,那又未免过于堕落。
详细点评:
优点:
1. 主题明确:文章围绕“信用”的主题展开,从美国到中国,逐步深入,逻辑清晰。
2. 内容丰富:涵盖了信用体系的多个方面,包括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国家发展等,展现了作者对话题的全面理解。
3. 观点鲜明:作者明确提出了建立信用惩罚机制的观点,并对中国的信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4. 语言流畅:文章语言表达自然,用词准确,句式多变,读起来通顺流畅。
不足:
1. 数据支持不足:虽然提到了一些调查和百分比,但缺乏更具体的数据来支撑论点,如具体的案例或统计数据。
2. 结构稍显松散:文章在转换话题时,有时显得突兀,例如从美国的信用局突然转到中国的信用危机,中间缺乏过渡。
3. 深度分析不够: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信用惩罚机制,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文章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4. 情感色彩过浓:部分句子中的情感色彩较浓,如“试想,这时谁还敢当不法奸商呢?”这种表述可能会让读者感觉有些情绪化。
具体建议:
1. 增加数据支持:在描述中国信用危机的部分,可以加入更多具体的数据和案例,以增强说服力。
2. 优化结构布局:在段落之间增加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和连贯。
3. 深化分析: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可行性、潜在问题以及预期效果。
4. 保持客观中立: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情绪化的词汇和表达,保持文章的客观性和专业性。